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斗起权力来,却如狼似虎。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深明大义,张学良东北易帜(1)
张作霖遇难后,东北就像一只换了舵手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航船,东北三省的前途和命运,都系在年轻的统治者张学良身上,当时,他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就是东北向何处去。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海城县人,1901年生,张作霖的长子。1919年7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授予炮兵上校衔。随后晋升旅长,协助张作霖整军。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1925年春,率部进驻天津,升任陆军上将。1928年4月任奉军正太、京汉线总指挥与北伐军作战。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后,奉军全线向东北撤退,集结于滦河以东。这时27岁的张学良于6月17日秘密回到沈阳,在张作相等###辅佐下就任奉天军务督办和东北保安总司令,初步稳定了东北局势。
张学良鉴于皇姑屯事件的教训,集国耻与家仇于一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阴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绝不妨碍统一,并派代表与蒋介石联络,商谈东北易帜问题。双方达成默契,只要东北改旗易帜,张学良仍然是东北的全权统治者。
张学良毅然易帜的决定犹如晴天霹雳,打乱了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日本田中义一首相密电沈阳的日本总领事林久治郎,几度晤见张学良,提出勿与南方妥协的警告。7月19日更把田中的意图面送张学良,其内容有:一、南京国民政府含有共产色彩,且地位尚未稳定,东北目前犯不着与南京方面发生联系;二、如果国民政府以武力进攻东北,日本愿意出兵相助;三、如果东北财政发生困难,日本正金银行愿予充分接济。
张学良看了田中的三点建议,很冷静地问林久治郎:“我可不可以把日本不愿中国统一的意见,或东北不能易帜是由于日本的干涉这项事实报告国民政府?”林久治郎哑然。这种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的手段,在国际社会间,是见不得阳光的。张学良表示:“东三省政治以民意为决定。如果人民主张改制,我是难以抗拒的。”
林久治郎的阴谋失败后,日本关东军司令冈村中将又会晤张学良,正告张学良不要易帜,否则“关东军是不会坐视不问的”。张学良迫于日本的压力,原定7月24日东三省通电易帜的日子,不得不改期进行。
8月4日,张作霖的葬礼如期开始了。张学良在阵阵哀乐声中走来,他披麻戴孝,双手举着一把燃烧的香,缓缓地跪下,向父亲敬香。他站起身,一眼看见南京政府方面送来的挽联:
“噩耗传来,几使山河变色;
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张学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之情。然而当他看见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特使林权助男爵就站在他面前,那冷酷的表情,心中又掀起一层层悲愤的波涛,他预感到与这位特使必将有一场惊心动魄的舌战。
翌日,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举行宴会欢迎林权助,邀请张学良赴宴。林权助摆出一副强权者的嘴脸,放肆地对一位主权国家的封疆大吏威逼利诱,蛮横无理。林权助首先转达了田中首相的旨意,强调了日本在满蒙有特殊权益,暗示少帅不要“陷入南方人设下的圈套”。张学良在仔细解释了他的处境和打算易帜的意图后,十分有礼貌地告诉他:“对于日本方面的劝告,我固然十分尊重,但决不能因此而违背东三省人民的民意。统一与否,是中国内部的事情,正如我们不关心你们帝国内部的事一样,想必日本友邦对我们国家内部的事不会太感兴趣吧!”
“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林权助大声嘶叫道。
“请问什么样的回答才是恰当的呢?”张学良毫不示弱。
“你必须直言相告:是易帜还是不易帜?”林权助大声质问。
“易不易帜,这是我们的内政,贵国是无权干涉的!”张学良驳斥道。
“不对!”林权助站起来,张牙舞爪地说,“我们就是不准你悬挂青天白日旗!”
