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新病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 
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着。如换易也。其人病身体重。少气者。损动真气也。少腹里 
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感动 
之毒。所易之气。薰蒸于上也。与烧 散。以导阴气。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烧散方第一百零八
属性: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 
则愈。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 
张兼善云。易病之为合。阴阳感动余邪。而其人正气本虚。故能染着。同用烧 散。 
以诱安正气。正气安。余邪自平矣。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曰名复劳复。病 
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传。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劳复则热气 
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属性: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 
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散 
于表者。苦则发之。内经曰。火淫所胜。以苦发之。此之谓也。 
王宇泰云。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发。汗、吐、下。随宜施治。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瘥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故以汗解。 
脉沉者。热在里也。故以下解之。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 
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属性: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 
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 
三服。 
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辛。 
以苦泄之。蜀漆葶苈栝蒌商陆之酸辛与苦。以导肿湿。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汗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内津液。故喜唾。不了了。与理中丸。以温其胃。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 
膏汤。调胃散热。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属性: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 
日三服。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 
粳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 
烦。损谷则愈。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卷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属性: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 
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 
者。于此以后。经注备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 
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 
浮为在上。以候卫。微反在上。是阳气不足。荣行脉中。沉为在下。以候荣涩。反在下。是 
无血也。阳微不能固外。腠理开疏。风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烦无血则阴虚。不与阳相 
顺接。故厥而且寒。阳微无津液。则不能作汗。若发汗则必亡阳而躁。经曰。汗多亡阳。 
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 
牢若痛。肺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右也。发汗则动肺气。肺主气。开窍于鼻。气 
虚则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亡津液胃燥。则烦渴而心苦烦。肺恶寒。 
饮冷则伤肺。故饮即吐水。 
活人云。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叶汤。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 
也。肝为阴之主。发汗。汗不止。则亡阳外虚。故头眩筋惕肉 。针经曰。上虚则眩。 
活人云。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汗止。次服建中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 
心为阳。发汗亡阳。则愈损心气。肾乘心虚欲上凌心。故气上冲。正在心端。 
活人云。宜服李根汤。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 
谷不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 
之下也。肾者主水。发汗。则无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烦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也。骨 
节苦疼者。肾主骨也。目晕者。肾病则目KT KT 。如无所见。恶寒者。肾主寒也。食则 
反吐。谷不得前者。肾水干也。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 
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 
经不和。而反攻表。则阳虚于外。故气欲绝。手足冷。欲蜷而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像。 
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 
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根本虽有表里之异。逆治之后。热传之则一。是以病形相 
像也。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 
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 
外气怫郁为上实。里有阴寒为下虚。表热里寒。意欲得温。若反发汗。亡阳阴独。故寒栗不能 
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 
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 
而烦。一日一夜。气大会于肺。邪正相击。 时而发。形如寒疟。但寒无热。虚而寒栗。 
发汗攻阳。则阳气愈虚。阴寒愈甚。故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 
中。循喉咙。挟舌本。肾为之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汗而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 
难经曰。脱阳者见鬼。是此言乱也。脱阴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见玄。是近于 
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 
肢者。诸阳之本。阳虚则不与阴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发汗 
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 
若反下之。邪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懊 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归经络。热 
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 。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发黄。肺恶 
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咳嗽而唾脓。 
永类钤方云。伤寒发汗有四难。凡发热头疼。有汗而非无汗。恶风而非恶寒。例发 
其汗。汗不止为漏风。间有发而为痉者。此分外症发汗之一难也。至于发热头痛。尺脉 
迟者。为荣虚血少。不可发汗。发热头痛。脉弦细。属少阳不可汗。汗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