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找到《弟子规》,道的根,我们找到《感应篇》,佛的根,找到《十善业道》。那我们要问,现在学儒,哪个人去学《弟子规》?现在学道,哪个人去学《感应篇》?现在学佛的,哪个人去学十善业?这样一观察,你就恍然大悟,为什么孔孟救不了世界?为什么大乘佛法也救不了社会?不是孔孟、大乘之过,是我们错认了。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迫切需要是要根,我要好好的来栽培,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花果就现前,世出世间圣贤人就培养出来了,有圣贤,社会才有救,没有圣贤是不行的。所以有这三个根,扎这三个根,这就有圣贤的条件,有圣贤的基础。我们今天从这个地方去培养,从这个地方去学习。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每个地方都大声疾呼,希望大家把三个根扎稳,从根本上学习,然后一门深入,专攻一门,古人讲的「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十年专攻一样就变成大圣大贤,你才能自行化他。
前年我们从巴黎联合国总部办了这个活动之后,我就访问英国,去看牛津、剑桥跟伦敦大学,特别去看他们的汉学系,我把我这个理念介绍给他们。因为他们还是搞的佛学、儒学、道学,我为他们说出,把这个翻过来,学佛、学儒、学道,这是走圣贤的路子。如果是佛学、道学、儒学,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你也不能帮助苦难众生。之后就有很多人问我,他说你能不能把学佛、佛学,学儒、儒学,学道、道学讲清楚一点?我也做了很多次的解释。因为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才有正确的行为,行为就是修行,还是讲到止观,要从根本上下手。所以我们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看作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基本的戒律,必须从这里学起。
在古代这个课程是在小学,不是学校,是家教。人生在这个世间,从你出生,你睁开眼睛,你竖起耳朵,你已经在学习了,虽然你不会说话,你已经看在眼里,听在耳里,阿赖耶识里头就落印象。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做父母、大人做出样子来给婴儿看,让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文化的正面,负面的东西决定禁止让他看到、听到、接触到。这个样子把他养到三年,他就学了一千天,根深蒂固,就把他养成圣贤的根基,圣贤的条件了,然后再上学。所以每个人第一任的老师是父母,这要知道,父母教得好,样子做得好。送到学校,以前学校是私塾,老师做学生的榜样,也就是老师必须把这三个根做出来给学生看,加强学生的信心。除这个之外,再教他读诵圣贤的典籍。只教读诵没有讲解,为什么?这个时期也就是十岁以前,记忆力最好,古圣先贤东西需要记住的,这时候天天念、天天背有好处。天天念、天天背是什么?他戒定慧三学都完成了,守规矩,这是持戒;专心念一部书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这是根本智;以后遇到老师给他讲解的时候,一讲就明白,叫后得智。没有根本智,你决定没有后得智,有根本智,后得智很容易启发,它是智慧的教育。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疏忽了,至少疏忽了一百年,所以现在变成乱世。乱世之由来,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怎么样来拯救?拯救就是我们首先要拯救家庭,家庭再恢复到古时候那是不可能的,那家庭的功能我们如何来补救,这是现前的大事业。中国古代家庭不是小家庭是大家庭,一个村庄、一个聚落往往就是一个家族,一家人口少的是几十人,六、七人是少数,多的二、三百人,这个家族。一个家族就是社会,所以能齐家就能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很有道理。不是像现在小家庭,小家庭没有能力治国,要大家庭。可是现今都是小家庭,大家庭不可能了,那我们如何来组织大家庭?所以我们想到老人乐园,人老了,回家,这是社会,这是大家庭,把过去家庭的功能恢复,养老。小孩,现在父母不教了,三、四岁就可以入幼儿园。父母不教了,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做育幼,小孩从三、四岁,我们可以办幼儿园、办幼稚园、办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太小了,他还离不开父母,跟父母合作,跟家庭合作,来传授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到小学就应该住在学校里面,老师肩负起家教的责任,老师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表演给学生看,三、四岁还行;教到六、七岁他上小学,小学继续要教伦理、道德、因果。社会上这些小学课程的功课也可以同时来教学,但是教学的方式要改变,不能一天上很多堂很多科目,学生学了都学乱掉了,要遵守古人的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一门一门的学。