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4年第09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界的重要人物,陈明是原道的主编,用他们的文章开头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编者
  
  记:今年是有“中国大陆文化保守主义之旗”之称的《原道》辑刊十周年,我们发现,您不仅在《原道》第一辑上发表有文章,而且还为《原道》十周年挥毫致辞。李泽厚先生认为《原道》十年是失败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原出个道来”。您能否就此谈谈感想?
  庞:在十年前出版《原道》这么个刊物,很令人鼓舞。当时的学术氛围很好,出现了一些很好的刊物,有《学人》《原学》《原道》等。现在《学人》和《原学》都停办了,只有《原道》坚持了下来。至于李泽厚先生的“失败”说,这个对《原道》的要求高了!陈明办《原道》很不容易,换了好几家出版社。我认为,只要能办下去,就是成功。这十年没有原出“道”来,还有下个十年。“道”也不是一天就能原出来的啊。
  记:最近,蒋庆在贵州他所创办的阳明精舍邀请了康晓光、盛洪、梁治平、张祥龙、陈明等一些学者,举行了一次“儒学会讲”,被人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峰会”,引起了很大关注。您也知道,在中国,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但现在有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学者如秋风、王怡、刘海波、范亚峰等人提出“中道自由主义”,强调传统与自由主义的结合。您怎么看?
  庞:我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是三句话: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不要把这三个东西对立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啊:!有人“甚至说文化不仅仅只是心理的积淀,还是生理的积淀,会转化为基因啊。在文化上绝对不能搞全球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就淹没在人群当中了。全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肯德基、好莱坞、NBA等等,还有什么“韩流”、“哈日”,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什么玩意儿!笼统地讲,自由主义容纳保守主义,主要就是文化上的,不是政治上的。他们的区分就在这儿。所以,我反对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但支持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我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
  记:但是,很多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的思路和你的不同,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开不出“政治文明”,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个坏东西;是需要批判和抛弃的。
  庞:什么叫政治上的“文明”呢?以谁作标准呢?是五四提出的那些东西吗?我们把五四提出的那些东西检查一下,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真的有“普世性”吗?为什么英国人的一套和美国人的、法国人的、德国人的不一样?它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了,为什么还不能“普世”呢?现在人们认为的“普世性”的东西,实际上是西方具体性的东西。就拿前一个时期吵得很厉害的“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来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哲学,西方哲学是一种哲学,两个都是具体哲学,真正的普世性哲学在这二者之上呢!具体来说,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问题,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是天人问题,天人问题就不是哲学问题啊?西方人可以问我们有没有摘清楚思维与存在是什么,但我们也可以反问你还没有搞清楚人是什么、天是什么。同样道理,我们讨论政治制度问题也是如此。所以,我不认为中国文化开不出中国式的政治制度来。我们以前之所以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如人,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弱势位置,一直处于被动挨打、亡国灭种的情形,所以胡适说我们“万事不如人”。这个心态可以理解,但绝对是不正常的。五四的精神可继承,但绝对要超越,一定要从弱势心态中走出来。
  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快,于是有人就建议成立儒教,如康晓光就呼吁要把儒教定为国教;也有人呼吁把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当然,这同时也招致很多人的反对,如葛剑雄就反对祭祀黄帝陵。您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看法是?
  庞:现在宗教兴盛的主要原因一是信仰危机,一是市场经济。宗教就是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人的精神寄托。现在宗教的兴起一点都不奇怪,如果不兴起倒奇怪了。人的精神如果躁动不安,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宗教可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至于儒,有人说是宗教,有人说不是宗教,这我们不去管它。但是,儒家思想里面确实有一种宗教情怀——这必须对儒学研究深了才有,浅浅的就不会有。在宗教与道德或者终极关怀关系问题上,儒家有三个层次,一是家庭伦理,即私德;一是社会伦理,即公德;一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德解决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因为人不仅是个自然存在,也是个社会存在,同时也是个精神存在。这第三个存在就是儒家的宗教性内容所要解决的。现在如果有人要成立儒教,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宗教这个东西是不能反对的,你越反对它越强。但是,我对祭祀黄帝陵这样的活动是支持的,这是解决“人从哪儿来”这个精神问题的。有没有黄帝这个人没关系,但是人有这样一种情怀,是压制不住的。我现在越来越想我的妈妈了。所以我想,葛剑雄先生二十年后或许会改变这个看法的。如果让一个民族老是想到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件好事情,它就不会去作恶,不会去集体犯罪。如果让一个人老是想到自己的妈妈,那就是一种洗礼,因为任何一个妈妈总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坏人吧?
