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峻。宗山面朝的白居寺方向是大面绝壁。沿绝壁右侧的山脊往北,山势陡缓,但绝少植物,山岩皆裸露,呈麻纹,形似马背脊般光溜。往北约六百余米左右,山脊分东西两支,较长的西支山脊的环抱处即白居寺。而白居寺老城就散落在宗山的周围。 现在江孜抗英遗址尚有保存较完整的“抗税厅”、“旧政府议事厅”、“抗英炮台遗址”等。炮台构筑在半山前崖,围墙以石块筑成,高5…8米、宽4米。宗山顶上屹立着的古城堡便是始建于公元967年的著名“宗山堡”,它是西藏军民英勇抗击入侵英军的历史见证。 100年前,西藏军民,在这里,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了8个月之久。在英军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的时候,堡垒中库为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江孜军民到了最后关头,仍然用石头拼死抵抗了3天3夜。 三天三夜就是天荒地老了。 这里的石头听过丹珠的歌声,看见过格桑和雪儿的爱情,饱偿过仇恨的血泪,现在,只为了纪念而存在。 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国纪念碑。 当然,宗山还是西藏旧政府江孜所在地,清朝干隆年间大臣巡边的碑仍保存完好。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白居寺 诺大的白居寺,被筑于光溜似铸的宗山脊上的一圈暗红色高墙稳稳地护着,透过云层的阳光不时照在寺内大白塔的金顶上,光影灿亮。白居寺之所以是一座名寺,主要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噶当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三派,因而寺内的供奉以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另一个特点是菩提塔,它是白居寺的标志。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迭建起的塔,也就是所谓的“塔中有塔”。塔内的佛堂、佛龛以及壁画是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 有佛塔在的地方,就有相善的心活着,穿透磨难和仇恨,支撑着我们走到今天和明日。 羊卓雍湖 雪儿所代表的,应该是一份虽然柔弱易碎,却难以忘怀的纯美吧。羊卓雍湖,就是电影里面雪儿沐浴的地方。这里是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神湖,传说中它是仙女下凡变成的,嫁给了湖北侧的冈巴拉山。山湖相恋,天长地久。 它是西藏的第二大湖,位于山南浪卡子县境内。面积有67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0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卓雍湖湖汊很多,像珊瑚枝一样,藏语中又称它为“珊瑚湖”。羊卓雍措(“措”藏语“湖”的意思)在宛延的大山之间舒展着她那优美的身姿。湖水清澈的像一面多彩的镜子,映着天、映着云、映着山。湖里游鱼肥硕,湖畔青草萋萋,更远一点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而最远的地方,是我们的守望和我们的记忆。 在湖边,江孜城内的古堡、街道、经幡、人群,都变得遥远,甚至遥不可及。所以历史一下子接近了。我们知道,直到56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英国侵略者才离开这片土地。我们不知道,这片土地大大小小的具体的苦难。 作为旅游者,请记住:江孜地处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南北高,中西部低,海拔4000米左右,所以前往该地区旅游的游人要注意避免高原反应,同时携带足够的保暖衣物。 因为我们离开这片天荒地老的土地后,该健康地生活。经过了烽火和风雨,人们乞求和守候的,就是这些。 资讯补给站 交通 拉萨—日喀则—江孜—拉萨去江孜没有直通车,要在日喀则转车;日喀则解放中路的汽车站外有开往江孜的小巴,全程77公里,车程约2小时,车费12元。 江孜—日喀则—江孜的大十字路口每天有不定时小巴开往日喀则 食宿 江孜旅社:在客运站朝拉萨方向走的路上。双人房、3人房、通铺皆每人20元。 扎旅馆:位于白居寺的左面。通铺约25元。 江孜饭店:是本地设备最齐全的涉外旅游饭店。中式、藏式的双人房皆230元。热水供应只到晚上9点。 电影链接 红河谷 导演:冯小宁 主演:宁静、邵兵、应真 红河谷REDRIVERVALLEY 导演:冯小宁 主演:宁静、邵兵、应真 内容简介: 100年前,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西藏,受到淳朴的藏族人民的善意接待。但当英国人带着大炮再次入侵西藏时,他们面对的却是藏汉人民英勇悲壮的抵抗。 影片通过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汉藏深情,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藏族文化与壮丽的西藏风光,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向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各民族之间虽然文明进程不同,但都应该平等相待、和平共处。 导演冯小宁 冯小宁,其主要作品有:电影《大气层消失》、《战争子午线》(第十一届金鸡奖导演特别奖);电视剧《病毒?金牌?星期天》(第九届飞天奖一等奖)、《二十一世纪大爆炸》(第九届飞天奖最佳导演奖)、《北洋水师》、《大空战》。
