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学方法论 [英]马克·布劳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蒂格勒(1966年,第24,71—2页)甚至更为肯定:
    “所有已知的需求曲线的斜率都是负的。”
    我们怎样才能证明这种“需求定律”确实对所有消费者、所有时间、所有商品都是真理呢?当然不是通过一些(4个或4000个)选定的例子;不是通过严格的理论证明,因为这种证明不存在——它是一个经验法则;也不是通过表明什么是真理,经济学家们就是相信它,虽然我们也许是错了。便于概括的有力证明或许是这样的:如果某位经济学家能表明它在某一特定市场、特定时间无效,他肯定会被人们永志不忘、应邀发表专业演说并迅速得到晋升。由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厌恶奖赏,所以我们可以假定,例外的总缺乏并不是由于人们没有去努力寻找它。
    希克斯(1956年,第66—8,93—4页)大概是力图通过理论论证把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的证据之缺乏理性化的唯一一位现代经济学家,他提出,吉芬物品是很少观察到的,因为需求曲线上正的延伸倾向于产生不稳定的均衡,这显然意味着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均衡是明显稳定的。
    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把吉芬物品的一般看法视为理论珍品的根据只不过是对有关市场需求经验证据的广泛评价。可是,在评论那种事实时,许多教科书都以很多篇幅阐述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却几乎没有注意需求的经验度量方面的大量文献——教给学生的则少而又少。当然,有一些明显的例外(如鲍莫尔,1965年,第10章;格林,1976年,第9章;利普西,1979年,第15章),但一般来说,现代经济学家的教学倾向是赋予消费者理论的假定或公理以压倒一切的重要性,而把它的需求行为内容放到这个问题更高的境界中去研究,如果尔后真有可能的话。为了追随米香的观点和清除公理,出现了许多以理论的经验证据代替理论本身的现象。不过,有关的研究努力与它们的相对意义几乎是成反比的,这些研究努力习惯上是用于理论假定而不是用于消费者行为的纯理论的。
六、兰开斯特的特性理论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有关市场需求行为的经验证据是模糊的,很难评价。仅仅由于这一原因,理论假设的检验向来很少。而且,即使是在最近,各种理论假设的这种重新考察也可能显示出超乎意料的局限性,而各种理论假设的重新确立,则很可能在旧的主题上令人惊讶地产生新的偏差。相应的例子是凯尔文·兰开斯特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把旧的消费者理论作为其出发点,那种旧理论认为,消费者并不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目的评价物品的价值的,而是根据物品耗费的服务评价物品的价值的。兰开斯特(1966年b,1971年)新增的内容是,这些服务或“特性”通常被视为客观上可计量的东西,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它们以固定比例组合成一个单个物品,从而,这些物品形成一种消费“活动”的组合。消费者选择中的个人因素表现在消费者对体现在不同物品组合中的这些固定的特征向量的选择。这样,消费者被描述成最大化变换函数,而不是效用函数,这种变换函数通过把一种特定的特性集合变换为物品的一种特定集合来描述效用。
    兰开斯特(1966年b,第135,152—3页)很清楚,新理论可能被认为“蕴含有增加经济学家们本已大量存在的非操作概念的危险”,因为在确定消费技术的经验系数过程中,存在许多严重的实践问题。但是,他坚持认为,从根本上说,这种危险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在启发性解释和预测能力方面,这种模式比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式仍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第154—5页)。兰开斯特所作分析的主要含意是,在针对价格变动而在隅角之间变换时,消费者在大多数选择范围内通常表现为隅角均衡,这使得在实际中不可能观察到沿着诸如一条无差异曲线之类的连续调整。此外,新理论被认为搞清了物品之间“内在的”替代性和互补性、职业选择、资产持有和广告在宣传新产品导入中的作用问题(第144—51页)。
    然而,兰开斯特提供的新理论的经验预示的例子(传统理论被认为拒不提供这种例子),总起来讲是缺乏说服力的。
