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必称圣贤,于是在乡间有了“圣人为”的外号。
  11岁时,康有为父亲康达初积劳成疾,中年早逝。康有为便跟随祖父康赞修到了连州。期间阅读了大量史书典籍。康有为17岁开始接触外国史地知识,初步掌握了国际政治及世界地理知识。1876年,他在九江礼山草堂从师于当时著名的今文经学家朱次琦,接受读宋儒书及经说、小学、史学、掌故词章的教育。1879年在山草堂学成回家后,康有为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入的思考,面对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他对旧学发生怀疑,也曾经一度彷徨,在家装疯卖傻。后经过翰林院编修张延秋的指点,康有为开始了新的学习和思考。他先后到香港、上海等地游历和考察,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没有考取。途径上海时,他被上海的变化和发展所吸引,于是开始购买大量西方书籍。康有为有一次购买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西方译著达3000余册,这个数字是当时该局售书总额的四分之一。大量西方科技以及思想的通读,使康有为逐步吸取了西方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在家中长辈的一再催促下,康有为于1888年再次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当年正直中法战争爆发,康有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于是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顽固守旧派的攻击,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对康有为进行阻挠、迫害,此次上书并未传达到光绪帝的手中。
  康有为一方面著书立作来宣传自己的改革思想,另一方面又创办学堂,通过大规模地聚徒讲学活动,来宣传他的维新变法的改良主义理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进行变法维新活动的改良主义人才。1891年,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满腔悲愤,奋笔疾书,用一天两夜时间,写成一份18000余言的上皇帝书,联合1300多名举人一起上奏,坚决反对《马关条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此次上书仍然没有上达。但是该年的京城会试中,38岁的康有为终于中了进士,被钦点工部主事。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几经转呈,康有为的这次上书终于到了光绪的手里,这是光绪读到的康有为的第一份奏折。
  从5月2日至6月30日的两个月中,康有为连续三次上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纲领,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了高潮,康有为成了人们公认的维新运动的领袖。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提倡西学,考察各国强弱之源。由于反映了维新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倾慕,因而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嫉恨,康有为的书籍和报纸多次遭到封杀销毁。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变法,他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这一份折子充分全面的表达了康有为的思想,涉及了清朝中央政权体制的改革,体现了维新派追求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政治理想。由于这次上书言辞激烈,被顽固派阻拦,未能上达。光绪帝本想召见康有为,也被顽固派阻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开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百日维新”。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软禁,同时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为名,通缉康有为。康有为从北京经上海到达香港,随后又离港赴日,辗转到了加拿大。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在国外大力宣传自己的保皇主张,以求获得国际上的支持。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开始宣扬尊孔复辟。他作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3月30日,康有为在青岛寓所逝世,享年70岁。康门弟子,中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这样概括康有为坎坷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胜当年。”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的思想从总体上看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哲学思想、经学思想和大同思想。
  康有为是第一个用西学来扩大与充实中国哲学的思想者,是中国第一个以严肃的态度,试图进行哲学整合,建立“即中即西”的新学说的思想家。虽此尝试不完全成功,但这种意图及行动是难能可贵的。由此他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的奠基者。
  康有为所创建的经学思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康有为提倡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的这些新思想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由此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孔子改制考》就是反映康有为经学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在该书中,康有为从资产阶级改革政治的要求出发,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公羊学派的学说,用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学说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他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


第二节 近代维新变法思想(2)


  康有为提出大同学说的目的在于救国救民,追求人类的公平正义。他试图通过改革的办法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此,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生活痛苦、毫无权利的状况表示同情。他全面、直接而又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政治理想,也就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列举了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们身受的种种苦难,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现象和解脱苦难,他描绘出一幅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画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康有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相关人文景点:
  天游园:青岛福山路5号的“天游园”故居,是康有为1924年购买的,他把此房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四周被精致的围栏隔成一个独立的大院,入内的门柱前挂着康有为弟子、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的“康有为故居”门牌,正厅是“康有为先生故居陈列室”,大厅中央安放着康有为全身坐像,像前写着他的生平简介。
  涎香老屋:康有为老家的房产,坐落于南海市灶镇银河乡苏村,北近仙湖,南邻西樵,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农村住宅形式——“镬耳屋”,具有很好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所以此处故居被称之为“百年旧宅”。康有为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如今的“涎香老屋”已几经扩建,由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楼、松轩、荷塘等主要建筑和景区组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汗漫舫:北京市米市胡同43号院也是康有为的故居之一。这里本来是原南海会馆,始建于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董文恪(董邦达)旧宅,后由在京南海籍的官员筹资买下,接着又购入一幢相邻的房舍,作为海南学子的会馆。到了光绪六年(1880年)时,因海南县进京应试举人比较多,又购得南侧宅院,形成了由十三个小院组成的会馆大院。其中的“七树堂”,因有七棵古槐而得名,院内的西房便是康有为多次来京时居住的“汗漫舫”。这个名字是康有为起的,如今,康有为故居尚存重要石刻《南海会馆碑记》。
  梁启超
  ——少年中国之少年
  人物介绍:
  梁启超(1872…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他都站在风口浪尖上,或保守或激进,他的思想和实践清晰地留下了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历史印记,因而表现出格外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和过渡性特征。在戊戌变法中,他和康有为一起主编《新民丛报》,倡导社会变法;在辛亥革命前后,他在政坛叱咤风云,先后担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护国讨袁战争的都参谋;五四运动后梁启超潜心学术创作,留下了令人叹服的一千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堪称一代宗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无疑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集政治家、思想家、学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风云人物。
  生平: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家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曾做过一县的教谕,因为看不惯官场腐败,辞职回乡,购田十余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