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下,是它背后付出的隐而不宣的惨痛代价。很多像刘保国一样无辜的人,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是不是连体婴儿,是不是经济发展就必须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中国有较严重的GDP崇拜。作为一把国际通用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子,GDP的增长,给我们带来的是,国民经济的增长,政府财力的增加,人民生活的富足,涵盖了所有的方面,却惟独忽略了环境。在绿色与经济发展或政绩的博弈中,天平往往会向后者倾斜。
我国目前的体制仍然是赶超式的压力型体制,不少地方政府面临着GDP增长的考核压力。无论是从公共利益还是个人仕途出发,他们都会把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吸引投资,地方政府拿出了〃不惜污染环境〃的砝码。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不作为,大大增加了环境监管的难度。人为的意识障碍,把环境监管的难度放大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中国的市场化取向越来越强,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经济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也越来越大。他们往往扮演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色,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破坏环境,地方政府的公共性被异化。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保护环境,他们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瞒天过海者屡见不鲜,以形式化的权力来应对中央的宏观政策。那么,中央打出的拳头再重,传递到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地区,也成为强弩之末了。
2007年1月,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不断接到投诉,称贵州六盘水发电厂和野马寨电厂存在未批先建等问题,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责令其停建。但地方政府只点头不行动,理由还振振有词,〃贵州很穷,两个项目70多亿呐,每天停下来就损失上千万。〃直到环保总局拿出了尚方宝剑限批指示,地方政府才乖乖关停这两个违规项目。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突飞猛进,却付出了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2007年,中国GDP增长超过10%,与2006年相比,各省GDP增幅也都在两位数以上,广东为14。5%,江苏为14。8%,山东14。3%……各地以GDP的高增长率为荣,经济发展成为压倒一切的硬指标。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每个地方都想要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也造成了对环境从未有过的急速破坏。
与GDP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污染的帐单也在一路攀升。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200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56。8亿吨,比上年增加3。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6。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3%,比上年增加2。7%;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6亿吨,比上年增加15。9%;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3387。6亿元,比上年增加32。0%,占当年GDP的1。36%。
黑龙江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冬季采暖期非常漫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高。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和消费机构不合理,黑龙江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的路子。这种不合理的经济模式,导致黑龙江环境污染严重。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言辞犀利地指出:〃中国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我经常说,'逢水必污、逢河必干、逢雨必酸'。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1/3的城市空气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我们这种粗放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造成的。〃
污染终究需要治理,以牺牲环境来获得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而来的成果再用来环境治理,后者的付出将多于前者,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投入,还在于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不可弥补的伤害。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付出的治理代价可能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收益,一个企业欠下的环境账,可能需要几代人偿还。
在对待环境上,西方发达国家走的就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一百年前,曾经美丽的泰晤士河,就因人类的工业文明,变化成一条濒临崩溃的黑河。经济发展导致泰晤士河两岸人口激增,人为的破坏使得河内的水质严重恶化,1978年,河上行驶的〃爱丽丝公子〃号沉没,在死亡的640名遇难者中,大多数不是溺水而亡,而是因为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身亡。此后,这条又黑又臭的河水,还引发了英国历史上的四次霍乱。
相对于破坏的速度,治理的道路异常艰辛和漫长,甚至还要付出数倍于之前的努力,英国就付出了10倍于之前的资本,用于恶劣环境的治理。不同于英国等发达国家占据发展先机,中国经济起步晚,与此相对应的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COD化学需氧量排放已经位列世界第一,3亿人喝不到干净的水,按照这种发展模式走下去,没有等到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环境已经支离破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作也会被中断。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眼光仅限于当前利益,结果会造成未来毫无利益可取。经济与环境之间,不是水火不容的单项选择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就可以实现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正和博弈。
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垃圾场
有一家知名的外国机构这样评价中国所面临的水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八大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增长率的负面影响将达到1。5%…1。9%。
在世界眼中,中国是一列加速度运行的列车,但列车上的空气并不新鲜,机箱中的燃料也在逐渐耗尽。这种发展不是轻装上阵的集约式发展,而是停留在高消耗阶段的粗放式发展。环境,当然是首当其冲者。
国际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在中国人带着他们游玩时,一个美国人讲了件事情,说他们在印度旅游时,印度人热情地邀请他们吃当地小吃,结果这群美国人全部都生病,而吃了同样食物的印度人却没有问题。讲完自己的经历,美国人又加了一句:你们中国人过去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言下之意是,你们中国人长期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抵抗力也很强。
世界对中国的担忧不仅局限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银行做过这样的测算,他们认为,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
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罗马,这批人士的聚会后来被称为罗马俱乐部。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o米都斯教授等合著的《增长的极限》,是他们集体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这是人类对高生产、高消耗、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首次认真反思。中国更多地是在为全球的环境埋单。在试图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承受力的确较弱,另一方面无法拒绝发展的冲动。
30多年后的今天,〃增长的极限〃已经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普遍的存在,环境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甚至在局部地区已经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
建国60年,中国GDP增长约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40倍,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其背后不仅仅是大规模低成本劳动力,更多的是对资源和环境的极大消耗甚至破坏。而且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加剧,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中国的环境问题带有浓厚的世界性特征,更多时候,中国也是为全球的环境埋单。
一方面,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产品源源不断输入世界各国,与此同时,生产这些产品制造的垃圾却留在中国,中国渐渐演变成〃世界垃圾场〃。
一位专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曾自豪地宣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制度,产品出厂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满地狼藉的'垃圾场'。〃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依然没有走出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经济增长路线,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一双双普通中国工人的手,一天要制造上百个芭比娃娃、变形金刚、蜡笔小新。全世界80%的玩具出自这一双双中国手,他们编织着遥远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全世界孩子的童年欢乐。西方国家的大量低价订单,如同巨大的诱饵一样诱惑着这条急于积累财富的〃鱼〃。这些年,中国吞下了无数的诱饵,成就了辉煌的中国制造。
其它国家以低成本将产品带走,留给中国的是低廉回报和生产垃圾。
1909年,美国人Lo贝克兰首次合成酚醛塑料,为此后各种塑料的发明和生产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塑料在数百年内不会自然降解,成为今日威胁着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即〃白色污染〃问题的根源。而中国现在正是全球最大的白色污染国之一。
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老亨利o福特发明汽车生产装配流水线方法,使汽车成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而汽车生产的重污染已经被西方国家所认识。但不久前,英国〃百年老厂〃罗孚汽车公司被中国的南京汽车集团竞购了。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1980年,一场异常的寒流袭击了欧洲,在德国苏台德山脉的〃黑三角地带〃,大片早已被酸雨侵蚀得表皮剥离的枯黑林木,像一盘骨牌般纷纷倒下。这块地方日后被称为〃森林的墓地〃。而如今,中国南方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在1990年代早期,国际社会制定了《巴塞尔公约》,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