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蔚模愀焕巍J裁词焙蚰阏嬲鲜叮兜茏庸妗凡沤姓嬲母荆鸱ň陀芯攘耍泄澄幕湍芷鹚阑厣D憔攘朔鸾蹋憔攘苏ǎ阋簿攘酥泄澄幕憔攘斯颐褡澹阋簿攘苏飧鍪澜纾愕墓Φ乱磺兄罘鹌腥闯圃薅汲圃薏痪 U飧鲈迪∮心逊辏忝怯龅搅恕�
  真干从哪里干起?就从《弟子规》字字句句落实干起。然后再以因果教育做加行,就是《感应篇》,东北杨居士给我们讲的,都是属於《感应篇》一类的,她讲的是近代的,亲身所见所闻,真实不虚。以这个底子,这两样基础奠定之后,十善业自然落实。能落实十善业,你才能够落实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正法就能兴起来。诸位要记住,舍弃儒跟道,不学《弟子规》、不学《感应篇》,你从十善业道做起,难!真难!比登天还难,不妨你试试看。你用一年的时间去试验,你浪费一年时间,你用十年时间,你十年空过。会学的人把一年当十年用,不会学的人十年是白白浪费,这个真可惜!
  《弟子规》的教学真正是得祖宗保佑,三宝加持,在汤池做实验,不到两年的时间做出成绩出来,做成功了。这就好比我们做养殖业,好像培养树苗,汤池的工作是刚刚培养出小树苗,培养成功了。这个树苗要让它生根茁壮,开花结果,那有待於戒定慧三学的提升。汤池只做到小小戒,做成功了,它需要因果教育的滋润,需要十善业道帮助它成长,然后才能够融会在儒释道三家学术之中。这个认知比什么都重要,你真认清楚了,你才肯真干!你为什么不肯干?对它不认识,而对它轻视,以为这个太容易了,不屑、不值得一学。多少人抱著怀疑的心态到汤池参观,来看看到底你们搞些什么玩意。听了三、五天课才恍然大悟,感动到流泪。这种人太多了,这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亲耳所闻的。如果我们自己还是掉以轻心,那叫当面错过,这就太可惜了。无论从哪里到这里来修学,都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国外。我们住在旁边,住在旁边古人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我们得最殊胜的利益。我为什么没得到?不认识,或者虽认识,不够,认识的程度不够。认识的程度真正够了,我就相信你,你会把一切放下,你到那里去好好学,至少要学个半年到一年,根扎稳,没有半年到一年,根不稳。所以这些都是属於增上缘,增上缘要具足,成长就太快了。
  增上缘就是依他起,他是外缘,依他起。古今论中也叫它做缘起性,所以我们懂得缘起性就是此地所讲的缘起,把「性」字省略掉了。疏文从简,简化了。中国人喜欢简单,言语跟文字都希望是愈简单愈好,愈少愈好。虽然少,要说清楚,所以古人言语、文字,它的标准也是几千年没有变,四个字,简要详明,简是简单,要是扼要,简单扼要,还要求什么?要求要明了,说得要详细,不能说漏了。你看看简单扼要的言语文字,能把一桩事情讲得详细、讲得明白,这好文章,好的言语,不罗嗦。今人,你看一篇报告长篇大论几千字、几万字,古人没有,古人一篇报告二、三百字就很多了。你去看《古文观止》,《古文观止》里最长篇的文章没有超过一千字的,长文,五百字就算长文,十之六七都不超过五百字。人家里面叙说的,真的这四个标准做到了,简要详明。我们应当要学!一篇好文章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不能加一个字,加一个字是累赘,可以删掉;不能少一个字,少一个字意思就不能连贯,就不完整。做到恰到好处,一个字不能增减,叫好文章。我们知道了,应当努力向这个方向目标去迈进。
  缘起为什么讲无生?无生就是生无自性性观,这个无生就是三无性里面生无性。生无性,生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个虚幻不实的现象,不能执著,也不用分别。佛法里有句话说叫「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它就是这样子的,这是性德的现象。「后三」,就是七、八、九三首偈,后三,「圆成无性」,圆成实,圆成就是圆成实性,「言无性者,即胜义无自性性」。这几句话是清凉大师把这一章经文里面的十首偈,前面九首观法大意给我们介绍出来了。底下说「偏言无性者」,这个偏是特别侧重在无性上讲,为什么?「向真性上说无性故」,这个意思是完全从真性上来讲,真性上来讲无性,这个无性不是说什么都无,它不是空无,它是有。有为什么说无?你不能执著它,你不能分别它,所谓是分别就错了,「动念即乖」,乖是违背,违背了真性。因为你一动念,真性立刻变成阿赖耶;你一有分别,末那起来了,意识起来了,立刻就出现法界虚空界,能生万法。念头一动,万法就生了,万法从哪来的?是你自心念头变现出来的,除了念头之外,没有一切法。所以《般若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向真性上说无性故,亦是古名,并从简耳」,这些交代的话意思很深,深在哪里?古人老实,谚语所谓老实人有福,这句话真的吗?是真的。老实人心是定的,老实人心是清净的,老实人心里没有欲望,老实人的生活是心安理得,这就有大福报。
