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塔吉克境)、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河北)、帆延(今阿富汗巴米安),石汗那(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北)、护时犍(今阿富汗北境希巴尔干南)、怛没(今乌兹别克捷尔梅兹西北)、乌拉喝(今阿富汗北境)、多勒建(今阿富汗木尔加布河流域)、俱密(今中亚苏尔哈布河流域)、护密多(今阿富汗东北伊什卡什姆)、久越得犍(今塔吉克境卡菲尔尼甘河下游库巴的安)、波斯(今伊朗札博勒)。③此前,西域其他诸族和城邦置府州的主要有: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还有昭武九姓胡之康(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何(撒马尔罕西北)、石(今乌兹别克塔什干)、米(今乌兹别克朱马巴札尔)、安(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东安(今布哈拉东北)、史(今乌兹别克沙赫里夏勃兹)、拔汗那(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东南)等国也都置有羁縻府州。①又有以“杂戎胡部落”置、“寄于北庭府界内”、隶于北庭都护府(治① 《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
① 《通典》卷一九九,《新唐书》卷四三下、卷二一五下,冯承钧译沙畹:《西突厥史料》,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林干:《突厥史》,薛宗正:《突厥史》等。
② 《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
③ 《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按:《通鉴》、《新唐书》等与《会要》所载府州数不完全一致。① 《唐会要》卷七三,《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的诸府州。如盐禄州都督府、阴山州都督府、轮台州都督府以及玄池、哥系、金附、孤舒、西盐、东盐、叱勒、迦瑟等州。②此外,以“河西内属诸胡”置而府州难于确定今地的,还有很多。③从以上唐在西部疆域的蕃州设置,可大体知道以西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的分布情况:西起今里海,逾咸海,溯锡尔河,涉楚河,东至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为西突厥十姓部落及其别部游牧栖息地带;今中亚两河(锡尔、阿姆河)流域,为昭武九姓和吐火罗道十六国诸民族的城邦分布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北、西边缘地带为传统的城邦民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定居处。
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散亡及迁徙贺鲁破灭后的数十年间,因十姓二可汗内讧、后突厥汗国的寇侵和西突厥别部突骑施的崛起,十姓部落散亡殆尽。其间,有部分种落徙居内地。兴昔亡可汗兼崑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的族弟,早在贞观六年(632),步真就因弥射被唐太宗册为可汗而不服,为取而代之,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弥射被迫率部落入朝。步真自立为叶护后,因部落离弃,步弥射后尘,亦携家属入朝。及至唐高宗册二人为可汗,步真又伺机陷害弥射。龙朔二年(662),弥射、步真从■海道大总管苏海政讨龟兹,步真为找借口兼并弥射部落,遂向行营主帅苏海政诬弥射“欲造反”,海政竟为其惑假传圣旨收斩弥射及五咄陆诸首领。乾封中(666—667),步真亦死。由是“十姓无主数年,部落多离散”④。
调露元年(679),东突厥24 州叛唐,数年后,一个强大的后突厥汗国兴起于颉利故地。其可汗阿史那骨咄禄和阿史那默啜在屡寇唐境的同时,竭力向西扩张,“自垂拱(685—688)已后,十姓部落频被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尽”①。
在十姓多年无主的情况下,西突厥突骑施部兴起。其酋长乌质勒、苏禄等善于抚循其下,由是为十姓和附近诸胡所归附。在西突厥有了新主的形势下,朝廷却频遣弥射步真子孙入西突厥袭兴昔亡、继往绝可汗。由之遭到了突骑施等部的强烈抵制。故被册立者或被拒之门外,或勉强回到本蕃,又终因突骑施“强狠不能制”,而不得不返归长安。更惨者如为玄宗所册立的十姓可汗阿史那昕(步真曾孙),在半道就为突骑施可汗莫贺达干所杀。自是,“西突厥遂亡”②。
在西突厥衰亡过程中,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内徙。一为武周天授元年(690)十月的阿史那斛瑟罗的率众内迁。斛瑟罗为步真之子,原为在朝供职的右玉钤卫将军。垂拱三年(686),册为可汗。在其还蕃治理五弩失毕期间,屡遭后突厥侵掠,致部众“散亡略尽”。为回避寇扰,斛瑟罗于天授元年(690)②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
③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
④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① 《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
