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扫房舍,粉刷墙壁,室内墙上张贴神像,在各门口及院落的四角都清扫干净
并装饰一新。到了灯节的那一天傍晚,人们洗过澡,穿上整洁的衣服,戴上
漂亮的首饰,开始虔诚地向罗其密祈祷。墙头、院落都点上一排排小油灯,
不留黑暗的死角。为此,富有人家,装有五颜六色的灯泡。这都是为了给罗
其密女财神照明引路,请她到自己家来。有意思的是,这一天,有不少人家
祈祷时,家中门窗全都大开,就连箱子、柜子的门也全打开,好让罗其密财
神进去,畅行无阻。这一天,尽管也敬耿乃希神,以便保卫,但是也有不少
偷窃案件发生。那天晚上,由于一些人家不关门窗睡觉,而且又灯火通明,
这给小偷作案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的小偷倒是真正发了大财。

灯节这天晚上,不仅张灯结彩,辉煌耀眼,而且还鞭炮齐鸣,轰声隆隆,
大小鞭炮和各种礼花的声音混成一片,简直震耳欲聋,的确为节日增加了不
少气氛。可是,就在这天晚上,据有关报道,又有另外事故发生。据统计,
每年的这一天,由于放鞭炮和礼花,致使全国 
1000人的眼睛变坏,15万人
受伤。就以 
1985年的首都新德里为例,一天当中,有 
129处起火,1000余
人受伤,250人被送进医院抢救,死者数人。一年如此,年年如此,的确令
人担心。

据记载,这个节日由来已久。首先庆祝这个节日的是阿逾陀人。当罗摩、
罗奇曼、悉达和哈奴曼战胜锡兰十首王罗婆那之后回到阔别 
14年的首都阿逾
陀城时,阿逾陀人全都点上油灯,昼夜热烈欢迎庆祝。从此,印度教人把这
一天看成是罗摩战胜罗婆那、正义战胜邪恶的节日;凭着人们的智慧和劳动,
用一排排油灯把漆黑的夜晚变成了一个明亮的夜晚,所以又把它看成一个光
明战胜黑暗的节日。

14。德喜合拉(胜利节)
随着连绵的雨季结束,阳光明媚的秋季到来,德喜合拉的庆祝活动也就
开始了。
德喜合拉节从 
9月底开始,到 
10月初结束,时间一般为 
10天,但个别
地方时间更长,长达一月之久。
据史诗《罗摩衍那》记载,故事是这样的。锡兰的国王十首王罗婆那抢
走了罗摩的妻子悉达,罗摩和他弟弟罗奇曼前去追赶解救,神猴哈奴曼也带
上自己的猴子军和狗熊军前去支援。战争激烈地进行了 
10天,最后十首王罗


婆那和他的儿子迈可纳特以及十首王的兄弟恭婆迦罗那全部被杀,罗摩获
胜,悉达得救,罗摩和悉达重新团圆。由于他们被放逐森林的期满,所以全
都返回了阿逾陀。德喜合拉节是印度教徒庆祝罗摩大战 
10天最后获胜的节
日,所以又叫做胜利节。整个节日期间,在舞台上表演罗摩的生平故事,故
事以十首王罗婆那及其全军复灭而结束。这样,把每年表演罗摩衍那的故事
称做《罗摩里拉》,所以有些人又叫它《罗摩里拉》。

一般的印度教徒对这一节日比较重视,从乡村到城市都是如此,尤其是
北印度和中印度一带,对这一节日的庆祝更是热烈而隆重。

在乡村,节日到来之前,“五老会”为筹备表演《罗摩里拉》的经费而
串街走巷,进行募捐活动,让演员排练,准备各种服装,以及舞台上所用的
物资和角色,诸如猴子军、狗熊军、十首王的队伍,还有弓箭等等,都得准
备。在村庄上的一个大广场搭起了舞台,每天傍晚时分,舞台上表演罗摩的
主要故事。到最后一天,焚烧三个巨型纸人,这三个假人是十首王、迈可纳
特和恭婆迦罗那,用以象征罗摩的胜利。

在城市,庆祝活动另有一番景象。事先,同样募捐款项,挑选演员,有
条件的还叫职业演员充当罗摩、十首王和哈奴曼等角色,但是有一忌禁,任
何女子不能参加这一表演,剧中女子的角色。均由男子充当。另外的一些人,
在一个广场周围用红绿帆布围起,前边搭起个舞台,用作《罗摩里拉》的表
演;还有一些人忙着制做假人,假人大小不一,大者五六十米高,小者也有
三十米以上。。。真是一片繁忙景象。

