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6年10月6日,蒋纬国出生在日本,此后一直寄居在上海的朱姓和邱姓亲戚家中,直到快五岁时才由姚冶诚领养,称姚氏为养母,在奉化溪口度过了两年快乐的日子。这时的姚氏对纬国也极为关心,同吃同住。纬国去了奉化幼稚园,姚冶诚专门搬到离得比较近的地方,每天亲自接送,从不委托他人。
1924年,8岁的蒋纬国同蒋经国一起随父亲来到上海,进入万竹小学读书。蒋介石把蒋经国委托给陈洁如照顾,蒋纬国还是由养母姚怡诚带着。当时的蒋介石对蒋纬国十分喜欢,还有一句名言:“经儿可教,纬儿可喜”,充分表达了其对蒋纬国的疼爱之情。可以说,小时候是蒋纬国的黄金年代,蒋介石对他的宠爱和关心是溢于言表的,而不是像对待哥哥那样严格。当然,如果从另一种程度来看,可能从那时起,蒋介石的培养计划就很明确,所以才会有所区别地对待两个儿子。
1921年蒋介石曾在信中这样交待蒋经国:……为你弟订儿童书报和儿童世界各半年,订书方法,只要告诉他邮寄的地方,叫书坊直接送达便行了。不要忘记!1924年10月1日,蒋介石又曾手示蒋经国:……你同纬儿同住甚好,你要时时教导他,做他的一个好榜样。现在上海家中情形怎样?亦须详详细细地写封信来告诉我。至要!至要!
第二部分 蒋家第二代私密生活影像半生潦倒终不甘(2)
蒋介石对蒋纬国是十分钟爱的,1922年,蒋介石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蒋介石即把纬国的名字作为与孙中山通讯时代的代号,“蒋纬国”即蒋介石。
蒋经国、蒋纬国虽然并非亲兄弟,但小时候感情还是可以的,蒋介石的侍卫长俞济时曾颇有感慨地谈及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二人幼时随其父亲蒋介石转战各地的生活片段,1925年以前,蒋介石还只是一位青年军事将领,并没有全国性声望,一年到头南征北讨,两兄弟有时就带在身边。在外作战,一切食宿都很简陋,蒋介石睡觉时也仅能在临时搭的行军床上,碰到冬天天气冷,没有暖和的炕可以睡,蒋介石的行军床太窄,兄弟二人只能有一个人跟蒋介石一齐挤在床上,而另外一个必须睡在冰凉的地上。以后次数多了,蒋介石过意不去,就
给两兄弟订了个协议,要他俩轮流在床上睡。有时候,蒋纬国在地上睡了一夜,醒来时嘴唇发紫,蒋经国会走上去揉揉他的脸,拉着他的手,教他跳跃暖身。
俞济时的记述应当不是凭空杜撰的,由此可见这兄弟两人幼时感情甚好。1933年,17岁的蒋纬国本想追随父亲,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不料暑假期间因为割扁桃腺,流血过多,医生叮嘱,不能此时从军。蒋介石为此专门安慰蒋纬国:“既然决定做一个现代的职业军人,不妨先打好理工基础,懂得政治、经济、社会之后再为伍。”就这样,蒋纬国进入东吴大学读书,并且为了争取时间,以两年的时间在东吴大学理学院赶完了理科。主修物理,辅修数学。1936年秋,奉父命再入东吴文学院攻政治、社会与经济。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纬国接受蒋介石的建议,携带朱家骅介绍函,远赴德国研习军事。1938年冬入慕尼黑军校接受军事教育。欧战前夕,奉命赴美,入美陆军航空战术学校受训,后到美装甲兵训练中心研习装甲战术。
此时,由于蒋经国远在苏联,且“专门”和蒋介石作对,蒋介石自然心中不是很高兴,所以对蒋纬国更是关怀体贴,而后者更不无自豪地说:“从小父亲就是我最好的师长、最要好的朋友!他只要在家就会教我读书、陪我练字,我们之间无话不谈,他从不曾打过我或大声责骂。是对或错,他都会清清楚楚地从正面教导我,我们之间没有代沟!我最记得,每当他在前方打仗打得最危急、最激烈时,或当他遭受国内外各方大压力时,他总喜欢把我叫到他身边,以纾解他所承受的压力。”
1941年回国后蒋介石让他到胡宗南所辖的第一军第一师当连长。这以后,蒋纬国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在部队的阶梯上一步一步地登上去。
这段时间是蒋介石和蒋纬国的“蜜月期”,等到蒋经国归来,蒋纬国的位置开始淡化,他逐渐成为蒋氏王朝一个似有似无的影子。
蒋介石本来有这样一个想法:其百年之后,蒋经国子承父业,继任总统,蒋纬国以上将“监国”,一个主政,一个主军,这才是双保险。但随着时局的变化,二人的性格和在政坛的“表现”,蒋介石最初的想法改变了。在蒋介石看来,一山不容二虎,不能双峰并峙,否则会引起兄弟阋墙;同时蒋经国经过逆境,性格坚毅内敛,为人处事颇有乃父之风,而蒋纬国半生平坦,性格外露,缺乏锻炼。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蒋经国真正是自己的嫡亲儿子,蒋纬国在血缘关系上还差那么一点。自古以来便是“嫡长子继承制”,深受儒家正统封建文化影响的蒋介石对此更是心领神会,牢记在心,所以才会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做出选择。