    因为(1)木材与面包不会是封闭替代的,而一定型号的红色汽车和同一型号的灰色汽车则会是封闭替代的;(2)物品有可能被新产品或价格变动从市场上整个儿取代掉;(3)工人的劳动—闲暇选择会有一个明显的职业模型;(4)货币资产有可能从经济中完全消失(格雷沙姆定律);(5)个人选择有可能完全不受价格变动影响;(6)确定一个商品组,商品之间交叉弹性范围的某些突破有可能是内在的,不受价格变动影响的。值得疑问的不是这些从传统的消费者理论不可能推导出来的新理论的预示是否是真实的,而是这些预示是否经过很好的确证,进一步说,是当新旧两种理论处理同一种现象时,它们的预示是否有实际区别。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问题形势”(problem-situation)或关键经验问题,是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斜率的符号,因此,我们可以看一看兰开斯特的理论是否进一步解决了著名的吉芬物品的可能性问题。兰开斯特(1966年b,第145页)认为,他的理论对吉芬物品的不可能性作出了新的推测,也即斜率为负的市场需求曲线的更大的可能性。
    但是,他的某些后继者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格林,1976年,第161页;利普西和罗森布鲁施,1971年),他们补充说,对现存证据作新的透视就会证实他们的看法。我们不可能希望在此对这一问题作出客观评判(既为篇幅所限,也为能力所制),这如此之大的分歧确实使我们可以认为,要正确地说明消费者特性新理论的含意尚为时太早。
    一种现在熟悉的方法论错误是,认为新的理论除非真已经表明商品的“特性”在操作意义上是可计量的,也就是说理论的假定是“现实的”,或者换种说法,特性生产中非常麻烦的固定比例这个假定在任何情形下都是一种对它的结果并不严格必要的方便的简单事情,否则,这种理论便不值得考虑。致命的问题依然是,新理论作出的有关市场行为的预示中可以反驳的是哪些?新旧理论对“新奇事实”作出的这些预示实际上能否作出区分?无疑,兰开斯特的理论在内容上要比旧理论丰富,这是没什么可惊讶的,因为它把旧理论只当作一种特例,但是,这种一般性的增强是否伴生着可以检验的新的重要成果,还远未清楚。新理论所作的根本性阐述、尤其是它在经验问题上的应用所取得的进展是十分有限的,这种事实为怀疑它的生殖能力进一步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明确兰开斯特的理论在考虑商品质量变动情况下计算价格变动的“快乐指数”时的作用的一般趋向,但是,那充其量不过是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影响。总的说来,可以指出的依然是,新理论迄今为止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其前景如何,人们还只能作出猜测。
    经济学方法论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进那种猜测。方法论能够加强对新思想的评价,但在最终分析中,象兰开斯特特性理论这样的孕育中的研究框架,必须通过它们对经济学家们工作的实际影响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①萨缪尔逊(1966年,第1539页)说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告诉他:“经济‘定律’与经济生活何其异趣:例如鲍莱的相对工资份额不变定律;劳动力中人口成分的长期不变定律;收入不等无可改变的帕累托定律;丹尼森的私人储蓄率不变定律;C。克拉克的政府支出与税收最高限为25%的定律;莫迪格立尼的财富-收入比率不变定律;马克思的实际工资率下降和(或)利润率下降的定律;每个人的资本—产出比率不变定律。如果说这些东西也是定律的话,则定律根本上就是一种罪过”(也可参见哈奇森,1964年,第94—5页)。
①如果仅仅是我们可能习惯于忽视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那么,需求理论应该简单得多。所以,贝克尔(1976年,第159—60页)证明,就大量的家庭决策法则,包括由掷骰子而决定的决策而言,市场需求曲线将仍然是负向倾斜的(主要是由于价格上升受到限制,而价格下跌则受到鼓励,以及机会固定)。这种证明采用了不变实际收入需求曲线,而不是马歇尔的不变货币收入需求曲线。
②根据并列的选择经验所作的无差异曲线,如果把其贫乏的历史回溯到心理学家刘易斯·塞斯顿所作的开创性努力,则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努力此后只重复过两次。最近麦克里蒙和托达(1969)所作的比较深入的努力,为无差异曲线众所周知的三个性质提出了积极但却是混淆的证据,这三个性质即(1)不相交,(2)斜率为负,(3)曲线凸向原点。
①对两次大战间关于经济学心理基础的这场重大论战,科茨(1976)作了回顾。弗罗伦斯的小册子(1927)精彩地再现了这场古式的争论。
①正如旺(1978年)所表明的,萨缪尔森实际上曾两度改变其关于显示偏好理论目标的思想:在早先1938年的文章(萨缪尔森,1966年,第1章)中,显示偏好理论是为了在不限定于无差异说明或实际上是不带任何其它不可观测的内容时,推导出希克斯序数效用理论的主要结果,在1948年的文章(萨缪尔森,1966年,第9章)中,他实际上为新方法作了洗礼,在那里,显示偏好理论变成了根据对个人市场行为的观测建立个人的无差异图过程中运算方法的基础,从而解决了早先的文章已指明为虚假的一个问题;最后,在1950年的文章(萨缪尔森,1966年,第10章)中,显示偏好理论取得了另一种解释,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