② 《通典》卷一九九《边防十五·突厥下》。
十月“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拜右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①。另一次大的内徙发生于玄宗开元二年(714)九月至次年四月。这次内徙,是因统治西突厥旧部的突骑施可汗娑葛为后突厥可汗默啜擒杀,致十姓及别部某些首领率众内附以求庇护。据《册府元龟·外臣部·降附》载,先后有葛逻禄三姓部落、五咄陆胡禄屋阙等部、五弩失毕诸部二万余帐(户),分别诣凉州、北庭内属。玄宗为安抚来归者,敕令北庭都护汤嘉惠等接援;下制“皆以河南处之”②。又,“寄在凉州界内”有“兴昔部落”,且置有隶于凉州都督府的“兴昔都督府”③,当为斛瑟罗前次或此次五咄陆内徙者。
此外,居于“金娑山(今新疆尼赤金山)之阳,蒲类之东”的西突厥沙陀部,于宪宗元和三年(808)因不堪吐蕃压迫,亦悉众内迁。其部先被置于盐州,后移众于定襄川至神武川一带。④后突厥的灭亡和迁徙高宗永淳元年(682)至玄宗天宝三载(744),为东突厥民族复兴时期。颉利族人阿史那骨咄禄等尽复东突厥汗国故地,建立了强大的后突厥汗国。但这个靠征服和镇压维系的多民族政权,终因内乱和回纥等族的叛离而灭亡。天宝四载(745),被玄宗册封的回纥怀仁可汗攻杀了后突厥最后一个君长白眉可汗,立国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遂寿终正寝。后突厥破亡,其部众或依附回纥并最终为回纥所同化,或南徙降唐,或西迁中亚,其在中国境内,基本上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
由于回纥“尽有突厥故地”①,后突厥余部大部归化于回纥。如“本突厥之族”的葛逻禄“在乌德犍山(今蒙古杭爱山东支)者”,以及突厥拔悉密部徙嗢昆河(今蒙古阿尔浑河)流域者,就率先加入回纥民族,成为回纥十一姓部落的重要构成。②后突厥附唐者不少于万余帐。天宝元年(742),后突厥贵族“西杀”妻子、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宰相康阿义屈达干以及阿布思、阿史德等部落五千余帐,驱驼马牛羊二十余万,款塞归朝,玄宗“赋诗用纪其事”③。事实上,这批降人远不止五千余帐。据《通典》等载,仅阿布思部落就有万余帐投唐。玄宗将这些降户安置于“朔方河南之地给其廪食,每岁仍费缯絮数十万段,其河曲郡县仓廪为之空虚”①。而南迁的突厥又不只被“处之朔方河南之地”,如宰相康阿义屈达干投唐后,曾被安禄山密奏为部落部督并兼范阳藩镇先锋使②,可知降部中当至少有一支被安置于河北道一带。安史之乱中的胁从如康阿① 《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
② 《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天授元年。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玄宗开元三年。
④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① 《新唐书》卷二一八《沙陀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玄宗天宝四载。
③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唐会要》卷九八《回纥》、卷一○○《葛逻禄》。① 颜真卿:《康阿义屈达干碑》,《全唐文》卷三四二。
② 《通典》卷一九九《边防十五·同罗》。
义屈达干、阿史那承庆等,当为徙入河北地区的突厥部酋。又,从安禄山反者还有阿史那从礼所率突厥、同罗、仆骨五千骑,后自长安遁归朔方,其中之突厥骑士,即为南徙“朔方河南之地”后突厥部。此后史籍中只有一些有关突厥的零星记载,据《通鉴》等透露,开成二年(837)居于振武的突厥有一百五十帐反叛,“剽掠营田”,但很快被击破。③此外,后突厥在散亡中,走依吐蕃、突骑施、中亚诸国者也大有其人。
如西迁中亚、西亚的突厥人,其后裔在阿富汗、土耳其等地曾建立过政权。④③ 颜真卿:《康阿义屈达干碑》。
④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开成二年。
第二节铁勒族类及早期分布铁勒,战国秦汉时称“丁零”,为匈奴所役使,故史称其“本匈奴别种”⑤,或讹为“匈奴之苗裔”①。北魏时号“高车部”,或称“勅勒”,后讹为“特勒”、“铁勒”。
其种类最多,“自西海(今咸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③。分布于独乐河(今蒙古土拉河)以北的有仆骨、同罗、韦纥(即唐代的回纥,韦纥、袁纥、乌护、乌纥均为初称)、拔也古、覆罗、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部;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今天山),则有契弊(即契苾)、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讙、纥骨、也咥、于尼讙'护' 等部;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奚等部;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截'、拨忽、比干'千'、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谒'达等部;得嶷海(今里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萨忽等部;拂林(即东罗马帝国)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