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牺牲和赎罪。它不过随血统迷信(血是一种“完全特殊的汁液”)而被排除在任何结算考虑之外。 因此,所谓上帝被基督“掩蔽”和“缓解”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正是里尔克对基督教的指摘,顺便说一句,对教会的庸俗基督教而言,他的指摘完全合理。 倘
133
里尔克的宗教观 521
若里尔克真的拒斥这种中介性观念,因为它“掩蔽”并“缓解”上帝,那么,大概这就是阻碍里尔克与基督徒相互沟通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基督徒或可反诘里尔克,“在上帝身旁有用,一如我在此”
,这是否意味着不可信地“缓解”上帝,或者恰恰使宗教思想变得极度浅薄。(3)里尔克的第三个谴责主要针对在他看来与基督教相关的禁欲思想:针对此岸与彼岸、肉体与灵魂截然分离的二元论,针对敌视和逃避人世,针对所谓的感官世界卑贱论,针对鄙视肉体(尤其是性区)
,针对迁怒于自己的肉体——它像敌人一样妨碍并阻挡了寻求上帝者的前行之路,必须让它死去。 在这种态度上,里尔克与尼采如出一辙,后者同样不遗余力地反对上述一切。 这种二元论——禁欲——悲观主义的世界观以俄斐乌神秘派(公元前七至六世纪传布于古希腊的一个教派)为源头,在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以及最终在柏罗提那(约公元后205—270)和新柏拉图主义那里传承下来。 它最初也是从新柏拉图主义进入西方的基督教会,并且使神秘主义——禁欲精神渗入教会。 这个渗透过程的主要交点之一是伟大的教会之父和导师奥古斯丁。 禁欲和Coelibat氋r(贞洁)理想(它们已经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基督教之前和之外的宗教世界,尤其在佛教中)以此为前提,即接触女人或性区是不洁的,故应避免。 中世纪基督教的“根本精神”是弃世之精神,中世纪教会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则是贬低尘世一感官世界。 感性被看作某种低等的,与神性相悖的东西。及至文艺复兴才开始“恢复感性”。——耶稣和保罗所报道的原始基督教的禁欲思想与俄斐乌—柏拉图—新柏
134
62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拉图式的神秘主义及禁欲主义毫无关系。 这种思想出现的动机是对即将来临的王国的来世论的急切期待。 这种情绪自然导致了对现世文化财富的淡漠,在使徒保罗那里(有别于耶稣本人)也导致了对童贞理想的高度评价。 但是,这与根本蔑视肉体毫无关系,因为肉体本来属于上帝的好造物。 ——里尔克毕竟涉及到基督教思想史的最敏感的疑难点之,要想从长达数百年的痉挛的(倘不至于欺骗性的)性道德和对爱欲的敌视中澄清它们,只能寄希望于对基督教本质的深思。(4)里尔克抨击罪的观念。 他这样做,大概首先因为按照他的观点(而且不无道理)
,把罪定在性区(以奥古斯丁为首)是卑鄙的。 可是,人们也不能把罪简单地理解为道德过错。 这将意味着以唯道德论使罪肤浅化,这样一来,罪就被化解为纯粹个别的,可用法律规范衡量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能够在忏悔中获得赦免。 罪不啻是人的一种总体状况、总体属性,除非人觉得自己站在上帝面前,感觉到上帝是神圣的,这种状况和属性才会变得公开。 神圣远甚于纯伦理意义上的善之完美,神圣乃是上帝的绝对领域,人永远不能满足这个领域。 这种永远不能满足即是罪,当然,尔后罪也反映在伦理上。 原罪的想法就建立在这个事实上,但这种想法同样必须从与性区的联系中解脱出来。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祈祷集》(189-1904)
,以及里尔克在此宣告的上帝。 对此也需要作一番预备性的思考。在第一章结尾,我们探询过虔信之人所言说的“上帝”
究竟指的什么。我们的答案是,他指的是那种原—在或原—真,
135
里尔克的宗教观 721
此原—真承载着事物世界和价值世界,但作为承载的根基,它同时是这两个世界的永不可测的、脱离任何形式和定型的、极度超验的深渊。 假若上帝只是深渊,而非根基,则定型的世界与他毫无关系,它在绝对的意义上是脱离上帝的。但是,如果上帝通过世界并在世界之中公开自己的身份,是他创造了世界并以他的力量统治世界,他就是根基。 反之,假若上帝只是根基,而非深渊,他就会作为这世界之中的活动者和存在者,陷入一种同世界相邻的紧密关系,乃至他本身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甚至世界本身。 于是上帝不再成其为上帝。 上帝之所以成为上帝,取决于根基即是深渊:在他的威严中、在他的神圣中、在他的荣耀中不可把握、不可捉摸、不可理解,凡是赞美他和敬仰他的信徒敢于言说或仅只结结巴巴道出的一切,他均超越之。 唯有二者皆是:深渊和根基,根基和深渊,才达及虔敬者言说上帝之所指。 由此推论,关于神的一切陈述均有矛盾—佯谬性,因为旨在根基—存在即上帝之公开的任何陈述,都在超越自己,以便在上帝之深渊—存在中变得不能言说。
