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都能够生。佛家常讲隐现,常寂光是在隐的状态之下,虽有,不现。这个东西就像现在科学家所讲的,自性是什么?自性是能量,能量里头有信息,能量里面有物质,但是它不现;它可以现物质现象,可以现信息的现象,但是它不现,不现的时候就是常寂光。又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自性本定。所以要知道,定与自性相应,定是什么?定是心地里头没有浮动、没有昏沉。没有浮动、没有昏沉,这是定里头的状况,自性本定,它本来是这样的,从来没有动过,从来没有昏沉过。昏沉,那个麻烦大了,众生有感,他就不会去应,昏沉他怎么应法?所以他永远不昏沉,永远不动摇,他才有能力跟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十法界感应道交,他有这个能力。常寂光在哪里?自性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迷惑颠倒,不能觉察,只有放下起心动念的人感触到,发现它存在。你看能大师发现了,才说出这个真相,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忍和尚一听,不必说了,行了,衣钵就给他,他就是法王子,他不是传宗接代传给他了吗?五祖就传给六祖了。他真见到才行,你不真见到,说不出来。现在我们读了六祖的《坛经》,我们也会说,说得也好像有这么回事情,其实完全不一样。他说的是真见到了,我们说的是听他讲的,怎么会一样?所以他有受用,我们得不到受用。我们得真干,真干才能解决问题,不真干不行。得无生心,这是最上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这个意思。无生心,起心动念不生、分别不生、执著不生,通常我们说这个三大类,真放下了。
诸佛法水灌心顶故,这叫灌顶住。诸佛的心水,是不是真的有心水灌了?不是,比喻,这个要知道,比喻。所以灌顶,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得很清楚。他本人是密宗上师,他跟他的老师夏莲居居士修净土,他在晚年的时候专修净土,念佛往生。我听说往生前一个月,他每天念佛号十四万声,非常精进。密宗所修的法门他都不用了,专门持名念佛。他给我们解释密宗的灌顶,他说灌就是传授的意思,顶是最上的佛法,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这叫顶,把最高的佛法传给你叫灌顶,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拿一点水在你头上洒一洒,那没用的。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最上的佛法是什么?《无量寿经》。所以他说,你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十方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真的灌顶。所以,这个意思你要不搞清楚,你就变成迷信了。为什么《无量寿经》是最上的佛法?诸位都知道,一般我们讲到最上的佛法,叫一乘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有大乘、有小乘,也有人把它分作五乘,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叫五乘佛法。《法华经》上告诉我们,「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佛在法华会上讲的。什么是一乘法?成佛,成佛的法才叫一乘法。教你成菩萨,修行最后证到菩萨果位,证得声闻果位、缘觉果位,那都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决定教你成佛,教你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一乘经,古大德给我们说只有三部,第一部《华严》,第二部《法华》,第三部是《梵网》。《梵网经》只有一品「菩萨戒品」传到中国来,全经没有传来,听说分量也很大,所以只有这一品两卷。谈到一乘经,大家都会想到《华严》,《华严》跟《法华》最后都是导归极乐,所以极乐世界就变成《华严》跟《法华》的核心。这样说,《无量寿经》才是最上的,最为上故。所以黄老居士讲,你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你看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每天念,天天给你灌顶。这是我们真正对灌顶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了。
下面我们再看看大师给我们分析的,「然此十住,得名有三」。为什么叫发心住,为什么叫治地住,为什么叫修行住,这些名称怎么来的?「谓四八九十」,第四生贵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从喻为名」,这是比喻,这四个都是比喻。「第七」,不退,是「离过受称」,它这个名称是远离过失。「余约功德」,其他的五住,发心、治地、修行、具足方便、正心,都是从功德上讲的。这是把十住名称由来为我们说出来。
