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
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
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若一节课匆忙
结束,或结尾小结不明确,马马虎虎提几句,就了结了这一节课,这对
学生来讲是一种心理冷却。一堂课应有一定的收获,一个单元的教学应
有一定的系统。而“收获”和“系统”一般只有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小
结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在纵观全部学
习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和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若将课堂小结
前面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那么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一个
金秋的收获季节。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初步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不
深刻的。若“趁热打铁”,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授概念
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将学生对物理
概念、规律理解的欠缺之处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
调控。同时,学生在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论讲解过程中,由于正、
误的鲜明对照,有利于他们完善、深化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而使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圆满地完成。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
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享
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因而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
步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
课堂结尾的小结,由于站在了知识的相对“至高点”上,从而分析
问题的视野宽阔,思路变通,因此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
机。若能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
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物理知识,则有助于他
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学的思维
方法。
二、课堂结尾的一般形
式及设计方法
1.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
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
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
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
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
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
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如在
讲完气体性质的一单元最后结尾时,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在学生面
前有关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程越来越多。如何记忆诸多公式?诸多规
律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而草率地以讲解例题或强调规
律如何运用等内容做为本节课的结尾,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混
乱。因此不妨占用十几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将有关知识内容系统
地指顺如下:
通过这样总结归纳的结尾,使学生对气体的性质有了较为系统的了
解,既突出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采用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
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
归纳,教师帮助修改宪善。使学生在系统地接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
断提高学习能力。
2.练习巩固式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
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
式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
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
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这种形式的结尾适用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对某些概念、规
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当通过实验得出f=μN 后,
学生一看公式如此简单,且马上要下课了,所以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
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量的物理
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
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弄清物体对斜面
的压力N 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
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发生,从而加深对f=μ·N 中N 的理解。
又如教师将黑板擦按在竖直黑板上,问学生:“设板擦重为0。2 牛顿,
手对板擦的垂直压力为5 牛顿,板擦与黑板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
0。5,则此时黑板对板擦的摩擦力f 为多大?”。由于学生对f=μ·N
的适用范围认识不清,所以不少学生会很快算出f=0。5×5=2.5 牛顿
等错误答案。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分析,则可使学生在盲从中顿悟,在
倦怠中再次振作,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加深对f=μ·N 的消化和理
解。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
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
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膊”,把握教学进程。
3.比较识记式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
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
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
象。比较识记式结尾就是依据上面所述,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规律
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
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
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如学完二力平衡后,学生对二力
平衡表面的内容并不难理解、记忆。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实际
应用中,由于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常将其与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相混淆。若等学生出现问题时再强调这二者的不同,则不如亡
羊之前先补牢,这样在刚刚接受新知识后,比较与旧知识的不同点,由
于新知识的印象深刻,故有省时且收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二力平衡
的教学结尾时,占用一点时间采用如下列表比较式的分析则可使学生准
确地找到这两个易混概念的“分界线”,帮助学生加对深平衡力和作用
力与反作用力等概念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避免这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
不同点相同点
力涉及的物体力的存在条件力的性质两个力大小
相等,方向相
反,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
体上的两个力
任何一力不依
赖于另一个力
而存在
可非同种性
质
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
作用在不同物
体上的两个力
两力同时产生、
同时消失
必是同种性
质
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比较电容与电阻串并联的特点,重量与质量,
功与能,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等。如此结尾,
同中求异使和谐的物理规律显示出奇异;异中求同,使奇异的物理现象
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
4.设疑伏笔式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
自行探讨,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在学生们感
到言而未尽之时收住话题。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
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
学习的兴趣。
这种结尾方式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
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物理知识的理论,又有
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如讲
光的衍射时,可用这样的问题结尾:“如果光的波长比一般声波的波长
还长,那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样学生可根据光的衍射的条件及其规
律,并结合声波衍射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力——若光的波长很长,
则衍射现象会到处可见,那么住房将无阴、阳面之分;“大树底下好乘
凉”、“形影不离”之类的俗语将成为谬论;衣服的颜色也将失去意义。
通过这样发散的想象,由于“夸大”设疑,与实际产生强烈的反差,使
学生对本来较抽象的光的衍射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活跃学习气氛。
又如光电效应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学习后对光的粒子性有了一定的
认识,如果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只强调光电效应的规律及光的粒子性,则
会由于因教学内容和课堂小结都较抽象,而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