  就节日来说,五四以来,有人就提出我们过四个节日——春节、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冬节(冬至),但没有实行。没想到现在可好,来了很多洋节,什么情人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我不好说这是媚外,就说是“崇洋”吧!难道我们就找不出自己的节日吗?七夕是多好的情人节啊!我们可要清醒,人家的节日背后跟着一大堆的文化啊!这个现象说明了我们一直还没有走出文化上的弱势心态,在无形当中还烘托了自己的这种弱势氛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自强不息。
  记:最近,一些学者围绕蒋庆选编的一套儒家经典诵本展开了争论,这在网络上讨论得也很热烈。您对儿童读经的态度?
  庞:我是读经长大的。按理说我这个年龄是没有机会读经的,但在我11岁的时候,日本人打到我的家乡,办了“新民小学”,要我们这些“亡国奴”去读。当时,我们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坚决不去上鬼子的洋学堂。但是,小孩总要念书啊!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的私塾。就这样,我到我爷爷的一个好朋友办的私塾去读书。先是《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五经——五经我只学了《诗经》,就结束了此外还读了《神童诗》《千家诗》之类。按我个人的经验,小时候读经,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长大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立身行道,有很大的好处。假如你小时候打的是别的底子,比如什么“太阳出来了,快快上学校”、“大狗叫、小狗跳”,有什么意思啊?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倾向于儿童读经限于业余时间,以后再逐渐在教材中增加相关的内容。等时机成熟了,有了相应的教师以后,可以考虑专设为考试课程。其实,有些人从西方文化出发来反对我们读经,他们难道不知道西方人也读经啊!比如对古希腊的一些经典,他们就是在课堂里面解决的。我们的一些自由主义者是很奇怪的,他们对一些事实视而不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现在老老实实地用国际公制,什么“公斤”、“公分”、“公升”、“公里”——可能只有中国人和法国人这样——英美他们才不管你这些,还是用他的英镑、英寸、英里、加仑,他们怎么就那么理直气壮啊?所以,至少在这方面,现在需要和国际接轨的不是我们中国,而是英国、美国这些国家。
  ,
  记:现在有两个比较大的文化项目,一个是修《清史》,一个是编《儒藏》,都引发了一些争议。您怎么看?
  庞:后朝编前朝的史,我们中国有这个传统。有人说现在编《清史》时机不成熟,要等一等,我认为不能再等了。现在一些人还在,有些事情还搞得清楚。等这些人不在了,就很难说了。清朝结束已经快100年了,不能等了。至于有些人从编纂《儒藏》想到“尊孔读经”、“复古”,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儒藏》就是古籍整理,没有那么多的内涵,也达不到那个效果。
  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
  庞:全球化这个东西要分析。现在有人说全球化是“双刃剑”、有两面性等等;有人认为这是历史趋势、大势所趋。我认为,全球化在经济、科学技术上正面因素是主要的,在文化上负面因素是主要的。我们的对策就是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去接受,在文化上一定要清醒,要注意保持;建设我们的“软实力”。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美国的那些东西就是全球的,那其实是美国文化。你如果误认为那是全球化,去顶礼膜拜,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找不着自己了。对全球化,我们在文化上一定要抵制,一定要保住守住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要树立文化上的强势心理——我承认,在经济、科技上我们是比你差,但我们在文化上并不比你差。
  记:但是,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技来,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是相抵触的。
  庞:我曾经写过一篇讨论李约瑟难题的文章,叫《春兰秋菊各自妍》。现在说的“科学”,其实指的是“西方科学”。我有一个法国朋友,是搞数学的,他说我可以从一个人对数学的演算中看出他的性格。中国是有我们中国的“科学”的。鲁迅先生说,中国发明了火药去做爆竹驱神弄鬼,西方却用来做炮弹。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