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看看《楞严经》上的灌顶住的讲法,都值得我们参考。「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这个是由比喻,从比喻的,这个比喻讲得很清楚。菩萨既然成为法王子,继承如来家业,如来的家业就是讲经教学,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为我们示现的,三十岁开悟,惠能大师是二十四岁开悟的。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一般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一生教学,讲经四十九年,一天都没有空过。所以我们护持佛法,怎么护持?讲经教学就是真正护持佛法。现在佛法衰了,为什么衰?不讲经了,不教学了。在佛在世的那个时候,讲经教学,出家人做这个工作,在家人也有做这个工作。你看跟佛同时代的,维摩居士就是在家的,他也天天讲经教学。释迦牟尼佛赞叹他,而释迦牟尼佛常常派弟子去听他讲经。所以舍利佛、目犍连这些常随弟子也都是维摩长者的弟子,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佛法是师道,师道老师第一大,不论他出家、在家,老师第一大。我们初学,我们对佛尊敬,对出家的老师尊敬,对在家的老师同样尊敬,这就对了,尊师重道,对老师不能轻慢。诸佛如来对於蜎飞蠕动这些小动物都那么样的尊重,都不敢轻慢,何况是人,又何况是讲经弘法的居士。我的佛法,同学们都知道,我是跟台中李炳南居士学的,我跟他十年,在佛法里面讲他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他亲自指导我、亲自教导我的老师,这是我的和尚。和尚不能随便称,不是直接教导我的不称和尚,在佛经里面称阿闍梨,不称和尚。必须是真正指导我,我的佛法是得自於他的,这个人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真正教给我佛法的,两个人,前面是章嘉大师,这是出家人,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以后我就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十年,我学习是有十三年。我出来讲经,到今年五十一年,马上过年就五十二年。
所以,无论我们出家、在家,真正肯发心讲经,不怕吃苦。佛教给我们,佛在入灭之前教导后世的弟子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所以我们要持戒,不怕吃苦。在现前社会里面,特别要重视修布施波罗蜜、修忍辱波罗蜜。持戒为什么这么难?不但说出家,连在家的都没有办法持,什么原因?我们冷静细心观察,是我们的基础疏忽了。基础是《弟子规》、是《感应篇》、是《十善业》,尤其是《感应篇》跟《弟子规》,太重要了,那是什么?那是人,人间的基本戒律。如果这个没有,十善业怎么可能会成就?十善业是建立在《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上。中国世世代代它是这样承传,所以它没有问题,我们十善业道就能做到。十善业道能做到,三皈五戒,再往上提升,出家戒、在家戒,统统都能做到,那不是形式,也不困难。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认知,要认真努力去做,才真正能够续佛慧命。寺庙,寺庙是学校,寺庙应该天天讲经、天天教学,那就对了。修行,在中国自古以来修行,法门是多,但是总的归纳,不外乎一个是念佛,一个是参禅,这一、二千年来,这是最多的、最普遍的。我们一个寺庙,有个念佛堂就可以了,念佛的用念佛堂,不是念佛的,有个禅堂就行了。一定要教学,不教学、不上课不行,佛教会兴不起来,这个是要知道。
灌顶,有这种用水灌顶的仪式,这是古印度的俗家的,皇太子登基的时候受灌顶的礼。佛法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叫做灌顶,实际上它是传授成佛之道。特别在末法时期,佛在《大集经》里面讲,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所以黄念祖把《无量寿经》称作最上法是有道理的,特别应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二卷) 2009/12/5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第五「说分」看起,「本分」学完了,学说分。
前面本分是讲菩萨的信解,这一分是讲菩萨的行,行证。「释此十住即为十段」,每一住是一段,一共是十段。「一一段中」,每一段当中都是「先徵后释」,徵是问,提问,然后再加以解释。解释里面都是「先明自分」,先说明菩萨在这个地位,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你念的是几年级,你几年级本分要做的、要学的是哪些功课;然后再「明胜进」,这个胜是殊胜,进是进步,就是怎样在这个位置上提升,再升到更高的一个阶层,像一年级升二年级,二年级升三年级,这都叫做胜进。「又前是住位,后是起行」,这就解释得很清楚,前面你是住在这个位置上,这就是自分;起行,这就是你必须把你所学习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佛学跟学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只学到信解没有行,没有能落实,这个不行,这是属於佛学;如果起行,那这就是真的学佛了。我们看看前面第一段,第一段是「发心住」,以后是每一住都有一大段。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念下来,念一遍:
【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
这是徵,『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