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虽然结婚生子看似幸福,但生活上并不顺遂,因为蒋经国受到排挤打压,失去工作,全家的生活重担只好全部落在芬娜的肩上,直到女儿爱理(蒋孝章)诞生,才使得蒋经国孤独而痛苦的心稍稍得到慰藉。
时光荏苒,蒋经国来到苏联已经12年了。父亲蒋介石在国内几次“围剿”共产党,消极抵抗日军入侵,倾全力打内战。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激起民怨沸腾。蒋经国写了一篇《给母亲的信》,并于1936年1月发表在《真理报》上,信中声称:“……您的儿子已经成了真正富有的人,但这富有既不是田产,也不是银行的钞票,而是人类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解救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办法。您的儿子虽然成了真正幸福的人,但这个幸福不是舒适安乐的寄生虫似的生存,而是努力劳动和自由的生活,是斗争和作战的伟大前途,是为全国人创造幸福的将来。1927年您给我的信要我马上回家,这个要求到今天还未能实现。但是您的儿子已经开始新的生活道路,他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他也许永远不会再落入父亲——那个笨蛋的手中,去做一个可怜胆小的孩子。您的孩子正要以坚定的决心在中国革命的大道上勇敢地迈步前进。
您以前的丈夫以极端野蛮的手段杀了数万、数十万的兄弟同胞,前后三次出卖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我有这样的父亲在中国人民面前是不能不感到耻辱的。对这样的父亲不但没有什么敬爱之念,对这样的人物我恨不能杀戮他、消灭他!
听许多人说,蒋介石在宣传孔子的孝和礼义廉耻的学说,这是他迷惑人的惯用手段,以此欺骗和愚弄人民的意识。母亲,您还记得吧?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您向谁跪下,请求不要将您赶离家门?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是谁气我的祖母,使祖母因此致死?那不是他——蒋介石吗?这就是他对父母和妻子的孝和礼义。”
这封信后来经过《纽约时报》一转发,引起了世界轰动,蒋介石看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此信发表后不久,蒋经国又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恳请批准回国,但是没有被批准,他的归国遥遥无期。
但对于这件让蒋氏父子失和的信,蒋经国曾在1937年5月所写的《在苏联的日子》一文中做了澄清和解释,说明了此事的原委:1934年12月,监视期结束,苏联内政部乌拉山分部主任李希托夫把蒋经国叫到他的办公室说:“中国政府要我把你送回去。”接着话锋一转说:“决定权在我们,我现在要你写份声明给外交部,告诉他们说你不愿意回中国。”蒋经国“拒绝写这种声明”。1935年1月,共产国际要蒋经国前往莫斯科,王明对他说:“国内谣传你已在苏联遭到逮捕,你该写封信告诉你母亲:你在此间工作完全自由。”又说,“我们怕你中文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帮你拟了一份草稿”。蒋经国看了那份草稿,发现信中写的完全不是他想说的,因而拒绝签字。后来王明找蒋经国的一个朋友来劝:“如果你同意他们代写家书,你将来或许还有机会被送回中国,否则你的生命就随时会有危险。”僵持了4天后,蒋经国终于屈服,同意在王明代拟的家信上签字。
5天后,蒋经国把信交给苏联内政部长,并告诉他是如何被逼迫写下这封信的。那位部长表示:“我也认为整个事情处理不当”,并说:“我会在和王明商量之后,建议将这封信销毁”。王明后来同意让蒋经国另外写,“信的内容,和第一封完全不同”,蒋“仍然只字未提希望返国”。信写完上交后,蒋经国要王明将第一封信还给他,王明回答说第一封信已“销毁了”。蒋经国当时就怀疑有诈,后来发现王明“果然说谎”,他在那时已知道王明“已将第一封信寄回中国”,而且还把那封信在列宁格勒《真理报》上发表了。
蒋经国回到乌拉山后,去看了一个名叫陈甫玉(译音)、想回中国没有盘缠的华侨。他卖书卖家具为陈甫玉筹集路费,条件是托他带信给蒋介石。但此人后来半路被捕,那封信也落到苏联人手里。蒋经国回忆录认为,那封信也许现在还存在苏共档案里。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经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着急,立即写信给苏共领袖斯大林,请求返国探亲。之后不到3个星期,共产国际要蒋经国赶快去莫斯科一趟,当面告诉他:“你必须以书面声明,保证回到中国后,绝不反对中国共产党,或是附和托洛茨基派;你这样做,将会很快被送返中国。”
