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麼我要首先,舉出可以認為確實的幾個經典資料,然後再與讀者一起,儘可能潛入於它的深處去查看一下。
依法而立 相應經典六之二的睿秊椤汗Ь础坏囊唤洠裣麻_那樣,將在釋尊大悟後不久,於他的胸中去來的思念之一加以記錄。
那時,世尊當在尼連禪那河邊,一棵樹下耽住著,在玩味著他所得到的智慧喜悅。可是那時,在他的胸中,忽然地有他的心思生起。
『爾時,世尊獨坐、靜觀、作如是想:如洠в兴鹁吹娜耍瑳'有所恭敬的人,生活是苦痛的。我應該尊敬怎麼樣的沙門或婆羅門,去就近他而住呢?』
這部經的這一句所說的意味,對于能深深地潛入於水中深深地玩味的人,會覺得有深湛的興味。釋尊在這時得了最高智慧,他尚且還在尋求可以依靠的某些物。想在其他人格找出所應該尊敬的對象,希望能近侍那個人,懀滥莻人而攪動了他的心情。並說洠в锌蓱{依對象的生活是苦痛的。對于獨自一個人在內心抱持著智慧,覺得有某種不安。那是為什麼呢?不過,對於它的理由的追問,暫且將它留在後頭,現在,首先依照經典所記載的來說一說。
且說,抱著這種心思的釋尊,復又想──假如我,對于戒依然有不能滿意的,對于定依然有不能滿意的,或對于智慧依然有不能滿意的,如關于這些有足以使我跟著他學習的沙門或婆羅門的話,尊敬那個人,近侍他跟他學習是有理由的。可是,我現在,關于戒、關于定、關于為解脫的智慧,都同樣洠в姓业娇梢宰鹁此⒔趟麑W習的人物。所以關于它,我覺得很遺憾的是,不能找到比我更卓越的人,這樣想著,結果釋尊所得到的結論是──『我寧可尊敬、近侍而耽住在我所悟得的法中。』
這個結論,對于想追隨釋尊之道的我們,應該以非常重要的意味接受他。請想起佛教術語有『依法不依人』話語。於世間的很多宗教,所說的都是依人。即由於人而樹立他的信仰。我們也同樣,動不動會覺得,由於人而樹立他的信仰是很自然的。可是,釋尊之道,卻明明白白地教人以『應該由於法,不應該由於人』的道。那些的最堅確表現,被記載在這位大師面對著入滅,還為弟子們而垂示的訓眨е校骸
『於此要以自己為燈明,以自己為所依,不以他人為所依。以法為燈明,以法為所依,不以其他為所依。而耽住於此。』
那是叫做『自歸依、法歸依』的教示,而為我們以最深感銘所記憶的所在,於那裡最明白地,而且最嚴肅地宣言的,那種佛教的基本的立場,如說在它的開始時,是怎樣地被自覺,怎樣地被確立的話,那我們想指在這棵樹下瞑想之間去來於釋尊胸中的心思,正是將正法中心的立場確立起來的。
又,這部經又繼續說,釋尊於到達這種結論時,梵天王現出他的姿容,將衣衫披在一方,對釋尊禮拜,稱讚他所剛剛得到的結論,唱著偈,說如下開:
『如過去的正覺者,和未來的諸佛,
又現在的正覺者,能解除眾生的諸般憂懀⿶赖娜硕纪瑯樱慷家鹁凑ǎ业⒆§洞耍
現在要耽住,又,未來也要耽住。
這一些對于諸佛,是法的當然。
因此,如想為自己求利益,想成為卓越的人,
必須憶念佛的教示,而尊敬正法。』
這一節,從現在的我們來看,其實是經典編纂人的多餘粉飾。可是在一方面,想用這種粉飾,來強眨屪鸬慕Y論之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然而,律藏大品和中部經典拢蠼浀木幾肴藗儯队浭鰪某傻榔穑琳f法為止的經緯時,也許因為不能理解這部經所有的重要意味,而將它放過,是最使人覺得遺憾。
說法的決意 又有一重要經典資料,是所謂的梵天勸請。
那個也是釋尊得到大悟後不久,還在尼連禪那河邊,而耽住在一棵樹下,正在玩味他所得到智慧的喜悅時的事。那時,釋尊尚未決心將這些智慧對眾人講說,與眾人們共享這個智慧喜悅。其實他在想,也許因為這些智慧的內容太微妙,人們難於看到,難於理解。因為人們喜歡的是無限的欲,而深深地淪於貪婪生活中,所以對於他們講說這種難見難解微妙的法,究竟無法使他們覺悟。雖然為他們講說這個法,結局是徒勞的,只是為我自己招來疲勞和困憊而已。釋尊因為這樣想,所以他的心情,傾向於與其說法不如荆@部經典用這樣的話作判斷。並以下開的偈,反覆地說明釋尊的這種心情:
『我為什麼將我所困苦證得的,
說與被迷惑的眾人們聽。
對於又貪又瞋又痴的眾人們,
使他們覺悟這個法並不是容易的。
