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侥抢铮杀嗍铀恰R院螅艹陀辛肆阶汲恰N鞑渴歉渚纸凶谥埽欢渴锹逡兀纸谐芍堋�
  周公辅佐成王十分的尽心尽力。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对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去接待贤能之士。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概源于此。
  周公无微不至的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很厉害,周公万分焦虑,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求:“现在成王还不懂事,如果有错,都是我的错,让我代成王去死吧。”不久成王果然好了,周公执政七年,成王长大,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臣子的位置。
  后来有奸臣向成王进谗言污蔑周公篡权,年轻的成王听信了流言,对周公起了疑心,周公十分忧心害怕。
  后来为表明心迹,周公写了一首诗,名叫《鸱鸮》,这首诗就收录在《诗经》中。在诗中,周公一面表示对周室、成王的忠贞;一面把那些散布流言的人比作“鸮鸱”警告他们“无毁我室”。
  周公将这首诗送给成王,成王读了诗,还是不相信周公。据《尚书》和后来的许多儒家著作讲,由于成王仍然怀疑周公,引发了天怒。一年秋天,在庄稼成熟还未收获的时候,天突然刮起大风,雷电交加,田里的庄稼全部被吹倒,连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全国上下一片恐慌。
  成王认为天发怒,是由天下人事关系的异常引起的。那些制造流言的家伙,这时又在成王耳边说:“天变是不是警告您,要防止周公篡权?不然,怎么这么厉害呢?”


第一节 周公(2)


  听了流言,成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决定打开收藏中央文书的金匮,希望从中找到对付周公篡权的方法。
  但在金匮中,成王却意外地发现了武王生病垂危时,周公祈天,请求自代武王的疾病的册文——克纣次年,武王身体不适,群臣恐惧。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面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愿意用自己代替武王去死。第二天,武王的病居然就痊愈了。
  成王这才知道,周公对王室的忠诚是丝毫不用怀疑的。他请来周公,诚恳地说:“叔父,你一直尽心勤劳王室。小子我年幼无知,听信流言,以致引起了天怒,请叔父原谅我。”
  后来又有人说周公的坏话,这次周公没办法,只好逃亡到了楚国。好在成王又看到自己生病时,周公写给河神的那则祷文,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之后,成王也变得成熟起来,再也不怀疑周公了。
  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宗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宗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成王执政后,按照周公规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了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周公思想:
  周公曾经协助武王推翻商纣的统治,深知纣王亡国的原因,因此十分崇尚廉政爱民,主张“明德慎罚”。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后的大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武庚等的叛乱,让周公觉得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把其分封给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周公把弟弟康叔封派到商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建立卫国。
  周公告诉康叔封,如果有人造反,就要坚决镇压,“假如当政的人不对罪犯实行惩戒,上天给我们的法律就会紊乱废弃。我们应当依照文王制定的刑罚,去惩处那些不可宽大赦免的人”。但是“执行刑罚要慎重。人有小罪,如果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明知故犯、坚持不改,其罪虽小,不可不杀;人有大罪,如果出于一时过失,不坚持错误,不顽固到底,能自首悔罪,无所隐瞒,其罪虽大,也可不杀”。
  周公还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贵族安插在全国各个重要据点,这样周王室就处在一个安全的屏障之中。而一系列大小奴隶主则构成了周朝统治全国的基础,也组成了以王室为中心,包括许多诸侯国在内的统治体系。同时周公还向诸侯和周朝人民灌输“仁”,“孝”等思想,以安定民心,为此他创立了礼乐典章和法制。他制订的刑法明确规定:诸侯、公卿犯了罪,也要绳之于法——这是说上自诸侯,下至家族之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只是一味作威作福,不奉行天子的旨意,作奸犯法,也都要加以法律制裁。《尚书·吕刑》指出,一切审判人员必须公正无私地办案;倘敢违反,贪赃枉法,则严惩不贷。周公认为一切枉法行为,不外是五种情况:官官相护、报恩报仇、人事关系、收受贿赂、人情请托。不论是这里面的哪一种,失职枉法的法官,一律惩处。而且惩处的方法是:“即以其人之罪罪之。”就是说,该案该判什么罪,就给这个枉法的法官判个什么罪。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理念。
  针对商朝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周公德治”的理念加以改造,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他提出:“天命不常”,“天命”是和“民情”联在一起的。因为上天评判一个天子善恶有道与否的唯一根据是“民情”,而人民是最痛恨商纣王那样穷奢极淫、贪酷残民的无道之君的。而人民的喜怒就反映了上天的喜怒,因而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周公认为,天子应率诸侯百官,首先是天子自己,务须象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即所谓“怀保赤子”;务须象关心自身疾病那样关心民间疾苦,即所谓“恫矜乃身”;并且要求王、诸侯体恤人民,并且要求王、诸侯应该“先知稼穑之艰难”。
  “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的“德治”对孔子的影响极大,是后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西周初期周公曾在整理夏商之礼的基础上,为周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它是中国的原生文化形态,具有别国不可比拟的巨大生命力,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即源于此。礼非常复杂和烦琐,几乎包括了贵族们衣食住行丧葬婚嫁等一切行为规则。概括起来大概有5类:
  一为吉礼,用于祭扫鬼神;二为凶礼,用于丧葬凶荒;三为宾礼,用于朝聘接待;四为军礼,用于兴师动众;五为嘉礼,用于饮宴婚冠。乐,就是音乐,这是当时少数奴隶主才能享有的特权,什么等级什么场合用什么乐,有严格的区分,不能滥用。礼和乐相辅相成,成为统治天下的制度与手段。
  敬德思想和礼乐制度,是从怀疑天命,注意人力出发的;以天道为愚民政策,以德政为操持这个政策的机柄,从思想上绝不放松统治力量,在实践中以礼乐制度为准绳。这套思想体系和礼乐制度对巩固周朝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极大。而主张这套思想体系,完成这套礼乐制度的人,正是周公。 
  相关人文景点:
  周公庙:周公庙又称为“元圣庙”;位于曲阜市东北1公里处。周公的儿子伯禽就封后,曾在鲁国太庙祭周公,鲁亡国后,太庙逐渐荒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并在鲁太庙的旧址上为周公立庙。
  后来周公庙经过元、明、清各代修建;才具有现今的规模。周公庙现存有殿、亭、门、坊共57间,三进院落,总面积75亩;庙内古树掩映,十分壮观。周公庙西北,有一处隆起的高地,人称“望父台”;又名“伯禽台”,传为当年伯禽向西望父祭祀之地。
  周公的故事:
  周公忠心耿耿,先后平定了几次叛乱,在呕心沥血治国的同时还将大量的心力用于教育年幼的成王如何当好国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皇宫后院里做游戏,他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递给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这事让周公知道了。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笑着说:“我是跟他开玩笑呢。”周公却神色庄重地说:“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记录它,乐工要唱诵它,大臣们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也变得很严肃,将唐封给了叔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第二节 儒家(1)


  儒家,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派学说。此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大行为规范,并要求人们将其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治理社会讲究体恤百姓,两国相争讲究先礼后兵,人际关系讲究敬老爱幼,为人处世讲究修身养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孔子
  ——圣人的真实生活
  生命的轮回,只为了那遥远的理想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