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枕头这种日常用品也分高、中、低等。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个水晶枕,是唐朝皇帝供奉的。温庭筠在一首《菩萨蛮》中写到:“水晶簾里颇黎枕,暖香若梦鸳鸯锦。”这里的颇黎在唐朝一般指的就是天然的水晶石。唐玄宗时西边一个国家进贡了一个玛瑙枕,据说枕着这个枕头能够梦游仙境,玄宗把玛瑙枕赐给杨国忠希望他在睡觉时也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唐初丹阳公主用的是镂金函枕,玄宗时期杨贵妃的姐姐用的是夜光枕,她还不了解有夜光的宝石都带有放射性物质会损害身体。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用的是如意玉枕,枕头通体透明是上等的好玉。
曾经在福建主管盐铁专营的官员卢昂贪赃三十万被查处,朝廷的御史在他家查获一个用瑟瑟这种宝石做成的枕头,找到珠宝商进行评估,商人给出的答案是无价之宝。唐敬宗年纪不大却很讲究,他重修了清思殿,装饰这座宫殿用了三千片铜镜,十万片黄金白金金箔。即便是皇家这也属于过渡装修,不禁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愈是轻浮的女人,所涂的脂粉也愈重。”这么讲究的唐敬宗见到卢昂的那个瑟瑟枕之后都说,我们皇宫里都没有这种宝物,卢昂这个官干的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和这些名贵的枕头相比,阳城的枕头简直不值一提,这枕头是那种普通的木制枕头,一块木头中间掏空,古时候叫做通中枕。通中枕在长安城中可以说是成千上万,值不了几个钱。
如此看来阳城拿着这种枕头去换钱有些迂,接近于“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可事实却是另外一种结果,阳城的枕头一次能质押回上万文钱,而且还是抢手货。
物超所值的原因就在于阳城是个名人。京师的人都知道阳城考中进士之后不恋大都市跑到中条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后来被唐德宗召到朝廷做官起步就是五品。京师的人还知道阳城为了营救受到裴延龄诬陷被贬官的宰相陆贽而在大明宫延英殿前一跪就是老半天,用元稹的话来形容就是:“延英殿门外,扣阁仍叩头。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阳城还敢给皇帝放话说,要是真让裴延龄当宰相,我就敢当众撕毁任命宰相的圣旨。
阳城在京师的官秩或是五品或是四品,但有时仍然手头紧张,这一是因为大城市物价指数很高,而阳城所担任的官职没有什么额外收入。二是因为阳城这个人朋友多,在一起喝酒花销大,还喜欢接济人,出手大方。阳城的大方有时热情的超出常规,别人到他家做客时说你们家这东西挺好,阳城便大手一挥说你把它拿走。即便是平日穿的衣裳也是这样,谁要是说上一句阳公今日这身白绫紫领长衫真是不错,阳城就会当场脱下来送给人家。白绫紫领长衫是唐代男子居家时经常穿的服装。
阳城的大方是性格使然,偏偏就有人利用这种性格揩阳城的油水。有一个叫陈苌的人就有些问题,每当发工资那天他准会出现在阳城家中,一个劲儿的说这世上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时阳城就会把新领到的工资分给陈苌一部分。
阳城后来当了国子监司业,这个职务相当于国家教育部的常务副部长并且管理着公立的高等学府——太学。四年之后唐德宗一纸调令让阳城去道州当刺史,调令中的意思是这属于选派有工作能力自身素养很高的干部到最不发达地区去改变那里的面貌,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区域平衡。但国子监的太学生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按照朝廷的惯例,让阳城去道州是明显的降职处分,这太不公平。于是近二百名学生罢了课,聚集在皇宫前磕头请愿,要求皇上恩准阳城继续担任他们的校长。有些学生还自带着干粮,说是阳城如果真的去了道州他们也跟着一起去。
当时才二十六岁的柳宗元刚参加工作,担任九品的集贤殿正字,看到太学生们的行动后激动的热血沸腾“抚手善甚,震拤不宁”,抚手和震拤都是拍手鼓掌的意思。他给太学生们写了一封信,对他们的行动表示坚决的支持。
后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一封信中说永州是“楚之最南”,而阳城去的道州还在永州的南面。阳城到了道州后每天煮几大锅糙米饭熬一大锅鱼汤,放在州府门外免费供应给道州的百姓,他自己也吃这些。不仅是自己吃,这些糙米饭和鱼汤还是皇上派来的特使、上级机关下来检查工作的领导们的工作餐,现场提供免费的餐具——粗陶碗。
道州这个地方经济状况不好,赋税经常收不上来。主管道州的观察使派判官来道州催促,阳城接到通知后没有动用强力部门下去生整,而是自己抱着铺盖卷住进了州府的监牢。前来督促工作的判官闻讯快马加鞭驰入州城到监狱拜见阳城,说自己只是奉命前来问候刺史大人您千万别多心。话是这么说,但判官觉得就这样回去没法向领导交差,就在道州官府的招待所住下。阳城也不回家,搬来一扇旧门板放在招待所门外,白天坐在上面办公晚间躺在上面睡觉,搞得招待所里面的判官坐卧不安,趁早走人。这个判官打道回府后,观察使又派了一个官员去道州,该官员越想越不对劲儿,干脆在半路上带着家眷自谋生路去了。