因為它是與世間的經常潮流相背反,
又微妙難解,所以,
被欲貪所污染,被黑闇所矇蔽的人,
是無法看得到的。』
像這樣已經傾向於荆毩⒌尼屪鹦那椋痪靡苿屿杜c它相反方向,所謂的梵天勸請的就是。這是決心作正法的宣布的心境轉變。
那裡,也同樣是婆羅門的最高神梵天,突然登臺。他知道釋尊的心情傾向於荆粌A向於說法的,梵天以為『如如來不欲說法,想守荆D屈N世間唯有壞滅』而已,所以他趕快從梵天界下降,現身在釋尊面前,膜拜釋尊,對他合掌說:
『世尊,我祈願你說法。善逝,祈願你說法吧。有些塵垢很少的人,如他們不聞法恐會退墮,如他們得聞法必能了悟。』
他的勸請反覆三次。於是釋尊,以清淨法眼觀察世間。釋尊在那裡所觀察到的,在眾人之中,有塵垢多的,也有塵垢很少的,有鈍根的,也有利根的,有惡行相的,也有善行相的,有困難教導的,也有容易教導的。經典將他所這樣地觀察的世間種種相,以美麗的描寫,將它比方做在沼池表面上互相競艷的青、紅、白色蓮花,而在被比方做沼池中蓮花的眾人中,雖然置根於黑闇污泥中,生於水中,長於水中,不久能高出於水面,開放出洠в斜晃廴镜募t色,或白色的花的也有。釋尊觀察世間的眾人種種相,看到這種人。假如也有這種人的話,就應該有將這種微妙的法講說的理由。於是,傾向於荆乃愀淖兊脚c它相反的方向。不久,說法的決心終於決定。這部經典,便用下開的偈,將他的決心加以表白:
『甘露的門,為了他們而開。
有耳朵的人要聽。並要你摒除你的先入主觀。
梵天,我是因為有嬈惑的顧懀А
所以不將微妙的法對眾人講說。』
梵天聽他這樣說,知道釋尊已經答應他要說法,於是對他敬禮,右遶離去。那就是梵天勸請的大要。
大悟與傳道 回想以前,在釋尊起初出家成為行乞沙門時,主要是想得到苦惱的解決。所以,他的苦惱解決,終於到達最高智慧時,他的目的是一應達成。又想如果他能夠靜靜地玩味這種最高智慧,隨順它,而得到不死安穩生涯的話,對於其他毫無所求。如果這樣的話,在大悟後不久的釋尊,會傾向於荆幌胝f法,也可以說是一應當然的事。從他的本來的目的來說,也許可以說,關於應該說法還是應該荆膯栴}是不會有的。
這樣說,絕不是單純的推測,也絕不是單純的辯解。因為相應部經典的睿麨椤浩吣辍坏囊唤洠急灰酝姆饌餮芯空咚耆胚^,因為在那裡,有一些資料可以窺見釋尊所曾經想過的。那時,釋尊還在尼連禪那河邊的一棵樹下耽住著。那時有他出家以來七年之間,不斷地纏繞著他的惡魔出現在他的面前,用偈文對他說。它的一節如下開。
『假如像你所說的那樣,
如果你知道前往安穩不死道路的話,請你去吧,
請你獨自一個人去吧。
何苦要向別人宣教呢?』
在這裡做惡魔喊聲所記載的,像已經說過的那樣,一定是在釋尊心中去來的疑念。那時,已經得到最高智慧完成了安穩生涯的釋尊,也一定以為他又何必他求。還有的是,他也一定會自問,為什麼我要將這個智慧對眾人講說呢?
那麼,為自己尋求苦惱的解決而出家的釋尊,成就了最高智慧而達到目的的一點,和成就了最高智慧的釋尊,要將這個智慧對眾人講說的一點,將這二者必然的結合的是什麼。古經典的編纂人們,以梵天勸請的說話,一應以神話的手法,將它的結合加以說明。那個說明是極其巧妙而且優美。可是,那卻徹底地,是以神話的手法的說明。我們是否能夠再潛入於他的背後,去抓出能夠使我們,更可以心服的一些什麼呢?
當然在梵天勸請的說話中,也說出釋尊決心說法的理由而誌載『因哀愍有情』。又在後來派遣弟子們前往傳道時的教示中,也說『為眾生的利益,眾生的安樂,對於世間的哀愍。』而這種解釋,對于為慈悲宗教的佛教立場來說,是非常地適合的。
不過,現在在這裡,要立即將以解決自己的苦惱為目的的釋尊,和因哀愍眾生的釋尊連結在一起,依然是論理的飛躍。所以問睿是在於探求,為什麼將這兩個釋尊結合,和它的必然性。為什麼傾向於荆尼屪鹦那橛纸K於傾向於說法呢?其中真正意味的是什麼?不可以探求它嗎?那是否是我們所永遠無法知道的佛陀心中秘密嗎?
主觀與客觀 可以窺見這個釋尊心中的機密的一端資料,是在於最初所舉出的經典資料中。即在於樹下獨坐靜觀時,他所述懷的『無所尊敬、無所恭敬的生活是苦痛的』話語中,保存著它的資料。
原來,所謂的思想,是要投射在客觀中,纔能夠確立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