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82-2049,相信中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后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中国:独一无二的文明体系(7)

    欧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外向型文化,向外扩张是欧洲一贯的主张,如十字军东征等。在纳粹德国,向外获得生存空间的口号深入人心,这和这种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中国,人口压力也非常适合这个口号,如果中国按照这种理论去向外获取“生存空间”,那无疑就是奉行侵略政策。中国的文化习俗是内向,如在农业上,中国讲究精耕细作提高产量。    
    在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谋略圣经,中国人不习惯大规模对阵式的战斗,而是追求以精锐的兵力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来赢取胜利,与罗马那种数万人排成整齐的阵列大屠杀式的战斗有本质的区别。事实证明,用兵之法还是中国人的方式更为符合节省人力、物力的战争原则。从一战那种阵地对抗到二战的大规模运动战就是这一原则的例证。在欧洲,国家间的战争是以占领对方首都为赢得胜利的标志,促使对方投降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国,失掉首都并不意味着失败,如唐朝,长安被安禄山、史思明占领,但这不影响皇帝的权力,只要唐皇没死,他的威严就在,国家就没有失败。    
    在语言文字上,西方是拼音文字,而中国是表意文字,一个是听觉文字,一个是视觉文字。    
    在欧洲罗马帝国之后,整个欧洲就一直处于分裂的竞争中,而在中国大一统是一个神圣的目标,统一中国实则是每一位帝王的职责。    
    ●中庸之道:兵与谋的和谐    
    中国的儒家思想教人的处世准则是——保持中庸,不做过激的事,不做没分寸的退让。    
    难道中国人是畏首畏尾吗?不是,这实则是一种和谐。中国在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往往是兵伐与谋和两种手段共用,单纯的用兵既劳民伤财又效果不佳。而单纯的求和则是一种软弱无能的体现。我不同意那种只看某朝某代的边疆政策来断定这个朝代的边疆政策是软还是硬的作法。中国的历史是连贯的,中国的统治者在考虑对外是否用兵的问题上往往参考过去的用兵事宜,再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才做决定的。这就表现为有时是以战为主,有时是以和为贵,如同在汉代,既有霍去病、李广的北伐,也有昭君的和亲。这种历史连贯性地用兵和用人手段实则追求的就是一种兵与谋的和谐,因为无论是用兵还是和亲,都是为一个目的——保持边疆的安宁,这是最大的利益。在中庸之道中,这就是关键,也即只要符合今日需要就可以了,不必要的时候,就不采取激烈手段,也就不付出更多的代价。    
    这种思想日渐融入民间后,就形成了这种中庸的社会价值观,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去两头,取中间的方式,而是有深刻的内涵的,河水中的鹅卵石为什么都是圆的呢?相信这个问题谁都知道。    
    海外华人往往都能在当地得到成功,如在东南亚,无论是在菲律宾、印尼还是在马来西亚,华人所掌握的财富几乎可以支撑当地整个社会。但一般情况下华人在当地社会都采取一种低调的方式,这证明了中庸的思想是一种成功的思想,它体现在商业上也符合商业之道,作为商人,广结社会关系,尽量保持各种良好关系是商业成功的基础。而在商业调查中显示,中性的商品也是符合大部分人的胃口,也就是符合了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    
    在用兵上,“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也是中国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在欧洲则习惯直接由战场胜负来决定政治胜负。这种攻心战的策略实际上最符合人类心理,一个国家无论军事发达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完全赢得胜利,如“9。11”事件——美国的强大人所共知,但它在伊斯兰世界不得人心的活动却招来各种恐怖方式的打击。只有在赢取民心之后才能无后顾之忧,在心理学上,只有当一个人完全心悦诚服之后,才会真正放弃对他人的攻击心理,如果是口服心不服,那么只是一种表面安全,而实际上要有机会,这个人总会要施以报复。    
    中庸之道并不是来源于一种思想,实则也是在春秋战国中锤炼出来的一种策略,一种经过了战争、社会活动和权力斗争检验的策略,既进攻,又留有余地,攻敌之骄,挫敌于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目的。    
    ●大一统与根文化    
    在《三国演义》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整个贯穿三国演义的主旨就是谁能统一天下,这是一个从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就成为中国大政治的历史命题,在以后的历史中,每逢国家遭遇分裂的时候,无论哪一个诸侯,他们都被赋予统一中国的使命,无论是谁都不愿公开违背这个主题。    
    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大一统呢?因为对中国而言,这是国家利益的根基,中国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大一统的政治气候,每逢分裂之时就是中国社会陷入混乱、经济发生大倒退的时刻;相反,在唐初、明初、清初这样大一统完成后,中国社会则几乎立刻又开始了充满生机的发展。动乱对中国社会而言,唯一的好处是有利于思考,中国是在动乱中发展变革思想,在和平时发展治国思想,但无论是变革思想还是治国思想,它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为了国家重新统一,更好地发展,避免再次分裂,祈求社会盛世永存。    
    说分裂的时候,中国只有在大一统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地向前发展,因而统一这个问题既是中国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在中国北部,长城是中国不朽的历史遗迹,它和西安的兵马俑有着天然的历史联系,如伯布卢斯约曾希望的那样有一道“永恒的城墙”,古罗马和中国一样,都曾有过一道长长的城墙,希望用这道城墙来隔绝蛮族人的入侵以保城内的统一安定,只不过中国的城墙更加宏伟,无论罗马还是中国,还是任何一个大一统国家,它的社会制度、经济运行模式、文化思想基础都是为大一统国家量身定做的,所以,如遇到分裂,它就会丧失力量,因而大一统的政治模式是维护“永恒之墙”内的一切的手段,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下,事实也证明更有利于国家整体的利益。    
    在美国的历史上,南北战争就是一次遏制美国分裂的例证。试想一下,如果在北美存在两个美国,会是什么样?重要的是,其中任何一个美国恐怕都不会拥有美国今天的实力和地位,那世界会是什么样呢?德国会不会早已统一了欧洲呢?相反,当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后就再也没重新统一起来,西罗马帝国也因此很快消亡了。    
    “当耶路撒冷正在进行神学论战时,从西方传来了可怕的消息。我们听到罗马如何被包围,听到罗马市民如何付出一笔赎金以避免灾难,听到他们在遭受勒索之后又受到围攻,在已经丧失财产之后又要被剥夺生命。我正在讲道时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张口结舌,声音哽咽。这个城市曾经征服过整个世界——她居然被攻占了”。    
    这出自圣指罗姆的《书信集》,写于公元412年,当然这时的罗马帝国还没有消亡,但这和它最后成为日耳曼人的羔羊时的情景别无二致。    
    林肯的伟大在于他遏止了美国的分裂,正如奥古斯都奠定大罗马帝国的基础一样,大一统是符合国家发展利益的,否则,美国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就很难说了。