譬如小学六年,六年都有国语,都有算术,我把六年国语的这个课程一年教完,这一年当中是一年全部学国语,学语文,他每天想的是一桩事情,成绩决定比现在学生好;第二年全年学数学,他一年就是一门功课,他想的是一门,他能得定,他开慧。第一堂学国语,第二堂学数学,第一堂还没有吸收完,换了一门功课,他什么都学不到。同样这么多课程,我们用同样的时间,我们教学的方法不一样,一门一门的教,同时不学第二门,心是专心,学的人很快乐,不复杂,学的人会很欢喜,读书乐!很多功课混杂在一块,读书不乐,他没有吸收。这种方式我都跟剑桥大学的汉学家麦大维教授谈过,我说中国古老这种教学方法比你们现在大学好,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所以教跟学都要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同时混杂很多科目,那是决定错误的。调剂学习的情绪可以掺杂什么?书法、绘画、音乐,这可以能调剂,主要功课就一门。所以副科是调解情绪的,使他里面有乐受。
底下讲,「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这个话好。止是定,定他就有慈悲,这个爱是慈悲;养心,这个心是识心;善是最好的,这个资就是滋养。所以止是养心,我们今天讲最好的养分。这句话要是不好懂,换句话大家就懂了,养心莫善於少事,事情愈少,你的心就愈清净;事情愈烦,这个心愈烦,心就得不到滋养,你的心就很苦、很烦躁,心神不定,古人讲「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所以修行,儒释道都不例外,养心要静。你真的能静下来,静下来,那你一定要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怎么能静得下来!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肩负起繁杂的事业?你定慧成就了,虽然遇到很复杂的事情,你心不烦,你是用很冷静真实智慧来处理,没有一样做不好。所以做事情,小定做小事,大定办大事,没有定不能办事。没有定,心是浮躁的,叫心浮气躁,你办事不会把事情办好,里面产生的副作用很多,你自己也不知道,别人知道也不敢跟你讲,这是肯定的。所以心一定要定,一定要静。
观,观是慧,策发神解之妙术。这里头著重一个解,解是明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通达明了,叫神解。用什么方法?观,观是什么意思?观是看,怎么看法?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就叫观。我们今天眼看耳闻有分别、有执著,不叫观,可以叫看,你的看法怎么样,你听了怎么样,不叫观。观是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才叫观,有分别执著就不是观,他那里面是生烦恼,就是你有很多意见、见解掺在里头,不是真实智慧。没有分别执著,你看你听,你跟一般有分别执著的人决定不相同。有分别执著,他的见解是复杂的、是错误的,没有看到问题真正的因素,看不出问题。只有放下妄想执著,你才能看出问题的根源,你才能解决它,你才不至於看错。这是策发神解的妙术。这句话简单来讲,就是你得到真实智慧的方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你心是定的。不要像现在,一看马上就反应,反应得好快,那个反应是什么?是烦恼,是习气,往往是错误的,这是现代人跟古人不一样,古人确实他是静的。
你看看近代的,不要说太远,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的家训,他的家书,他是怎样教导他的下一代,他自己的儿女,他的侄子们(兄弟的儿女),每一封信、每个教训你去看,几乎大部分都是教他要学静,要学缓慢,走路要慢,说话要慢,样样都教你慢。跟现在人怎么?现在讲效率、讲快,快里头有错误;慢,他心是定的,心是静的,他没有错误。我看老一辈的这些人,我只看到章嘉大师一个人,真的像佛法里面所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看他这个照片,他就是这样的,就在定中,他走路很慢,说话很慢,言语动作都慢,我们跟他在一块,感觉到我们太快了,速度太快了。我讲经教学这么多年,就有很多人说:法师,你说话太慢了!还嫌我太慢,我觉得我已经很快了。你要是遇到章嘉大师的话,恐怕你就不耐烦,一个小时讲不了几句话,你就掉头而走了,你不愿意接近他,真善知识。
所以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不能忙,忙中有错,要定,愈是重要的事情愈是冷静、愈是定,才能处理得非常恰当。称自己心意的要控制住,不能生欢喜,欢喜会出错误;不合自己的意思,不能有瞋恚,瞋恚往往会无意跟人结了冤仇,要冷静。称自己意思的时候,不小心会被人利用,只有保持心平气和,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佛法里面讲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要保持心平气和。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不容易保持,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很容易保持。世间人忘不掉的,利害,佛法头一个就是舍自利,自利舍掉了,自然就不会遇到灾害,所有一切灾害与自私自利有密切关系。这是真智慧从观来的。
下面就说得更清楚,「止是禅定胜因」,胜是殊胜。你要先修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