《跟着电影去旅行—中国卷》 生命中最纯净的寻找桂林:水映《刘三姐》山歌山水美(1)(图)
随着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阳朔正式上演,刘三姐和桂林再次成为我们谈论的焦点。还记得40多年前,电影《刘三姐》带着美丽的桂林山水和壮乡风情,让山歌在整整一代人的耳边回荡。影片中展现了三美:美丽的山歌,美丽的山水,美丽的刘三姐。这三美充分展示了桂林的“美”,你说我们怎能抗拒这种诱惑呢? 刘三姐是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个美丽的歌仙,围绕她有许多优美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三姐的故事曾被改编成戏剧。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刘三姐》。影片上映后,风靡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迄今为止,中国尚未有哪部影片超过《刘三姐》的上座率。影片最令人喜欢的主要有三点,即美丽的山歌、美丽的山水和美丽的刘三姐。这美丽的山水就是桂林山水,刘三姐的扮演者则是黄婉秋。这位当年桂林桂剧团的演员以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丽使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导演苏里“蓦然回首”,从此“翩若惊鸿”的刘三姐终于有了一个银幕上的定格。她娇艳妩媚、纯真纯情、率真泼辣,活生生一个红土地的美精灵。在一个只剩下阶级斗争文化的年代,黄婉秋以她纯自然的美征服了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观众,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成为那个时代的银幕偶像,是一代电影观众的梦中情人。直到今天,对于许多中年以上的华人,刘三姐和黄婉秋仍然是不可分离的形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刘三姐就这样在他们的心目中完成了一个永远的定格。毫无疑问,刘三姐传说是中国当代最广为人知的神话经典。 而对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的看法见仁见智,有人说它是歌剧,有人认为是舞蹈,还有人觉得更像一场露天电影……“实景、实地、实物、实情”,在真山真水之上,数百名渔民把漓江儿女最真诚的情感用歌声、动作和形体融入自然,以最真挚的面貌为幕天席地的观众展现其真实的生活。这一实景演出,也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张艺谋到底在导演中占了多大分量?实景舞台对山水保护有没有影响,我们在媒体中不时看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 长期以来,人们来到桂林,清晨顺漓江而下,游玩了三山、两洞、一条江之后,匆匆瞥一眼驰名天下的阳朔山水,就会踏上归途。星月的光华还不足以让山水在夜幕中熠熠生辉,阳朔的夜晚对每年几百万游客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自从《印象?刘三姐》点亮了漓江的夜空,游客们纷纷开始将刘三姐歌圩、将阳朔作为夜游漓江的终点。城市是大公园,山水是大舞台,演出从下飞机的那一刻开始,旅游在演出中继续,《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使人文融入了山水,让桂林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加快了向休闲型旅游转变的步伐。正如桂林市副市长潘建民所说,“优秀的旅游城市一定是一个综合消费的城市。《印象?刘三姐》给了旅客在这里消费的理由,为旅游开发者提供了新思路”。 电影旅行 40多年来,刘三姐的歌唱到那里桂林山水的美就传到那里,刘三姐已成为桂林旅游的终身形象大使,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游客对刘三姐的厚爱已与桂林那一片青山秀水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天地之间有大美,即使是那些走遍万水千山的旅行者也不得不承认桂林山水超出他们想象之外的美,以至于著名的作家贾平凹认为桂林本身就是那山和水变化莫测的符号;正是因为有了桂林的存在才有了中国水墨画。古往今来赞美桂林山水的文字举不胜举,近几十年更是有树不胜数的世界各国元首到桂林“朝圣“,桂林成为他们心中名副其实的山水圣地。 桂林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她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桂林市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万。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据地质研究,大约在三亿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蚀终于形成了神姿仙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这些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并有了“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