深明大义,张学良东北易帜(2)
“你这是什么意思?”张学良倏地站起,勃然变色,正告林权助,“我是一个中国人,当然以中国人的立场为出发点。我不愿意看到中国分裂,而愿意中国走向统一。我可以明确地告诉阁下:我的意图以东三省民心之所向为准,我不能违背东三省的民心。”
张学良的答复,令日本特使林权助瞠目结舌,他的强硬手段并未吓住这位年轻气盛的少帅,便灵机一动,缓和语气,以感情色彩较浓的话语说:“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和令尊是好朋友,在私谊上说,我把贵总司令当做自己的子侄,有危险我不能不奉告。”
张学良受到更大的人格侮辱,为了维护国家和自己的尊严,他冷漠地笑答:“我和贵国天皇裕仁同庚,阁下知道不知道?对于阁下的话,我所能奉告的就是这些。”张学良起身告辞。
在东北易帜的背后,反映了日美两国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美国支持蒋介石统一东北。蒋介石和张学良分别通过外交途径争取美英等国的支持,使日本陷于孤立地位。8月,蒋介石命在美国访问的孙科、伍朝枢就近宣布真相,揭露日本干涉东北易帜的行为。
9月,蒋介石派张群以参加阅兵典礼的名义访日,要求日本首相田中不要干涉东北易帜事。11月3日,张学良派莫德惠为特使赴东京参加日皇加冕典礼,终于促使田中对莫表示东北易帜“是中国内政问题”而加以默许。
12月29日,张学良等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同时换旗。
至此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通过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之混乱局面,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蒋介石碧云寺祭灵结束之后,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是裁军,编遣军队。
bookbao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裁军惹纷争,结盟兄弟发难(1)
北京西北部,有一个风景优美的疗养胜地——汤山。7月盛夏,酷热难耐。但在汤山,却茂林掩映,流水淙淙,凉风习习。汤山有矿泉,泉水是热的,能治疗多种疾病。这里是疗养的好去处,也是召开会议的好场所。
7月11日,北伐成功后的第一次善后军事会议在汤山召开。裁军编遣这是一件大事,又是一件难事。战争结束了,和平时期没有必要保留260余万军队,增加财力负担。但这又是一个难捅的马蜂窝,搞不好会翻船的。军队是军阀们的命根子,如果激怒了各实力派,他们联合起来造反,蒋介石也难于招架。因此,裁军编遣这个大难题,从汤山会议开始,经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专题研讨并做出决议,直到1929年1月1日全国编遣会议的召开,历时半年多,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在汤山会议上,蒋介石拿出他预先拟好的文案《军事善后意见书》,要大家讨论。《意见书》的前言部分写道:“北伐完成,军事急应结束,裁兵节饷,从事建设,已成全国一致要求;唯革命尚未成功,建设尤须保障,整军经武,亦未可视为缓图,职是之故,吾人于已覆北方军阀之后,乃有两种极大之责任。一面当裁汰兵额,移巨额军饷为建设之用;一面当充实军备,保持国家与社会之安宁。”
又说:“裁兵能否实行,军备能否整理,今已为国家存亡关键,进行之始,必以大公无私之心,收集思广益之效,非任何人所得阻挠,亦非任何人所得把持。”
关于裁兵具体设想,意见书中说:“拟分全国为12个军区:一、苏皖赣,二、闽浙,三、两广,四、两湖,五、四川西康,六、云贵,七、陕甘,八、鲁豫,九、燕晋,十、热察绥,十一、东三省,十二、新疆青海(外蒙、西藏当别定办法),每一个军区所驻军队,以四万人为限。各军区长人选,由各集团军总司令与总指挥推荐,军事委员会审议,分别任命,每军区内裁兵剿匪,及一切整理军队事宜,均予军区长以全权,责令于一年以内办理完善,或疑军区制有分割地盘之嫌,则可明定军区长官不得兼任省政府主席,以杜绝把持政治之弊。”
蒋介石提出的主张,谈起来冠冕堂皇,内里却包藏祸心,其奥妙在于,冯、阎、桂三系各占一个军区,而他们的兵却很多。蒋系除占一个军区外,还以中央的名义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8个军区。蒋系的兵虽多,但分散到几个军区去,每个军区的人数就不多了。这样一来,哪个军区的兵多,裁掉的就越多。吃亏最大的是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其次是阎锡山和桂系。而蒋介石的军队不仅一个也裁不掉,还因为有的军区不足规定的人数而要大量补招新兵。可见蒋介石裁兵口号虽然喊得好听,实行起来却是只裁人家的兵,而他自家不是裁兵而是扩兵。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都是个中人,蒋介石的戏法岂能蒙住他们的眼睛。
汤山会议上,当蒋介石刚讲完,李济深将军就站起来说:“若是天下为公,没有一个人反对的;若是天下为私,一定有人反对。把别人全部消灭,留着自己的军队,这种不公平的办法,万万要不得。像现在北伐的革命军队没有饷,反而派了许多人暗中去收编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等反革命的军队,这是顶不妥当的事。”
据冯玉祥记述汤山会议情景:“当天还有好几位说话,都是指责当面说好话,而骨子里用种种方法消灭别的军队是不对的。我看蒋的脸上一块青,一块红,一块白,非常不安的样子。”
蒋介石这项损人利己的裁兵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