到节日的第一天,便开始了《罗摩里拉》的表演,每天傍晚,不少人赶
来观看,听罗摩的故事,直到深夜,不怕疲倦。渴了,卖汽水的人把汽水送
到你面前,他们不时地巡回叫卖;饿了,场地周围有卖各种食品的小贩。但
是,进场的观众必须买票,有警察看门把守。

节日的最后一天,焚烧三个纸人,如前所述,这三个纸人竖在广场上,
一般在傍晚七点左右焚烧。这时尤其热闹,从小孩到大人都愿赶去观看。广
场周围的最外一层,是卖各种东西的商贩,密密麻麻,成群成堆。在他们看
来,也是个发财的机会,有吃的,有用的,尤其不少是孩子们的玩具,如表
示罗摩用过的弓、箭等。里边一层是拥挤的观众,这时还播放着音乐歌曲,
音乐声、喧哗声和各种东西的叫卖声汇成一片,震耳欲聋。在首都新德里的
庆祝,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总统、总理都要出席,联系当前形势作个讲话,
然后才焚烧假人。“马上要烧假人了!”有些人叫嚷,这时不少行人、车辆
也自动在路上停留下来,兴致勃勃地观看一番。当火光一闪,鞭炮齐鸣,炮
声、欢呼声混成一片,气氛格外热烈,几十米高的纸人顿时化为灰烬。焚烧
纸人是节日的庆祝高潮,也是最后的一个节目。


第十一章印度的民俗与社会的关系

第十一章印度的民俗与社会的关系

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状况

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也就出现一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从而构成不同民族的不同心理素质,产生了

不同的民族风情。这些民族风情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

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它固有的作用。好的

风俗习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陈风陋俗则会

阻碍社会的前进,有的还会起一种破坏作用,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

当然,凡属不良的风俗习惯,一旦被先进分子所认识,要么大声疾呼,提出

改革要求;要么被人们默默地抛弃,使之“消声匿迹”。例如印度历史上一

度盛行寡妇殉葬,致使大批妇女无辜丧生,后来终被禁止废除,保障了妇女

的生命安全,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是过去的历史

情况。目前还有一种情况,例如有些印度农民种地不用化肥,他们认为化肥

同白骨有关,由于他们相信“不杀生”,结果竟连化肥也不愿使用。在科学

种田的今天,他们这种想法和做法,自然成了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

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所谓风俗习惯,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二是精神生活

方面。前者是指衣、食、住、行而言,后者是指婚、丧、嫁、娶以及宗教礼

仪、节日庆祝等等。所有这些,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

面也与该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观念等等有关。因

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物质因素是第一位,但同时

也不能否认精神因素的反作用。在某种时候,一定意义上,其影响更为重要,

特别处在较原始社会状态的民族中,风俗习惯能起到管理和调整社会功能的

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情况

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①印度的安达曼等人,至今仍有类似的

情况。那里既没有法律,更没有惩处罪行的法规,若有偷盗、通奸、或无故

损坏别人财产的行为,则被视为对个人的侵犯,受害者有权对罪犯进行报复。

若有人对长者不尊敬,或对人态度粗暴、吵闹打架,以致于好吃懒做等,则

被视为反社会行为,是对公众的侵犯。他们虽然不受惩处,但也会受到舆论

的谴责。在不发达的社会形态中,风俗习惯的作用是如此,在文明社会中,

许多风俗习惯仍对人们起着一种社会约束作用,对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并

且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可以说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不管哪种风俗都是如此。

例如“尊老爱幼”这一习俗,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重要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里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

婚姻,是印度风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个重要部分,它是物质生活
条件的产物,受生产活动、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共同心理素质
的制约与影响,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多属于约定俗成,世代相
传,终年不变;或变化不多,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当然,有些方面,随着物
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例如在人类社 


①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卷,第 
92页。

会初期是杂乱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个婚姻
形态——血统群婚。这是个进步,它排斥了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的
婚配,从而兄妹结婚就被认为是当然的习俗。马克思也说过:“在原始时代,
姐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32
页)印度当然不能违反这个历史规律。就广大地区而言,早已经历这个历史
阶段,但有些地区或部族中,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兄弟共妻”、“姐妹共
夫”和“母女共夫”的现象,这还是那种不受年龄限制的群婚状态,是恩格
斯所指出的那种“更粗野的群婚形成”或多或少的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