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时轶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唐的周瞻在考进士之前,将自己的文章送给李德裕请求指正,一个多月过去了未见回音。周瞻心想咱的文章还不至于到人见人嫌的地步,就去李府打探消息。李府中看门的老汉对周瞻说,李公讳“吉”字(李德裕的父亲是李吉甫)这你是知道的,可你姓的那个周字中偏偏有个吉字,所以李公一看见你的姓名就皱眉头,当然不会去细看后面的文章了。
    周瞻听了很不服气,就在李府门外等着,看到李德裕回府便冲上去理论起来。周瞻说,李公您避讳避到了偏旁部首这一层次,这是不妥当的。要是都像这样的话,如果有人叫贾山,他的儿子就不能说出门;东晋名流谢石的儿子就不敢给他父亲立石碑了。
    唐朝在避讳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便是李贺考进士之争了。
    人都说出名应趁早,李贺出名可以说是早的了,七岁的时候便以文章闻名,平生诗文的构思怪谲与常人大不相同,被宋人称为“鬼才”。但是,李贺的前途却绊在了父讳上。他的父亲叫李肃晋,当李贺准备考进士时,就有人认定“进”与“晋”同音,这是犯了父讳,生生的将李贺压了下去。发现李贺这个人才的韩愈为李打抱不平,专门写了《讳辩》这篇文章,文章是好文章,道理也讲的很透彻,但却无法帮助李贺走出困境,看来压制李贺的势力还挺强的。这件事对于李贺的打击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在这个世上不得志,李贺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
    唐代,有些人对于他人无意中犯讳并不过多的计较。
    中唐的韩皋在鄂州夏口担任长官时,身上长了一个小疮,需要贴膏药拔毒。问题就出来了,这膏药贴了几次都没贴牢,韩皋就问治病的医生是怎么回事。给地方最高长官瞧个小病却出了岔子,医生有些发慌,连忙解释说:“天寒膏硬”。天太冷了膏药发硬贴不劳这很在理,用火烤烤就行了。却不料“天寒膏硬”这四个字中的“寒膏”两个字正巧和韩皋的姓名同音,这就是对长官的不敬。汉字的同音字很多,现在有时写电子邮件,结尾时要客套一番,应用文大全中说你要是想显得很有档次可以用咱们传统文化中的用语,是文友就打上文祺,是生意上的事就打上商祺,问题就出在拼音输入法上,在打商祺的时候先出来的却是丧气。看来用拼音取代汉字不见得是一个好路子。前人在论及这一点时曾举了一个例句:boboxingzhibobodedaobohaiwanquchibobo,真不好懂,给出的正确答案是:伯伯兴致勃勃的到渤海湾去吃饽饽。
    再说那位医生无意中犯了顶头上司的名讳,心里未免担惊受怕,韩皋却没有计较。他笑着说:“韩皋实是硬。”
    唐朝的皇帝也遇上一次下属无意之中犯讳的事,这位皇帝就是唐文宗。
    这天,唐文宗李昂和翰林学士裴素、柳璟在一起谈论文学。唐文宗的文学水平能上评高级职称,他认真读书,手不释卷,常常随着书中的情节抚掌欢呼,也常常随着书中的情节扼腕叹息。逢到高考,他还会亲自命题。但唐文宗也有着许多文人共有的特点:善谋不善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唐文宗和两位翰林学士在一起谈论文学时,裴素多次提到陈子昂,看来这个裴素也是陈子昂的崇拜者,动情之中完全忘了唐文宗姓李名昂,陈子昂的昂字直接犯了皇上的名讳,这是犯罪呀。在一旁的柳璟倒是旁观者清,几次给裴素递眼色,柳璟挤眼睛的动作唐文宗都看见了,裴素却浑然不觉。为了不让臣子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唐文宗觉得有必要说话了,他没有直接指责裴素犯了帝讳,而是旁敲侧击的说:“陈字伯玉,亦应呼陈伯玉。”唐文宗的意思是说,陈子昂字伯玉,应该以字称呼他陈伯玉。这样一来即可以大谈特谈陈子昂,又可以不犯帝讳。
    唐文宗真个是温良恭俭让,这种性格是对付不了老谋深算的仇士良的。
    姓那是不能讳的,不但不能讳而且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不过有人图个吉利,也会计较一二。白敏中曾经看好一个叫侯温的进士,打算招他做女婿。白敏中的夫人却不同意,她的理由是,丈夫姓白,女婿家姓侯,一旦婚事成立,人们会说这两家是白侯联姻。白侯?白猴?分不清楚。这门婚事就这样黄了。
=
另类诗词也成趣
 
    中国的古典诗发展到唐朝已经达到鼎盛,清人编纂的《全唐诗》中共收录了二千二百多个诗人的诗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唐人的诗文佚失的不是小数目。我们无法相信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力压全唐的张若虚只写了两首诗,无法相信曾经写下“白日依山尽”和“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两首千古绝唱的王之涣只写了六首诗,无法相信以精通文史著称于当时的李吉甫只写了四首诗。