这就是神秘主义的真理,也是那个受尽诽谤之人的真理。(亚略巴古的)狄尼修法官(DionysiusAreopagite)
,出现在伪使徒行传17章34节,在雅典受保罗之劝皈信基督,他以一名使徒弟子的无可争议的权威,把新柏拉图式的神秘主义灌输到东西方教会之中。 以亚略巴古的狄尼修之名杜撰的本文在公元500年前后形成于叙利亚。 伪狄尼修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克卢斯(Proklus,410-485)的
136
82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著作,但他似乎也认识柏罗提那。 由于这个原始基督教的作者名字的缘故,他成为“整个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秘主义服膺的伟大权威”
,及至路德才开始怀疑他。经过近代尤其是天主教的考证,他的真实身份无疑已为人所知,但是这并不一定降低他的意义。 ——在我们的探讨中,我们之所以对这个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者的学说感兴趣,乃是因为他划分了“肯定的”与“否定的”神学。
(1)肯定的或光明的(kataphatisch)神学从上帝降至有限物,它视上帝为“万名者”。他是万名的,因为他在世界即他的创造意志的产物中公开自己,因为作为“万物的起因”
,他是一切善的、光明的、美的事物,即一切存在的源头。“神的恩泽”注入如此形成的世界,“造物被上帝充实”
,“因此一切实体包含着上帝,乃是神的躯壳和象征”。
肯定的神学充满了对“极度的善”的惊喜,“在这种善之中,上帝作为万物的起因爱万物,创造万物,完成万物,聚合万物,引导万物”
,在这种善之中,他渗透一切实体,“从最高和最初的直到最末的”
,而这种善的“可见的映象”是“伟大的、辉煌的、永远照耀的太阳”。
“因为上帝的本质是美和善,故由此产生的宇宙呈现出一种永不磨灭的和谐与秩序,借助于此,天使、人类、动物、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统统结合于友情和爱之中。”——存在着一种肯定的神学,因为上帝是根基,因为上帝是根基,因为只要万物在上帝之外和之内,万物就在,故一切暂时的和尘世的事物遂成为永恒之物的图像和譬喻,也就存在着关于上帝的本质的肯定陈述。
137
里尔克的宗教观 921
(2)否定的或阿波非斯式的(apophatisch)
神学则是从有限物升至上帝,它视上帝为他所不是者,“无名者”。没有任何实体、生命、光明、思想、理智达及与他类似者,他的本质是一种不可见的、不可测的、无限定的东西。 否定的神学引向一种对神的更纯粹、更深刻的认识,非肯定的神学所能及,引向知中的无知,即神是无限超逾一切存在、一切概念、一切认识、一切图像和譬喻的。 肯定的陈述是“不适当的”
,与之相比,否定的陈述则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是最终意义上的真实,因为上帝是仍然超逾一切正反称谓之对立的,是黑暗,获悉奥秘者以不可言喻的“合一”进入其沉寂之中。 ——存在着一种否定的神学,因为上帝是深渊。但是,因为他仍在肯定与否定之彼岸,故他仍然是根基与深渊之彼岸。(3)从根基与深渊的辩证法中形成了佯谬的陈述:灵魂与上帝在“过亮的黑暗”中合一,“神的黑暗”是“不可企及的光明”
,神栖居在此。 正是亚略巴古的狄尼修提出了“神的黑暗圣光”的论断,并传之于一切后来的神秘主义。 他在致迪亚孔。 佐罗塞奥斯的(第五封)信中写道:“神的黑暗是不可企及的光明,根据《圣经》,上帝栖居在此。 虽然它因其极度的光亮而不可见,因其满盈的光照而不可及,每个配得上认识并看见上帝的人却能抵达那里,因为他恰恰通过不看和不认识达到超逾一切看和认识之境界。”
——这里提到的经文是《提摩太前书》6:16,称上帝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
也许狄尼修脑海中也浮现出《列王记(上)
》8:12,该处称耶和华“必住在幽暗之处”。
138
03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狄尼修哺育了整个东正教教会的神秘主义。”里尔克常常忆念他的两次俄国之行(1899和190)
,它们也是创作《祈祷集》的诱因,旅行期间,他偶然接触到东正教教会的神秘主义,这是否属实,并且以哪种方式,我不得而知。 从思想上客观而论,里尔克在《祈祷集》中宣告的上帝神秘论带有光明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