  现代社会人不老实,不老实是念头多、妄想多,心不定。现在崇尚创新,崇尚立异,标新立异,崇尚要创作发明,老实人没有这种念头。孔老夫子是老实人,他自己说的,他没有创新,他没有发明,他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古圣先贤的东西。他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述就是传别人的,述说别人的,自己没有,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一部《论语》里面所讲的,全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夫子一生求学的态度是「信而好古」,对古人东西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没有自己的东西。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我是从《华严经》注疏,就是清凉大师这个《疏钞》,经题里面,清凉大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一切经,都是古佛所说的,世尊自己讲,他没有在古佛所说经典上增加一个字。
  我读到这一段开示,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的心态都相同。学了五十多年,这个里头的奥秘,就是甚深的秘密,我们能够明白了几分。为什么没有方法创造发明?他自性是圆满的,你看像《华严经.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你成佛了,你没有增加一点,你堕阿鼻地狱,你也没有减少一点,只有迷悟不同,除此之外,没有两样。这个道理透彻之后,我们才真正肯定了佛佛道同,今佛所说如古佛所传的,没有两样。你有什么东西可以发明?你发明就是破坏自性,你有创新、有发明是破坏性德,你不是随顺性德,随顺性德那就没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夫子信而好古,释迦牟尼佛效法古佛,这是教给我们无上甚深的奥秘法。但是迷久了,对古圣先贤东西怀疑,不相信,这才使我们一下想到,佛在大乘教里面说菩萨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怀疑。对圣教怀疑,对古佛怀疑,菩萨只要有这么一个疑惑,就障碍他不能向上了。
  所以佛法的承传,两种人最容易成就,一种是上上根人,一句、两句话他就开悟了,为什么?他不怀疑,没有怀疑。信而好古的人容易开悟。另外一种人是下下的愚人,你不要看他愚,他有善根,什么善根?你叫他走东他就东,叫他走西他就西,他不怀疑,他会一直走下去,他能走到目的地。下下根人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不怀疑,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到不到三年,他见到阿弥陀佛,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带他走了。这两种人好度,这两种人叫根熟众生,熟透了!所以诸佛如来对这两种人是绝不舍弃的,他这一生可以圆满成就。最难的是当中,上不上、下不下,就是我们讲上中下三根,这个难度!妄想、杂念、疑惑太多,除不尽。纵然学佛,学佛不知道放下,把一切佛法变成所知障,这糟透了!那是什么?执著佛所说的,分别经所讲的,他用分别执著来学佛法,佛法变成了所知障,变成了法执。
  马鸣菩萨教我们那个话是真的,我们听教(讲经是听教)、读诵,听教不执著言说相,读诵不执著文字相;无论是听教、是诵经不能执著名字相;不可以有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想这个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不能想。为什么?因为你要想,你的心所缘缘缘到哪里去?缘到经文里面去,缘到名词术语里头去,听经缘到声音里面去。你想想,言语、文字、名相、音声,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也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缘它就错了。所以变成法执,变成所知障,这叫不会学、不会听。
  【若住於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
  不会,就是这个地方第一首偈子上所说的,『若住於分别』,听经、读诵你都用分别心,都用执著心;『则坏清净眼』,清净眼是你的法眼,你只有肉眼,你法眼没有了、慧眼没有了、佛眼没有了。慧眼是阿罗汉的清净眼,法眼是菩萨的清净眼,如来的佛眼。只要有分别、有执著夹杂在见闻之中,就把你的清净眼、清净耳破坏掉了,那怎么样?增长愚痴,增长邪见。所以听经、研究经教增长邪见,这首偈说得好!没有分别,只有执著,增长愚痴,『永不见诸佛』。这样学佛的人实在不少,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所以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人不多。成佛的人怎么样?成佛的人他听教、研究经教他不用分别,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能够守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的开示,不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心缘相,他能体会得如来真实义。所以,佛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