    唐诗之盛在于其风格的多样化,慷慨激昂与浅斟低唱共存,海天一色与曲径通幽同在,北风卷地与吴浓乡曲兼容,大漠孤烟与巴山夜雨相映。当然,也有一些另类诗词。
    另类诗中能够自成一体的有二,一是张打油的打油诗,一是权龙襄(有的书上是权龙褒)的权龙襄体。
    张打油是打油诗这一种诙谐诗体的开山掌门,他的成名之作就是那首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唐人咏雪诗中名列前茅的少不了柳宗元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二十个字,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读过之后让人觉得骨髓里都充满凉气。
    张打油的咏雪诗当然不能和柳宗元的《江雪》相提并论,但这首打油诗恰似一首生动、活泼、欢快的谐谑曲,让人为之一笑后感到心情开朗。打油诗看似简单,要想写好也不容易。张打油这首诗通篇不见一个雪字,句句却不离雪景。看似滑稽,却句句真实,如天然生成,不露雕饰。这也是一种功夫。
    据传,张打油还写了另一首打油诗:“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当时在场的一位官员现场点评说,第一句起句不凡,第二句差强人意。后面几句还没来得及点评,评论者已经当场笑倒。
    现在北方城市每当下雪之后,政府就会发布扫雪令,张打油的一首诗可以作为扫雪令的附件:“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打油诗就这样流传开来,成为一种文体。尽管难登大雅之堂,但其轻松幽默的形式可以说是一碟精美的小菜,开胃爽口。
    宋人填词也有打油风格的作品,比如绍兴太学生做的那首《南乡子 洪迈被拘》:“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再说权龙襄,权龙襄基本上生活在武周、中宗时期,是位武将,也曾做过地方的刺史,那是因为犯了错误被下放了。权龙襄虽然不懂声律,却爱写诗。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他出任沧州刺史,一到任就向诸位官员展示了一首新作:“遥看沧州城,杨柳郁青青。中央一群汉,聚坐打杯觥。” 
    面对着新任领导的诗作,州里的官员们怎么说也得评论几句,有人就说:“公有逸才”。这是在说权龙襄做诗的才能非常人所有。像是在恭维又像是在讽刺,权龙襄倒是有自知之明,他回答说:不敢,不敢,趁韵而已。意思是说自己不过是在把文字凑成句子。 
    权龙襄做诗的事传到了京都,当时的太子李显也有耳闻,只是未得一见。那年,权龙襄回到神都时参加了一次宴会,宴会的主人就是李显,时间是在夏天。唐时的宴会上少不了要当场赋诗,权龙襄也去凑热闹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为:“严霜白浩浩,明月赤团团。”李显看过权龙襄的诗后心花怒放,在旁边批示:“龙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文章,趁韵而已。” 
    这不禁让人想到宋初的大将党进。有一次党进在皇上面前说了一句文绉绉的话,这让在场的大臣们感到十分意外,党进解释说:俺看各位大臣都掉书袋来着,就也掉上几句,让皇帝知道俺也读书了。 
    一般来说权氏趁韵诗的最大特点是一目了然,不用注释,但偶然也有例外。权龙襄在沧州时写过一首《秋日述怀》,“檐前飞七百,雪白后园疆。饱食房里侧,家粪集野螂。” 
    沧州参军拿到诗以后看了半天没看懂,不知道刺史大人在诗中用的是什么典故。不懂就是不懂,不取装懂,参军虚心向刺史请教。权龙襄到也实在,没有说“诗无达诂”,更没有说看不懂就对了,而是耐心的解释:有一只鹞子从房檐前飞过估摸着能值七百钱,这便是“檐前飞七百”;洗过的白布衫挂在后面园子里白净的像雪一样,这便是“雪白后园疆”;吃饱饭后在屋子里侧身躺着,这便是“饱食房里侧”;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看见不少屎克螂在收集人粪,这便是“家粪集野螂”。 
    权龙襄的诗风被后人成为权龙襄体,晚唐的郑愚写了一首《擬权龙襄体赠鄠县李令及寄朝右》,诗中写到:“鄠县李长官,横琴膝上弄。不闻有政声,但见手子动。”据说这位李县令因此而丢了官。 
    晚唐时有一个卢延让,考了二十五次进士,仍然没有考中。总结经验是名声不够响亮。于是就写了一些和猫儿狗儿有关的诗,送给知名人士品评。卢延让的诗中写到:“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帖”,“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结果这些诗句受到赞赏,卢延让因此叫响,进士也考中了。他深有感触的说:我平生投谒各位公卿,没想到竟得益于猫儿狗子也。 
    卢延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