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2050年中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到那一天,我们该拿出怎样的一个〃天下〃去面对他们?
优先投资人的发展
〃'人口减少一半,人们两倍富有'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自甘堕落。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似乎中国人是封闭围栏中的动物,对周围那些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除了咀嚼,别无办法。〃这是亚洲问题专家艾伯斯塔德对中国的讽刺。
如果我们只靠这一小部分人,去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车,可以想象,这会有多么吃力。
元代大学者马端临说〃才智之人多,则其国强。〃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你会发现,中国的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思考国家兴衰与人的关系。
人口专家翟振武深深担忧中国的人口素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要想创造出美国这样的GDP总量,中国不需要13亿人,就应该能创造出来。民族能不能发展,国家能不能强盛,民族能不能繁荣,人口多少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而人口的素质是决定因素。〃
当中国制造努力摆脱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试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时,中国的企业家却蓦然发现,自己企业里最基本的员工素质,离想象中还有相当的距离。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俞尧昌非常苦恼,〃因为质量都是工人制作出来的,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而制造的过程,你可以去看我们现在的这个装备,全是世界一流的,那一流的装备就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工人去操作它。如果素质不到位,很好的装备也不一定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十年前就定位于世界名牌制造中心的格兰仕,这些年来,人的问题一直是它的切肤之痛。格兰仕缺的不仅是高素质的技工,还有高素质的工程师。格兰仕一度以为,只要从国外引进了一流的技术和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国际一流的产品,事实却令他们失望。同样的流水线,同样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依然在工艺上存在差距。
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包括健康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可我们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受制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这样一个国情,出生缺陷,文盲、电脑盲、科技盲,几亿之众!所以我们只能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大大地摊薄了我们的经济收益率,而且不断地加大我们的经济成本。人力资本跟物力资本、金融资本一个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即使不生产,它依然在消费。不是先进生产力,就是落后生产力,甚至是破坏力。
而且,〃人口红利〃这曾被世界艳羡的字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曾经有人会自豪地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丰富的大国,我们永远消耗不了我们的劳动力,但是现实正在不动声色地结束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刘易斯转折点,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经历二元经济蜕变的发展过程,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化必须的廉价劳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工资增长缓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差距扩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最终会从无限供给的状态向短缺状态转变,并实现质的飞跃,这就是刘易斯转折点。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劳动力由廉价向昂贵迈进,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语境也将改变。
从2004年开始,民工这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开始出现断流,持续5年的民工荒,打破了乐观者的预言中国不会很快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
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警示,中国的劳动力面临三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熟练和半熟练工人短缺制约了企业制造水平,以及结构调整等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逐渐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甚至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成〃人口负债〃。
在中国农村,还有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念过中学,全中国的文盲已经超过1个亿。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靠什么来实现,最起码要给他一种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中国不存在劳动力总量不足的问题,短缺的是有技能的,有熟练技术的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储备会越来越枯竭,但却仍然出现高技术人才匮乏的尴尬。当前,面临洗牌的不仅是企业,还有劳动力。
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同样提出:〃一家之子弟弱,则其家必落,一国之子弟弱,则其国必亡。〃
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的崛起;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从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人口科学,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所以说,人口能不能科学发展,这涉及一个国家的人口安全意识和战略意识。
一个国家的贫富与强弱,已经不能再和人口数量简单地划上等号,中国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庆幸的是,今天我们的政策仍然坚定不移的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是多少就是多少,我们不能动用任何人为地减少现有人口的念头。对待人口,也需要大禹治水的智慧,当堵则堵,当疏则疏。我们可以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
2006年,中国发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人口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
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是我们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目标。我们试图以现代化为课堂,以排山倒海的磅礴,把国民推入提高素质的浪潮。但现实告诉我们,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
1979年我国农村改革以前,很多地方已经普遍地使用抽水机、拖拉机、插秧机、打谷机等农业机械设备,看上去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中国的多数农民仍然吃不饱饭。1979年,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政策,虽然绝大多数农民凭借一家一户的经济实力购买不了农业机械,他们只好改用很原始的〃水车〃抽水,用牛耕地,用手插秧,用人工脱粒。但奇怪的是,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的应用普遍倒退的198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却有了显著的增长,大部分农民一下子就解决了温饱问题。直至今天,大多数的中国农村还是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耕作方式,但绝大部分农民却能丰衣足食。
很多地方公共汽车实行了无人售票,据说公交车无人售票属于〃与国际接轨〃。可是,由于实行无人售票,整座城市因没有了售票员而少很多就业机会。欧美等发达国家劳动力紧缺,无人售票是他们明智的选择。可是依照我们的国情,有什么理由步人家的后尘?
如果我们但单纯以农业机械化、无人售票等以现代化方式,把劳动者挤出粗放型产业,逼迫他们在阵痛中蜕变。我们会悲哀地发现,我们无法给他们提供额外的工作机会,这些被挤出粗放型产业的劳动者,涅槃过后,不是重生而是迷茫。
优先投资人的发展,步子不能迈得过急,过大,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验,需要本土化,更需要原创。但无论如何,唯有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才能提高人口素质,从人力资本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我们别无选择的选择。
中国人口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失衡,都有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航道。
类似的考验,未来将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中国。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既是包袱,又是财富。这是我们在审视中国国情时,永远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荣光,从容挥洒蓝图,在减轻包袱重量的同时,也要保持人口持续的进化优势。
中国,你做好准备了吗?
第七章 父老乡亲:别忘了我们血脉相连
洣水汤汤,鹿原苍苍
东方的神话从这里流淌
是谁举火把告别蛮荒
造耒耜创世远古合众开疆
是谁教稼穑演绎春秋
大九州桑麻萋萋稻菽芬芳
啊,炎帝,无私奉献的布衣先皇
你用智慧点燃岁月的炊烟
你用激情托起民族的摇篮,
家园的圣光 农耕的安康
……
雄厚而悠远的《炎帝颂》,引领着炎黄子孙回到开辟鸿蒙、筚路蓝缕、充满创业激情和神话色彩的远古时代,让人豪情满怀又心潮澎湃。
2006年,炎帝陵祭典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炎帝是远古时期的帝王;也是〃三皇〃之一。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他是农业的鼻祖,是他发明了农业的耕种法;所以叫他〃神农氏〃。
农耕文明由神农肇始,照耀了中国几千年,农民,是这个国家最显著的标记。
中国,一个当之无愧的农民大国,穿越几千年的农耕时代走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织于一起的路上,形成一道错综复杂的特殊风景。
当贵阳的城市居民开着车去上班的时候,奉节大山里的农民要走10小时山路才能到镇里买双凉鞋;当华西村的村民住在洋房里,分享着年产值300亿元的喜悦的时候,云南蒿店村的村民只能几代人挤在阴暗的土房里,盘算着每年600元的收入该怎么花;当河南西平县粮棉基地的20台联合收割机,3天收完3000亩小麦时,相隔不到50里的某村里,农民还在用传承千年的传统农具,为8亩地里的麦子,全家人要弯腰驼背忙上半个月。
历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