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我们的城市里不仅仅有现代的建筑物,我们的农村里不仅仅有“五四”以后形成的新风俗,我们的政治结构不是按照鲁迅的设计建构起来的,我们的经济家不是按照鲁迅的思想进行经营的。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极其复杂的文化结构体。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就是鲁迅在这样一个极其庞大、极其复杂的文化结构中与其他各种文化成分所构成的共时性的关系。就这个文化的整体,是没有断裂的。中国文化至今还是中国文化,而没有变成美国文化或俄国文化。正像太阳天天发生着内部物质的裂变而太阳还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首先应当指出的是文化的超越性特征。文化,就其产生,有其特定的现实需要,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了超越性。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具有超越性的,语言文字作品超越了时间上的瞬间性和空间上的一隅性,使一种思想学说能够跨过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进行广袤性和久远性的运动。老子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老子的死亡而死亡,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因为孔子的死亡而死亡,我们至今可以通过《老子》、《论语》等著作接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不同时代产生的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共时性的文化结构中,并发生各种形式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超越性同时也表现为流动性。文化是可以流动的,它不仅在时间中流动,同时也在空间中流动。过去我们说思想是有阶级性的,但思想绝不仅仅有阶级性,它还可以在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做空间上的流动,并且在这种流动中发生各种形态的变化。儒家思想产生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但它同样可以转化为一个封建帝王的思想,也可转化为广大无文化的群众的思想,并依靠他们得到持续的传承。与此同时,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永远是一个有前提的研究,而不是一个无前提的纯客观事实的研究。鲁迅不是像西湖、庐山这样的物质性的存在,他是以自己的作品为载体的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他的存在是离不开人们对他的作品的接受的。鲁迅可以被我们所抛弃,也可以被我们所接受;鲁迅可以被我们这样接受,也可以被我们那样接受。我们抛弃了鲁迅,鲁迅与中国文化就没有了任何关系。我们接受了鲁迅,鲁迅就与中国文化有了关系。我们这样接受了鲁迅,鲁迅就与中国文化有了这样的关系;我们那样接受了鲁迅,鲁迅就与中国文化发生了那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我们的思想中被组织起来的,而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感受和理解的。我们对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阐释得有一个思想前提,那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追求。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一个复古主义者、一个站在中国文化的外部静观中国文化发展的学者关于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述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国文化内部,身受着这个文化结构的束缚,希望中国文化继续朝着更加科学、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的中国知识分子,却必须以不同的形式整理和阐释这些历史的事实。我们的研究应当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只要我们希望中国文化继续朝着更加科学、民主、自由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我们就应当这样看待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而不应当那样看待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总之,这种历史观不是线状体或流状体的历史观,也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历史观,而是带着我们自己的思想追求在共时性关系的历时性运动中感受、认识和理解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观。 

  与文化的线状或流状历史观相应的研究方式和叙述方式是相对单纯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叙述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整体研究和分别考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整体研究首先把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然后叙述新文化的产生过程及其基本性质。鲁迅就是在这种性质的变化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特定历史作用的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分别考察是鲁迅同中国古代特定人物和思想关系的考察,这种考察在于发现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点,并把相同视为联系,相异视为革新。前者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而中国现当代文化又有另一种不同的本质的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两个不同文化学说之间的相同之处就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而不同之处就一定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之上的。不难看出,它在方法论上也有极不精确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吗?中国现当代文化真的可以用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予以概括吗?《韩非子》与《红楼梦》真的有一种共同的本质吗?《阿Q正传》和《智取威虎山》真的有一种共同的本质吗?《红楼梦》与《阿Q正传》的差别一定大于《阿Q正传》与《智取威虎山》的差别吗?我们常常喜欢谈中国文化是什么,西方文化是什么?但这种概括又是因人而异、乃至彼此完全不同的。有的人把中国古代文学概括为“表现的”,而另一些人则把中国古代文学概括为“再现的”,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到底是“表现的”,还是“再现的”呢?恐怕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说清的问题。在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比较研究中也是这样。在两个不同的文化结构体之间,相同的未必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相异的未必不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西施皱眉是美的,东施皱眉就成了丑的了;杨贵妃胖,林黛玉瘦,但二者又都是美的。所以,用同异的比较代替联系和区别的论述也是不尽合理的。本文试图改变一种叙述方式。我不想仅仅运用历史的叙述,而是在历史叙述的同时进行共时性关系的考察。而在共时性关系的考察中,注重的不是各个部分之间同异的比较,而是首先区分整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由于作者本人中国文化史知识的不足和这种新的叙述方式的试验性质,以下的论述可能是错误百出的,希望读者仅仅在一种试探性的意义上理解它、并原谅它可能出现的错误。 


第2节
 
  当我们放弃了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的概括,留给我们的主要问题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些什么,西方文化中又有些什么,它们各自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们在与其他文化的共时性关系中曾经发挥过怎样的历史作用,这些作用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没有以及有什么样的变化。我认为,只有在这种共时性的历时过程中,我们才能较为深刻地感受并认识鲁迅思想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中所能够发挥的具体历史作用。在这种考察中,鲁迅思想不是中国古代文化,但也不是中国现代文化,它只是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的一个独立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自己的独立作用,但却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本身,不是它的全体,也永远不会成为中国文化的全体。当代的中国文化是包括中国古代产生的文化和中国现当代产生的文化的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整体。 
  
  自然,当代的中国文化仍然包括中国古代产生的文化,我们就应当了解这些文化在当时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并在中国当代文化中仍然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上所述,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具有超越性价值。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需要中产生的,但它的影响和作用却是超越于它所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它具有空间上的广袤性和时间上的久远性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是借助人类的语言形式而实现的。在人类历史上,文字语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具有了非直接性的特征,为人类文化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提供了新的可能,把文化的超越性特征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从而使文化开始成为民族的文化,开始成为一个民族成员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并且使这种民族文化有了更紧密的历史承续性。所以,一个民族第一期书面文化的繁荣,就构成了这个民族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文化构架。这是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浑融的社会群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文化创造者的时期,也是一种超越于每个具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与要求、凌驾于一个民族之上的民族文化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这个民族此前的文化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才被一些知识分子搜集、整理并通过自己的取舍、感受和理解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记载下来。也就是说,这个民族此前的文化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的,是通过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才被后代人所接受的,其中凝结的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以这种书面文化的形式相对固定地流传到后世,在一代代民族成员由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地发挥着自己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而不必通过另一个人的转述。书籍和人的关系的建立,删除了人与人之间在没有书面文化时必须经过的大量中介,使历时性的关系变成了共时性的关系。所以,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具有关键性的。我们考察西方文化往往首先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开始,而考察中国文化,往往首先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开始,就是因为它们形成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文化构架的时期。 

  当我们重新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具体考察中国文化的基础构架赖以构成的社会基础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注意这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性以及我们的古圣先贤所表达的对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感受和认识的特定性。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都是必然如此的,而是有其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首先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