世界后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中国:独一无二的文明体系(8)

    与大一统这个政治气候遥相呼应的是民间的根文化,“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思乡之情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特殊情感,“乡音”是身处海外的华人倍感亲切的声音,“落叶归根”又是漂居异乡多年的人最祈盼的事情,李宗仁在他晚年的时候,就抱着这种情绪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张学良这位时代英豪虽然客死他乡,但他晚年却一直希望能到东北老家看看。这种根文化实际上是大一统思想在民间的延伸,它非常有利于国家的利益,如在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的经济复兴需要大量的外资投入,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直在东亚地区曾当其冲,实际上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集团的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俄罗斯一位人士所说,俄罗斯与中国的改革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没有庞大的海外侨胞,深深根植于华人心中的根文化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宝贵资金,没有这些华人资本的投入,中国的改革进程无疑要迟滞许多。    
    无论是大一统思想还是根文化实则都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表现,这种凝聚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大一统思想为政治上形成统一国家作准备,一个统一的国家就会拥有稳定的社会,而海外华人又因根文化这种强大凝聚力而习惯于将资金投向国内,而不会致使海外华人的资本分散,这样在全世界就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网,中国则是一条撒网的大船,由于海外华人的数字庞大,又遍及世界各地,那么这张图究竟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世界后现代文明与中国后现代中国:未来世界的新文明(1)

    ●中国与欧洲——阴阳两极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有太多与西方明显相反或相对的方面。    
    中国历史以谋求大一统为主,无论民间还是政府均强调统一,中国大多数时间也是处于统一状态中,而西方正相反,西方世界是一个零散的世界,在这里谋求统一几乎就是不得人心的事,即使依靠罗马军团或是亚历山大这样的强权统一欧洲实际上也是短暂的。    
    中国是一个传统大陆国家,尽管它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在近代以前几乎没有什么海上威胁,所以它的战争都是依靠陆军解决的。它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和西方,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海战决定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