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现前这个时代,最适合社会大众的,净宗。我们知道的,净宗里面差别也很多。哪个法门对现在社会是最有受用,真正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印光大师的著作,很契机。护法,流通经论善书,印光大师所提倡的东西都是适合於现前社会迫切需要,这是我们一个好老师。我跟他没见过面,我的老师是他的学生,李炳南老居士,老师把印祖介绍给我,要我向他学习。我当时说:印祖往生了。他说:《文钞》在!现在我们看到《印光大师全集》,精装这么厚厚的有七本,依照这本书去修行决定得生净土。五经一论是我们本宗主修的经典,有能力五种都学,没有能力学一种。现在的《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好!将来佛法在这个世间灭了,最后留下来的一本经书,就是夏老居士这一部《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留下来的注解,我也把这部书讲过十遍,也有讲记在流通,最适合於现代。
所以我们现在是三宝具足,能不能成就,就在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希望大家认真努力学习。我今天早晨才想到李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有《无量寿经》的眉注。他自己在早年讲这部经,在台中讲这部经的时候,他自己在经本上面,用毛笔写的简单的注解,段落统统勾出来。我看到有一个本子套色印的,把老师的注解统统用红色印出来,本子不大,好像是三十二开的,我想找这个本子,我们来大量的印送,非常有价值。我在早年讲这部经,完全依靠李老师这个简单的注解。以后跟黄念祖老居士认识,老居士那个时候他的注解刚刚完成,送给我的那一套是在美国,是打字油印的,我看了非常欢喜。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有版权我们就不谈,如果没有版权,我说我要翻印,我重新排版给它翻印。他说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我们就在台湾重新排版,把它印了,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精装成一本,许多人欢喜,这对《无量寿经》是很大的贡献。他还有一部《白话解》没有完成,只写了一半,他老人家就往生。听说后面一些,也有大陆上他的学生,从他平常讲解的录音带里面,把它补出来,这很好,很难得。这都是对於当前净宗有大贡献的,我们要发心流通。现在的科学技术发达,流通的方式我们要活泼,也要随著大众的娱乐,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喜欢,让他看到这个书都生欢喜心,不管他信不信,先让他生欢喜心。劝大家念佛好!我们台湾同胞如果人人都念佛,台湾这块土地就不会有灾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再看后面它还有一小段,「又此十力,於一实智而开为十,化生事足,义含悲智,故略举之,非不缘佛余之功德」。这个话讲得很清楚,上面讲如来果地上十种智慧德能,从哪里来的?从实智。实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就是讲这个实智。把它展开说为十种,十种就是一种,真实智慧。说十种是什么?说十种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是化生,教化众生这个事,足是圆满。每一种里面都含著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所以用十条略举。除这十条之外,菩萨还缘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并不是说这个十条之外,佛菩萨就不学,不是的,佛菩萨是全面在学习,如来果地上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他统统具足。具足我们能理解,具足之后他还要去学,这什么意思?这个意思深,帮助我们,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示范,是这个意思;说真实义,真实义在这个境界里头没有言语。所以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那就有言语,有言语、有形相、有动作。我们必须要能体会到这一点,与理性一点妨碍都没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五卷) 2009/12/8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初发心住菩萨,经文第二段「胜进」。请看经文: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何以故。欲令菩萨於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经文到这个地方。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第二」,这是十住,每一住一般都是这两段,第一段是讲「自分」,就是菩萨在这一住里面他所学到的东西;「胜进」,他本分东西统统具足了,再加修,加修帮助他提升,从初住到二住。到二住,也先讲本分,然后再讲胜进,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你一年级具备你一年级的知识,然后再学习,提升到二年级,跟这个意思相同。文也分为三段,先是「总标」,第二段「徵列」,后面一段「徵释」。『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这是胜进里面的总标,这个菩萨就是发心住的菩萨,他应该劝学十法。「十」在《华严》里面代表圆满,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数字,但是在讲解里面,确实也列出十句,这十句就代表无尽句。