尤其是来到台湾后,他更是全面培养栽培蒋经国,其太子和接班人地位已经是昭然若揭了,而蒋纬国的发展只被限制在军界。即使这样,1961年,蒋纬国到了45岁才被晋升为陆军中将,仅在少将军衔上就干了12年,而蒋经国早在1950年41岁之时就已经是三星二级上将了,其待遇真可谓是天渊之别,判若云泥了。
而1964年的新竹湖口装甲兵第一师发生副司令赵志华将军的哗变事件,更是给蒋纬国的发展戴上了紧箍咒。
所谓“湖口兵变”,实际上是一场兵谏,发生于1964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国防部”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少将衔)在湖口装甲基地,召集“装甲第一师”军官训话。赵副司令激情满怀,力斥“政府”和军界官员贪污无能,生活腐化。他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号召全体部队跟他一起,开到台北去,“清除蒋总裁身边的坏人”。
训话完毕,赵志华当即询问他的部下们:“谁敢跟我去?”赵志华见台下鸦雀无声,就随手掏出腰间的手枪,对空连开两枪,大声重复道:“谁敢跟我一起去?”但很快就被周围的特工人员一拥而上,押进了司令部。
这个惊心动魄的消息,立刻惊动了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蒋经国。他当即命令湖口以北的陆军、装甲兵、桃园、台中机场的空军机群进入战备状态,层层戒严,严阵以待。一时整个台岛人心惶惶,如临大敌。
按当时陆军总司令刘安祺回忆录的说法,湖口事件“既不是兵谏,也不是兵变,是装甲兵副司令一时糊涂而造成的;他对蒋纬国的某项措置不满。”至于蒋纬国的对于赵志华的解释,则认为他有“精神分裂”、“很内向”、“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不很开朗”,又因想向陆军总部借三万台币买房子但公文被装甲兵司令郭东压下未往上呈报,乃铤而走险,在全师装备检查时发表讲话,号召兵变。
但这件事因为有了蒋纬国的插手,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蒋经国本来就对蒋纬国看不顺眼,再加上蒋纬国深受继母宋美龄的喜爱,更成为太子爷眼中的“眼中钉”。蒋介石所了解的事件经过,全由蒋纬国向其报告,而相关军官的处置,也完全采纳蒋经国的建议。于是,这次政府迁台以来第一次将领号召哗变的事件,被蒋经国视为谋反案处理,主角赵志华先判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78年保外就医,1982年去世。服刑期间,蒋纬国常去探监,照顾其家属,并为其料理后事。
虽然,蒋纬国不同意上级的处置方式,但在蒋经国强势主导下也毫无办法,只能沉默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他的政治前途也为此搁置浅滩,因为赵志华是蒋纬国一手提携的将领。为此,“总统”蒋介石不再信任他,认为他“不识人”,蒋纬国见父亲的次数和时间大为减少,从此一蹶不振;蒋经国更厌恶他;让这位留学德国的蒋纬国从此离开部队未曾再带兵,中将官阶整整挂了15年,终在1975年晋升上将,出任三军大学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复历任联勤总司令、“国防部”联训部主任。当蒋纬国届龄退伍后,蒋经国终决定蒋纬国出任只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
从此,在父兄的心里,蒋纬国成为“不堪造就之才”。一次,陆军总司令刘安祺与蒋经国一起吃饭,席上只有他们两个人。蒋经国对刘说:“纬国这个人你要好好辅导,他做人做事不稳当。”刘安祺奉经国之命,只好硬着头皮管管这些家务事。刘为此专门告诉蒋纬国:哪些脾气要改,哪些行为要注意,这些对扩展前途实在很有利。而蒋纬国自装甲兵司令部调至陆军总部之后,蒋介石亦曾向刘安祺表示:“你要好好管教纬国。”
此后,蒋纬国呆在中将职位上十余年再未晋升,他常幽默自嘲地说:“我是中将汤(一种治月经不调的药叫“中将汤”,在台湾很多妇女都用这种药),长年都需要!”当蒋介石去世,蒋经国继任总统后,蒋纬国幽默地说:“我这个中将汤总算高升了!”当有人问他高升何处,他说:“我原来是蒋‘总统’的儿子,现在升为了蒋‘总统’的弟弟,这难道还不算高升吗?”此语虽是玩笑,但不无凄凉之意。
第二部分 蒋家第二代私密生活影像半生潦倒终不甘(3)
类似的关于蒋纬国的幽默之语还有很多,与蒋经国不同,他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平时为人随和,爱开玩笑。他曾因此而被一些人看成“没出息”,但就是他这种“没出息”的平民作风,使他成为蒋氏家族中最为民众所接受的人物。
1983年3月,蒋经国在一届“国大”七次会议上蝉联“中华民国总统”。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