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学士云。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养于肝。方未受孕。则下行以为月水。既 
妊。则中蓄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以为乳。皆此血也。今邪气蓄血。并归肝经。聚 
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故当刺期门。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 
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中风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此为表邪乘血 
室虚。入于血室。与血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血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 
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汤。以解传经之邪。 
王三阳云。经水适来。血虚甚矣。而邪气入之。热除。身凉。胸满、谵语者。则邪 
尽入里。里有实邪。又难下。故刺以泻之。经水适断。则血尚未尽。为邪热相搏。而结之 
不行。续得寒热发作有时。邪在半表半里。故用小柴胡汤以彻其邪也。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 
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虚空。邪热乘虚入于血室。若昼日谵 
语为邪客于腑。与阳争也。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是邪不入腑。入于血室与 
阴争也。阳盛谵语则宜下。此热入血室。不可与下药犯其胃气。热入 
血室。血结寒热者。与小柴胡汤。散邪发汗。此虽热入血室而不留结。不可与发汗药。 
犯其上焦热入血室。胸胁满。如结胸状者可刺期门。此虽热入血室。而无满结。不可刺 
期门。犯其中焦。必自愈者。以经行则热随血去。血下也已。则邪热悉除而愈矣。所为 
发汗为犯上焦者。发汗则动卫气。卫气出上焦故也。刺期门为犯中焦者。刺期门则动荣 
气。荣气出中焦故也。脉经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岂谓药不谓针耶。 
王宇泰云。犯胃气。谓下之。犯上二焦。谓发汗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 
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当传里之时。支、散也。呕而心下结者。里证也。法当攻里。发热 
微恶寒。支节烦疼。为外证未去。不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 
王宇泰云。支节。犹云枝节。古字通也。支结。谓支撑而结。若训作散。则不能结 
也。 
南阳云。外证未解。心下烦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属性: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 
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娄氏云。病虽属太阳表证。而有里证兼之者。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外证未 
去。其兼心下支结。则此条柴胡桂枝汤是也。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 
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 
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胸胁满。微结。寒热。 
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 
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 
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 
津液而助阳也。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属性:柴胡(半斤味苦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干姜(三两味辛热) 栝蒌根 
(四两味苦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牡蛎(三两熬味咸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 
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表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 
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 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 
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 
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 
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 
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邪结于里也。大便硬。为阳结。此邪热虽传于里。然以外 
带表邪。则热结犹浅。故曰阳微结。脉沉。虽为在里。若纯阴结。则更无头汗恶寒之表 
证。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今头汗出。知非少阴也。与小柴胡汤。以除 
半表半里之邪。服汤已。外证罢而不了了者。为里热未除。与汤。取其微利则愈。故云 
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 
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 
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 
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者。不为逆。却与柴胡汤则愈。若下后。邪气传里者。邪在半表 
半里则阴阳俱有邪。至于下后。邪气传里。亦有阴阳之异。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 
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阴邪传里者。则留于 
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谓也。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六
属性:半夏(半升洗净辛平) 黄芩(苦寒) 干姜(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 
黄连(一两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温甘) 甘草(三两炙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为邪气在半表半里也。而反下之。二经之邪。乘虚而入太阳。表邪 
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心下硬。少阳里邪。乘虚下于肠胃。遂利不止。若邪结阴分。则 
饮食如故。而为脏结。此为阳邪内结。故水浆不下而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则作结 
胸。浮不入里。而紧入里者。阴邪入里。则作痞。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 
硬 
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 
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邪热内 
蓄而有伏饮。是里未和也。与十枣汤。下热逐饮。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十枣汤方第五十七
属性: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擘甘温) 
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 
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 
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辛以散之。戟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也。 
甘者。脾之味也。大枣之甘者。益土而胜水。 
杜壬云。里未和者。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疼。干呕。短气。汗出。是痰膈也。非 
十枣不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用药者慎之。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 
则阴 
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因发汗。遂发热恶寒者。外虚阳气。邪复不除也。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表 
中虚邪内陷。传于心下为痞。发汗表虚为竭阳。下之里虚为竭阴。表证罢为无阳。 
里有痞为阴独。又加烧针。虚不胜火。火气内攻。致胸烦也。伤寒之病。以阳为主。其 
人面色青。肤肉 动者。阳气太虚。故云难治。若面色微黄。手足温者。即阳气得复。 
故云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 
黄黄连汤。以导其虚热。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属性: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 
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心下痞。而复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