阳城曾经被当时的文士当作楷模。秦岭山中商州的官道旁有一个驿站叫阳城驿,和阳城的名字巧合。元和年间元稹路过这个驿站时认为阳城是贤者,因此这个驿站应该改换名称给贤者让位,他建议改为辟贤驿。阳城驿站改名的具体时间还不清楚,不过大约三十多年后杜牧路过这里时,驿站已经改叫富水驿了。杜牧不赞成驿站改名,他说阳城这两个字就像一面镜子,会让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感到汗颜。杜牧总是爱提出新颖的观点,前人说他好作翻案文章。
炼金术旁说
古时候从事炼金的人相信只要功夫深丹砂可以练成黄金白银,人们把这种技术叫做黄白术。这样得到的金银叫药金药银,主要是用来炼丹和服食,如果一时钱紧,拿去花销也不算挪用。汉朝时有个叫李少君的人对汉武帝说,丹砂可以练成黄金,用了这种黄金做成的杯子和碗可以使人长寿,长寿了就能到茫茫大海中的蓬莱仙岛上和神仙在一起生活。自从汉朝以来,不少人写下我们应该怎样炼金这类小册子。
唐朝关于炼金的传说着实不少,掌握这门技术的人有些显著的特点,比如开始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最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还有他们似乎并不太在乎炼金的原料是什么,铁铜锡铅丹砂都可以,关键问题是要加药料,这种药料属于高度机密决不外传,炼金时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才掏出来加进去,这就叫点石成金。
晚唐的金吾大将军张直方手头就有一些提炼白银的药物,在一次宴会上张直方给来宾们表演了如何将水银变为白银,看的各位官员羡慕不已纷纷祝贺张直方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技术。张直方公开声明说我可不会炼银,只不过有一些药粉罢了。实际上这些药粉也是张直方强取来的。他在岭南担任军职时了解到有一个道士精通炼金术,就去向人家学习,道士不肯传授,张直方就派了几个骁悍的军士把这个道士绑架到山里头,说是有两条道路摆在你的面前,一条是交出技术,另一条是交代性命。道士坚守职业道德,表示这技术说什么都不能外露,死就死了吧。后来双方达成妥协,道士给张直方一些药粉,张直方放道士一条生路。
张直方为了得到炼药银的技术动用的是武力,有些人则动用的是女色。五代前蜀时期成都人何法成结识了一个和尚,这和尚能炼药银,何法成让和尚传授技术遭到拒绝后就想到动用自己美貌的妻子。这一天何法成的妻子打扮的分外妖娆在和尚面前作秀,这和尚也是没有修行到家,一拍即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老一套了,双方正在动作,男主人何法成破门而入抓了个现行,面对官了还是私了这道二选一的选择题,和尚选择私了,交出了药方。
有的人得到技术则属于友情赠与。
洛阳人王常仰慕侠士们的风范,“见贤则思不齐”,并且能够做到从基本点学起,看见有善良的人被恶人欺负就会出手相救,甚至不惜血刃恶人。看见有人冷的发抖就会脱下自己的衣裳披在对方身上,看见有人饿得犯晕就会让出自己的食物。
王常自认为应该也可以去解救天下的人,可是这个远大的抱负一直得不到施展,因此常常感到郁闷。
唐肃宗至德二载,王常进入京城南面的群山中,傍晚时天降暴雨只好躲在一个山洞中暂避一时。到了半夜的时候雨过天晴又是月朗风清,王常走出山洞仰天长啸吐出胸中积压的郁闷,他对着群山喊到:我的理想是平定天下的动乱,却没有人用我。我的理想是让天下人都免遭饥寒,可自己却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上天无眼,你们那种神奇的传说是多么不可靠。
话音刚落,一个人突然站在王常面前严肃的批评他说,你对上天怎么是这种态度。
王常吓了一大跳,习惯的握住腰间的剑,准备随时出手。过了一会儿他缓过神来,嘟嘟囔囔的说,人总该要有些理想,刚才说的就是我的志向。
来人说咱们还是脚踏实地吧,我这里有一本炼金的秘笈,有了黄金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第二个理想——救济饥寒中的人。
王常不太相信这种秘笈,他认为这种炼金术乃是神仙们的专利,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是空有其名,反正自己没见过。听说当年秦始皇和汉武帝喜好炼金术,折腾来折腾去八字不见一撇,倒是留下了被人讥笑的把柄。
来人说这你就不懂了,秦皇汉武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造福天下百姓,但却放着本职工作不干去追求炼金术,这是本末倒置,当然不会成功。而你现在不过是一介草民,却老想着去平定天下,这叫好高骛远,也是不现实的,还是炼些黄金时常接济一下穷人比较合适。接受这个秘笈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不能传授给达官贵人,他们自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