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讽刺和调侃。不在纯文学的中心苦思; 又不在消费文化的阵

袁永定与凌楚娟这对现代情侣为如花炽热营盘桓过久; 尝试着走一条‘中庸之道
’ —
而刚烈的情感所震动。他们在她的身上重新发其作品既不严肃到无人问津; 又不俗到‘走火
现了香港人原本的那份精神与情义; 而这些正入魔’; 而是熔二者于一炉。不走极端; 好处
是他们这代人身上所缺失的部分; 即“香港情是兼容并蓄; 采众家之长; 雅俗共赏。但往往
怀”。香港舞蹈团的艺术总监舒巧对这种情绪不容易把握; 难以界定。”'5'李碧华的作品内涵
有一段精妙的自述: “如花的故事; 看起来是丰富; 主题深刻; 写作技巧自然天成; 有别于
爱情的执着; 但她的执着也藏着一种落拓迷蒙一般通俗言情小说; 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出现
的感情。往事只能凭着记忆; 未来; 也不可着实是一个奇迹。可以说; 她在纯文学和商业
知。在冥冥的等待中; 她所有的; 不过是对往写作的纷争中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昔一种美化了的感怀; 和从往昔投射而来的憧李碧华很早就在报纸上写连载小说; 开专
憬。
” 
栏; 时至今日她已是大名鼎鼎的专栏作家; 此

其次; 对于作品中涉及的香港人的主体意外还写剧本、电影、电视、舞剧等。她的才华
识、本土意识的探讨也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横溢; 世人有目共睹; 其作品往往跨雅俗; 跨
学者赵稀方认为; 《胭脂扣》并未给港人提供文类; 而独具一格。
安全度过“一国两制”下的五十年的信心; 它首先; 她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赏。李碧华的
给港人带来的恰是对于“五十年不变”承诺的小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言情作品; 其中有超出
怀疑和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 而正是这种心理情爱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往往在历史、社会、

·31 
· 



美学、哲学等层面上给人深层次的思索; 这些
是其他言情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如小说《胭脂扣》表面看来; 是一个凄艳
哀婉的爱情故事; 而实际上却又与现实社会息
息相关。透过这部作品; 让人们看到了文学跟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的莫大关联。李碧华
为写这篇小说; 做了不少的历史调查; 搜罗了
20 世纪初各个方面关于香港的娼妓史和其他

史料; 力图回复时代原貌。有评论说: “对80 
年代后期的读者和观众来说; 这种鸳鸯蝴蝶派
式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 重要的原因也是因
为它的社会背景。。小说《胭脂扣》因此也可
舞; 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上演出; 俨然成为
了跨文类、跨雅俗的香港“经典”之作。而后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古今大战秦
俑情》、《青蛇》等也被搬上银幕; 商业上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她的另一部反映新旧社会梨园
血泪和梨园风气的力作《霸王别姬》则为中国
电影捧回了第一个国际戛纳大奖(戛纳奖被视
为全球文艺片的最高荣誉) 。喜人的票房; 众
成就了李碧华; 同时也见证了李碧
华作品的流行。可以说; 她的作品已经成为了
拥有“自己的天空”; 是每一个作家都渴
多的殊荣; 
导演演员功成名就的超级酵母。
的习俗、礼仪、言语、服饰、建筑; 
以看作是某个历史时代的重构
以至以卖
淫为基础的畸型人际关系; 这个时代得以重现
眼前。”'
6' 对现实的逼真描摹与天马行空的想
象; 使她的作品既有着纯文学深刻的现实指向
性; 又不拘泥于言情小说景幻情真的窠臼中; 
因而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其次; 她的成就也是跨文类的。李碧华作
为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 才高意广; 被视
为文坛的一支“奇笔”。可以说; 她是真正以
自己的一支笔去征服读者的作家。除了众多脍
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她的散文也是香港作家中
风格最强者之一; 少见的犀利、尖刻、辛辣; 
而她的杂文矛盾、荒谬、颠覆和诡异的混合更
是体现了独特的“李碧华的风格”。李碧华是
由一个剧作家跨入小说创作的; 因而她的小说
很像分镜头剧本; 节奏紧凑; 行文轻快; 对白
精彩; 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其大部分作
品在发表的同时即被拍成电影; 并为她赢得了
日益广泛的关注和众多的读者群。

她在1984 年创作的小说《胭脂扣》; 于
1988 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由关锦鹏执
导; 当红巨星梅艳芳、张国荣主演。这部影片
在香港轰动一时; 夺走了金像奖众多奖项; 以
及第十届巴黎三大洲电影金球奖、意大利都灵
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由此名声大噪; 迅速
窜红。1990 年香港芭蕾舞团将其改编为芭蕾

; 
透过这个时代
望的一种境界; 李碧华也在用敏锐的心; 用手
中的笔创造着独特的“李碧华风格”。她的作
品将尘世的“痴男怨女; 悲欢离合”八字演绎
得那么引人入胜; 欲罢不能。但从中我们似乎
也感觉到她笔尖的些许冷漠与淡定。她对爱情
的冷眼; 却掩不住对人类持久而深沉的人生信
念的坚持。她对人物的臧否; 却又裹挟着对文
化及社会的思索。透过李碧华的作品; 不但让
我们看到了她对爱情、对两性、对人生的独到
见解; 也使我们触摸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与特定
时代的脉搏。她是一个谜; 让人无法解读; 难
以界定的谜; 我们不曾见过她真正的面孔; 她
到底应是怎样的一个奇情女子呢? 

注释: 

'1' 、'5' 刘登翰: 《香港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99 年版; 第497 、496 页。
'2' 刘登翰: 《香港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497 …498 页。
'3' 李碧华: 《胭脂扣》;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
司; 1992 年版。
'4' 赵稀方:《小说香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2003 年版; 第155 页。
'6' 周蕾:《写在家国以外》;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
社; 1995 年版。
作者丁颖; 女; 郑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
学专业04 级研究生

·32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