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无论进步快慢; 就取决于你的善业; 灵性素质; 波罗蜜(完美)。 假如你这样看; 就对修持感到自在。 就好象你在驾一辆马车; 不要把车放在马前面。 又好象你耕地; 却走到了水牛前头; 换句话说; 你心里焦躁不耐; 想要快点有结果。 不过一旦你理解了; 这样自在地修持; 就不再会走在水牛前头; 而是走在它后头。
因此种辣椒时; 你浇水施肥; 赶走来犯的蚂蚁白蚁。 那样就足以让它自行长成一株美好的灌木丛了。 一旦茁壮成长起来后; 你不能强迫它马上开花。 不要那样做。那样是无端地造苦。 辣椒按自己的天性生长。 它一旦开花; 你不要强迫它马上结籽。 那样你做不到; 只会受苦。 那样实在苦。 你理解了; 就说明你了解自己在修持中的作用; 了解心智客体与杂染的作用了。 它们各司其职。 只要心智还不理解它的作用; 就总要强迫辣椒苗在同一天内长大; 开花; 结籽。
那样的做法不是别的; 正是samudaya; 四圣谛中的苦因; 执取生起了苦。假如你对这点有洞见; 就说明你在心智迷失时会有知觉。 你一旦了解了正确修持的方法; 就能放下; 让事情按照你积累的善业; 灵性素质和波罗蜜(完美成就)而自然发展。 你只要继续修持; 不去担心要花多久。 你不去担心要花一百次重生; 或者一千次重生才得证悟。 无论多少世无关紧要; 你得以自在的步子不停地修持。
一旦心智入流之后(初果); 就不会回转了。 它已经超越了哪怕是最小的恶业。 佛陀说; 证得入流果者(sotapanna)已经进入了法流; 不会回转了。 那些修持到这个地步的人; 不再会落下来; 重生于低等域界(apaya)或者地狱。 他们已经清楚地看见了危险与害处; 切断了一切恶业的根源; 怎么可能回头呢? 他们已经不可能再有不善的言行了。 一旦言行上不再作恶; 怎么可能再落入低等低等域界或者地狱呢? 他们的心智已经进入了法流。
心智一旦进入法流; 你就知道自己的责任; 和必须担当的工作了。 你了解修持的道路; 它怎样进步。 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努力; 什么时候该放松。 你了解了身体与心智; 物质与精神。 那些应当放下;抛弃的; 你就放下抛弃; 不会犹豫不决。
改变视觉
在过去; 我在修持中并没有去努力掌握大量的详细知识和精致理论。 最重要的是; 通过精致的修持; 对心智本身获得清楚的理解。假如我看看自己或者别人的体态; 感到某种吸引力; 就去找这个吸引的原因。 我仔细观照身体; 把它分解成组成部分: 头发; 体毛; 指甲; 牙齿; 皮肤; 等等。 佛陀教导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观想身体的不同部分。 把它们分开; 拆开; 把皮肤剥下; 烧掉。 不断地这样观想; 直到心智在不净观中静止下来; 坚定不移。 比方说; 你外出托钵时; 就把其他比丘或者居家众观想成尸体; 在前面路上摇摇摆摆地走。 你走路时; 就努力这样练习; 让心智越来越深入地观想身体的无常。 假如你看见一位青年女子; 受到她的吸引; 就想象一具腐烂发臭的尸体在行走。 每一次都这样观想; 使心智保持一种距离感; 不会沉迷于那种吸引力。 假如你这样修; 那个吸引力就不会长久; 因为你清楚地看见了真相; 不再怀疑人身只不过是腐烂分解的尸体。就这样观想; 直到不净感清楚地固着于心智中; 不再有所疑惑。 你无论走到哪里; 都不会迷失。 你必须真正下决心修到这样的地步; 也就是你每次见到谁; 就和实际上见到一具尸体一模一样。 你看见一位女人; 当她是具尸体; 看见一个男人; 当他是具尸体; 你看自己; 也是具尸体。 到头来; 每个人都成为尸体。 你得尽量多花时间作这个观想。 训练自己; 直到成为心智的一部分。 你真的这样做时; 其实是很有趣的。 但是; 假如你只埋头于一大堆书本; 很难得到结果。 你得诚心修持; 下定决心; 直到这个禅修成为心智的一部分。
学习阿毗达摩可以是有益的; 但是你学习时不能执着于书本。 正确的读法是; 要在心里明确自己是为了实现真理; 超越苦而学。 如今有许多不同的维巴沙那老师;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 但是实际上; 修习维巴沙那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不能就那样直接去做; 必须培养牢固的戒德作为基础。 试试看吧。 道德; 戒律; 行为准则是修持的必要部分。 假如你的言行不受训练; 不守纪律; 就好比跳过正道的一部分; 你不会成功。 有人说; 你不需要修习奢摩他; 可以直接做维巴沙那; 那样说的人; 倾向于比较散漫; 不愿花力气就想得到结果。 他们说守戒对修持不重要; 但是实际上; 戒律修持本身就很难; 不是随便能做到的。 假如你跳过戒德; 当然整个修持看上去会很舒服方便。 修持碰到一点困难就跳过去; 当然好了; 大家都愿意避开难点。