『何者为十』,这句是徵问,下面是列,把这十句一句一句的列出来。「何者为十」?第一个是『勤供养佛』,这一句是总说。第一句是总说,后面九句是别列;换句话说,这九句就是落实「供养佛」。我们应该怎样供养?供佛、供法、供僧,真正修供养,这段经文就非常重要。「今初,谓欲求胜位」,殊胜位就是成佛。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要圆成佛道,目标确定了,方向确定了,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一定有成就。这个里面最忌讳的是怀疑,是夹杂、间断,怀疑、夹杂一定间断,你的功夫就不得力;如果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下面教我们,「应自劝励,亦劝他学」,我们怎样劝自己,你就懂得劝别人,不知道劝自己,你怎么会劝别人?大乘教里面常讲自他不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劝自己,方法不止一个,为什么?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一个方法不能度一切众生。在无量的法门里面,就是方法里头,这经上常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我适合哪一个法门?这个很重要!像你去读书,你上大学了,大学里面的院系很多,你想学哪一门功课?这个选择非常重要。你不能把大学里面所有课程统统读尽,你要是所有科系读尽,你活上一百岁也念不完。一个学系四年,学士四年,十个学系就四十年,你一百年才不过学个二十来个学系。这一个大学有一百多个学系,那你得要活上三、四百岁你才能学完,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四年拿到学位是一门,八万四千法门,一门。
佛法也是如此,一门拿到了,它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你念四年,念一个学系,你只懂得这一门的知识,其他的你都不知道。可是佛法不一样,佛法一门通了,其他的门不学也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一部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全部都是通到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是不是也有明心见性?有,念佛法门明心见性叫理一心不乱。你看我们念佛的功夫,开始,第一个小成就是功夫成片,再提升就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再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要晓得,功夫成片没有出六道轮回;事一心不乱是在四圣法界,不在轮回中;理一心不乱,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现在讲的初住以上的果位,他们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性成佛。所以在这一个阶层里面,一切法都通了,没有一样不通。这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是佛法你通了,世间所有一切法你全都通了,为什么?不离自性。一切法全是心现识变的,那个心就是自性。性识是能现、能生、能变,万法是所生、所现、所变,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疑惑,真通了!这是属於自己勉励自己,方法不一定,你自己想想,在许许多多法门里面,哪一种法门能帮助你自己成就。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非常感谢李老师,因为年轻时候对学习经教很感兴趣,没有发心讲经,总认为讲经太难了,讲经我做不到。尤其听到禅宗百丈禅师野狐禅的公案,心里头有高度的警觉,错讲一个字有因果,堕五百世野狐身,谁敢发心讲经?老一辈的人告诉我们,古时候讲经的是什么人?开悟的。纵然没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至少也是小悟、中悟、大悟,悟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真有悟处才敢出来讲经。现在我们知道了,悟是从哪来的?从断烦恼来的,现在我们对这些事情很清楚、很明了。放下八十八品见惑,你就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里面你就是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算是小悟,可以出来讲小部经,像小乘的《阿含经》可以,你有这个能力去讲,不会讲错。你要是发菩提心,学习大乘,你就能够讲大乘经,大乘经浅深广狭不一样,大乘经里面浅的,你没有障碍。可是我们现在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破,怎么敢讲经?老师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不发心讲经,经没人讲了,到这个经没有人讲的时候,佛法就灭了。这不就是我们前面所念到的,「或闻如来广大佛法」,这个里面包括法灭,灭法。听到这个事情,逼著我们不发心不行,没人发心,所以发心就太可贵了。
发心怎么个办法?如何能避免不讲错?老师就劝导我们,他自己是这么做的,也劝导我们,真的是他自己劝励自己,也劝导我们这些晚辈,讲古人的注解。古人的注解是把经里面的意思都发明出来,我们不看他的注解,经里面的奥义我们看不出来,藉著祖师大德这个提示,我们讲解就不会出漏子,这是个好办法。对於古人注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