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食物来源,到康乾盛世,人口已经飙升到近四亿。
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优势,为中国人口的膨胀提供了硬件,而生育伦理的建立则是保证中国人口大幅增加的软件。按社会生物学理论,养育后代是自身安全的一种调整,以保证某个物种或种群的延续。但中国人并非完全如此,中国有孝道秩序。在甲骨文记载中就有人类社会共有的杀老弃幼现象。大灾之年,就把老人杀了,保证以有限的粮食维持有遗传能力人的生存。在中国,生命追求永恒的通道不在天堂,也不在西方的极乐世界,而在血缘和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旺盛的生育激起的热情,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成本,这个三条件合成,导致了历史上特殊的人口数量崛起的高峰期。
拥挤的标签,隐藏着历史的影子。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拥挤的宿命。今天,这样的宿命仍在继续……
〃岿然不动〃的人口分布线
距离胡焕庸提出人口分布线已有70年之久,拥挤仍然像挣脱不掉的尾巴,紧紧跟在当代中国的身后,而且,我们生存的空间更加狭小。随处,我们都能看到人山人海的盛况。
历史变迁,胡焕庸人口分布线竟然纹丝不动。
在近年的人口普查时,我们发现,胡焕庸画的这条线依然存在。也就是说,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人口发生了巨大的流动和变迁,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人口分布的格局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根据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黑河腾冲线以东和以西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为94。4%和5。6%,比当初仅有1。6个百分点的增减。
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是94。2%比5。8%。
现在人们利用夜间灯光平均强度遥感数据,将县域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1×1km2网格上,得出1998年人口密度图。与胡焕庸1935年的图相比,分布的大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揭示出更为细致的纹理。
中国人口数量,比起1935年已经大幅增加,〃胡焕庸线〃划出的中国人口分布结构历经了中国的大三线建设、屯垦戍边、上山下乡等一系列人口向西部迁移的政策,迄今仍然〃岿然不动〃。
统计数据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总数有大约1亿人。
那这些人从哪里走出?又流向何方?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抽样数据研究了这个问题,结论是:
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十分活跃的几个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在吸引外来农业人口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第二,上海、北京两个超大型城市对于非农业人口的吸引力非常大,其外来人口的构成与其他省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第三,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呈现人口正向的净输出状态。
第四,西部地区对于人口的吸纳能力仍然非常有限。
由此,我们看到,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但没有缓解的痕迹,相反有加重的趋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宁波、南通、张家港、舟山、厦门、福州、温州、汕头、泉州、东山、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城市,对外来人口有极强的吸收力。这提醒我们思考,人口向适合生存的地区集中,是不是一种规律?中国真正适合生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中国的版图上,代表平原的绿色部分很少。大部分是黄色、橙色的地区。和中国人相比,美国拥有与中国几乎同样大小的疆土,但人口却比中国少了10个亿。而且美国从落基山脉下来,一直到佛罗里达,几乎就是一片平原,中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完全都是平的。
虽然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我们生存的空间,其实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和印度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但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还是比我们宽松一点,因为他们的人口比中国少2个亿。与中国人相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虽然比中国略大,但是他们的人口总数却只有中国的一半。
西方工业化进程,从来没有提供过一个如此大的农业人口国家是如何转型的经验。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而现在已经有13亿了。
人,总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胡焕庸线的这一侧,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适合人类生存,人头攒动,密密麻麻;另一侧,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人生存的资源比较稀缺,不适合人生存,地广人稀。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在国内迁移流动。省内的,跨省的,跨南北的,以及少量跨东西的。人口的汇集,越来越被利益牵动着,改变着中国的人口版图。利益有巨大的现代凝聚力,今天人口的聚散围绕着商业利益聚散。
再者,从西部客观条件来看,西部的确有资源,容纳经济可以,却难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中国没有这样多的资源。中国是全世界居住最高的地方,平均住的最高并不是好事。尤其是山区,不但天气寒冷,还没土、没水、没交通,通婚圈很窄,也容易患地方病,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存条件退避三尺。
本质上,中国仍然是一个农耕为主体的社会,即便我们接近一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都市和城镇,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精神上、情感上和观念上距离农村更近,对于承载人类延续的东部地区,人们割舍不下。浩荡的江河,辽阔的原野,耕作了我们所有的传统和精神,养育了13亿人口共同生存,这样一个人类独一的后果。我们即便高坐都城,离开原野,无法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13亿这个包含一切中国素质的社会数字。13亿,这个带来所有希望和艰巨的经济数字,是数千年岁月打造的一个生命河流的今日景象。中国未来的毁誉,将系13亿于一身。
13亿人的生活怎么过
对于李响来说,中国的人口现状带给他的苦恼是,上下班的公交车很挤,父母时不时会在他面前唠叨〃没有机会再要一个女儿〃,相亲时会有人因为他是独生子女而拒绝他。
而对整个中国,13亿人口的苦恼远不止李响的苦恼那么简单。960万平方公里,当我们豪气万丈地喊出〃地大物博〃时,却被〃人口众多〃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也许只有当你真正近距离地去观察这个国家的每个细节,你才能明白,要支撑起13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庞大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而13亿这个数字并不是静止的。在短短4秒钟里,中国就又有一个孩子出生了。而中国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养活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和中国人相比,印度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真正适合人生活的土地面积,只相当于一个印度,而论人口,中国却比世界第二的印度还要多出2个亿。与中国人相比,欧洲人也是幸运的,尽管整个欧洲的面积仅比中国略大一些,但他们的人口总数,却只有中国的一半。和中国人相比,美国人更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与中国几乎同样大小的疆土,但人口却比中国少了10亿,而且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是大块大块的平原。
中国人是全世界居住海拔最高的人,有超过20%的人住在海拔500米以上,而全世界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人口只占10%,所以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是最恶劣的,最不适宜过多人口生存。
960万平方公里,中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数字背后,是极其拥挤而艰难的生存条件:
按能源负载,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2。6亿;按土地资源,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0亿;按淡水资源,中国人更是只有4。5亿才好。
13亿意味着虽然中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当这〃生命之源〃平分给13亿人的时候,中国就只能和以色列、沙特、阿联酋这样的沙漠之国,并列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虽然中国地下蕴藏着世界十分之一以上的煤炭,可被13亿人一分,中国就只能去仰望原本在总量上并驾齐驱的澳大利亚,去羡慕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富裕;虽然我们脚下还涌动着比OPEC成员国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还要多的石油,但是人均以后,我们就会被四十多个国家甩在身后。
广州市有一个国家储备肉基地,存放在那里的4000吨猪肉,平时没有政府调令是绝不允许动用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储备肉,2008年年初的那场冰雪灾害,会让广东人的生活变成什么样子。
虽然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我们无法拿到中国各级粮肉储备基地的确切数字。但我们可以想象,13亿人,平均每天要吃掉160万头猪,消耗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在我们这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里,储备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
中国人的日常开销究竟有多大?也许在北方这个最大的煤炭枢纽,你会得到另一种答案。
大秦铁路线上,一座三百多米长,十五六米高的煤山,通常只需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会被完全搬空。中国每三盏灯里就有一盏必须靠这里运出的煤来点亮。而这条能源大动脉现在承载的运量,已经是它设计运送能力的4倍。绷紧的不仅是铁轨,还有铁路线上每个职工的神经。
13亿,如果拆解成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很可能将是一项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
春运,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独有的生活景观。每年春天,要将超过20亿人次的出行妥善安排,相当于帮每个中国人都搬一次家。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有过中国政府这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