有一次; 一位比丘来这里请求留住; 说他对禅修有兴趣。 他问起寺院的规矩; 我就解释说; 在这个寺院里; 我们恪守毗尼律(即比丘律); 比丘个人不能存钱; 或者存用品。 他说他修不执着。 我说; 我不了解他修什么; 什么意思。 接着他问; 假如他一点不看重金钱; 是否就可以存钱用钱。 我说; 他要是能找到任何不咸的盐; 就可以那样地用钱。 这个比丘真是在夸夸其谈; 实际上; 他懒得持戒; 把它当成是许多微不足道; 不必要; 过分精细的规矩; 在他看来那样只是让日子过得不舒服而已。 假如他可以找到不咸的盐; 我就相信他。 假如真不咸; 他就得拿一篮子来吃吃看! 真可能不咸吗? 不执着; 可不是讲讲; 或者猜猜它的意义就行的。 不是那样的。 这位比丘在发表了对修行的看法后; 很清楚不能在这里生活; 于是他就离开; 走自己的路去了。
你得要坚持不懈地守持戒德和各种头陀行; 居家者也一样; 起码得守五戒。 努力自持; 约束自己的言行。 要尽最大的努力; 你的修持就会有进步。
不要只因为试了几次; 发现心智不能静下来; 就放弃奢摩他的修持。 那样的做法是错的。 你实在必须训练很长的时间。 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呢? 想想看吧。心智已经游荡了多少年? 你没有修奢摩他; 度过了多少年? 思绪在心中升起; 把它朝这边拉; 你就奔过去了; 思绪把心往那边拉; 在那里繁殖起来; 你又奔过去了。 你要想终止心智的流动; 让它静止在当下; 两个月是不够的。 想一想吧。 要让心智平静地面对影响它的各种问题与事件; 平静地面对它所经历的各种思维客体; 需要多大努力。 你一开始修行时; 心智几乎没有什么稳固性; 一接触到一个思维客体; 就焦躁糊涂起来。 为什么焦躁呢? 因为它受到执取(tanha)的影响。 你不愿意让它思考。 你不愿意让它经历思维客体。 这种不愿意; 就是一种形式的执取。 它叫做vibhava…tanha(执取于非存在)。 你越不想感受焦躁糊涂; 就越鼓励和邀请它进来: “我不要这个麻烦; 为什么它来这里? 我不要心智焦躁; 为什么会这样?”
那就是了。 那就是想让心智处于平静状态的执取。 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智。 就是那样。 你老是受到心智执取的羁绊; 还要花上老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自己走错了。 你清楚地思考时; 就会看见; 这一切干扰与焦躁来的原因; 是你自己要它们来的! 是执取于不愿经历什么; 执取于宁静; 执取于不要焦躁不定问题就在这里; 这一切都是执取; 就象一块烧红的热铁。
好了; 不用管别的; 你就管自己修吧。 每次你接触一个心智客体; 就去观想它。把它扔进无常; 苦; 无我这三个深沟之一里去; 对它进行观想; 探索。一般来说; 我们接触一个思维客体时; 它就刺激心智开始思考。这种思考是对接触到的思维客体的反应。普通的思考与智慧(panna)是很不相同的。普通的思考;本质上会不停地; 过分地进行下去。你经历的那些思维客体; 会领着你到处走; 你的思想就跟着去了。智慧的本性是终止这样的繁殖; 使心智静止下来; 哪儿也不去。 你只是个知觉者; 接受者。你在经历不同的心智客体时; 它们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你就对这个过程保持觉察; 最后; 你就能看见; 这一切的思考与繁殖; 担忧与评判; 完全没有任何实质; 也没有自我。 这都是无常; 苦; 非我。 这样修持; 就是从根本上切断一切繁殖; 看清楚它们都来自那三个特点。结果; 它就减弱下来; 失去影响力。 下一次你坐禅; 它升起来时; 或者无论何时你经历那种焦躁; 你就要观想它; 不停地观察它; 审视你的心智。
这个过程就好比放牛。有一头牛; 赶牛人; 和一处稻苗。 一般来说; 水牛喜欢吃稻苗; 这也是食物。你的心智就好比水牛; 你经历的思维客体; 就好比是稻苗。心智里那个 “知觉”; 就好比是赶牛人。修行实际上与这个没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吧。 你放牛时在做什么? 你让它自己游荡; 但是总在留心它。 假如离稻秧太近了; 你就喊一声警告它; 水牛听见了; 就会停下来; 走回来。 但是你不能粗心大意。 假如它倔强; 不听警告; 你就得拿赶牛棍; 好好给它一下; 那样它就不敢靠近稻秧了。 但是你可别睡起晌午觉来。 要是你忍不住睡一下; 稻秧肯定就完了。
修行也是这样。 你在观察自己的心智时; 是那个 “知觉”在作观察。 “那些会观察自己心智的人; 就能免落心魔(Mara)的陷阱。” 不过这个“知觉”也是心; 怎么会心在看心呢? 它在遭遇情绪与感情时是怎样的呢? 这样的想法会让你糊涂起来。心是一回事; “知觉”是另一回事。但是这种知觉来自于那个心智。它知道心智的状态; 知道心智在经历思维客体; 知道心智与思维客体是分开的。心智的这个侧面; 就是佛陀所说的 “知觉”(that which knows)。 正是知觉在观察着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