第二部分 蒋家第二代私密生活影像蒋经国一家(4)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蒋经国不但没有被准许回国,还频受打击。当时的苏联正掀起“清除托派”的清党运动,许多高级要人被整肃。蒋经国原有的苏共候补党员的资格也被撤销。1936年12月蒋经国还被免除了《重工业日报》主编的职务,同时他还失去了工厂的工作。一家生活,全靠妻子的工资收入来维持,过得极为拮据。蒋经国再次写信给斯大林,强烈要求回国。
而国内的父亲蒋介石也在想着让儿子归来,尽管儿子在苏联写信反对过他,但儿子终归是亲骨肉,在国民党和苏联断交期间,他曾多次求助于第三国际,想把蒋经国弄回来,但都失败了。1936年初,蒋廷黻出任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行前,蒋介石委托宋美龄转告蒋廷黻,希他帮助寻找蒋经国。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前来会见蒋介石,言语之间,蒋介石流露出思子之情:“经儿赴苏十余年,现杳无信息,他生母日日烧香许愿,盼望儿子回家。唉!12年不见面了!”周恩来满口答应,助他父子团聚。不久,周恩来通过中共驻莫斯科的代表把蒋介石的思子之情转达给斯大林。斯大林考虑到中苏、国共之间的微妙关系,为推动蒋介石抗日,终于同意蒋经国回国。
1937年3月,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史迪曼尼可夫把蒋经国召去,对他说:“中国政府要求我们将你送回,苏联政府现在认为在南京的中国政府是友好的,所以我们愿意接受朋友的这项请求,把你送回中国。你觉得如何?”蒋经国当时怀着又喜又惧的心情立刻回答:“愿意回国”。
1937年4月19日,离别故国13年的蒋经国带着妻子、孩子到达了上海,心中的感觉自是无比激动。夫妻二人没敢多作停留,立即前去南京拜见蒋介石。蒋介石一听儿子来求见,大发雷霆,拒绝接见。蒋介石大骂:“他到处发表文章,骂我反革命,眼里早已没有我这个父亲。他不是在苏联当厂长、住洋房,一个月拿700卢布吗?还来找我干什么?”秘书陈布雷婉言相劝。过了一个星期后,蒋介石才接见儿子。蒋经国送给蒋介石一套乌拉尔黑色大理石制的装饰品,送给宋美龄一件波斯羊皮外套作见面礼,蒋宋一一笑纳。然后蒋经国奉父之命回溪口拜见母亲。
当蒋经国偕同苏联妻子芬娜及孩子回到故乡溪口时,比去拜见父亲更为激动。毕竟比起父亲,母亲才是更让他心心念念的,是他在异国坚持下来最大的理由。
当时,毛福梅因儿子音讯久绝,不无悲观之想。如今突然出现,不免心起猜疑,竟以为这是诡计多端的蒋介石动出来的脑筋,物色一个年龄和相貌与经国相似的人,冒充经国归来,作为向她的交代和安慰。聪明的毛氏在与家中几位女眷商议之后,竟想出一个鉴别真假儿子的绝招来。
蒋经国来到丰镐房,毛福梅先命人将他们接到东厢房楼上,然后,让经国的大姑母(瑞春)等在前,毛氏自己在后,鱼贯上楼,去与经国相见,试看分离13年之久的儿子是否还能认识亲娘,兼以区别真伪。
当时,蒋经国见到诸位亲戚进来,只站在一边笑迎招呼和注视,当一见到走在最后的母亲,再也按捺不住,抢步上前,口喊“姆妈”。母子重逢,悲喜交集,止不住相抱痛哭。尔后,抱着儿子爱伦的苏联洋媳妇也拜见婆婆。毛福梅接过孙子,破涕为笑。
蒋经国归来,是蒋家继“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归来后的又一桩大喜事,毛氏兴高采烈,当即决定按家乡习俗,择日为儿子和媳妇补办婚事。蒋经国对母亲一向孝顺温从,当然从命。
举行婚礼那天,丰镐房中一片喜气洋洋,在举行了拜堂、献茶等仪式后,还按当地习俗,命新娘扎上“围身布”,入厨房炒“谷花胖”,用预先准备下的青松毛烧火,铁叉掀锅。浓烟上冒,熏得新娘闭目难忍,亲友则在旁边拍手欢笑……蒋介石曾为这俄籍媳妇取名为蒋方娘。后来把“娘”字去掉女旁,叫方良。
在毛氏的身上,芬娜看到了一个中国传统女人的克勤致俭,隐忍宽厚的品格,这也成为她日后在蒋家的生活标准。虽然她初到中国,深受语言障碍的困扰,更怕因为语言交流的不便而遭歧视。但实际上,经观察,蒋介石发现这位外国儿媳的性情十分温柔婉约,又很会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关心儿女,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妇女的标准。至于语言,蒋家为她请了一个家庭教师,一年之后,芬娜已经可以用标准流利的国语同人交谈了。
至于饮食,因为不论在上海或浙江,吃的都是口味很重的江浙菜,而蒋方良以前在苏联时,饮食都比较简单,往往是奶酪配上黑麦面包,很简单地解决一餐。可以说,中国菜对她而言实在太咸。然而嫁鸡随鸡,来到中国后为了扮演好中国媳妇的角色,她不但学会怎么打麻将、请老师教她平剧,更下厨学做菜。蒋方良下厨学艺后,最擅长的是浙江菜和宁波菜,蒋经国的亲家俞大维过去就常收到蒋方良送来的腌菜。而蒋方良自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