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也。
x治中汤x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频服三剂。远行防霍乱,根据前
作
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予恐石
膏味薄,再加三两,合前成六两(仲景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心四两;吐多者
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三两;渴欲饮水者,加术合前成四两半;腹中
痛者加人参,合前共四两半;若寒者,加干姜,合前共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七枚。
服汤后一食顷,服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圣训煌煌不忌粥也。)
张路玉曰∶“《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
肠胃,则为霍乱。”多由寒邪传入下焦,中焦饮食因之不知,是即形寒饮冷者,三焦伤也。
然质有阴阳偏胜,病有寒热乖暌,所以《伤寒论》首言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饮水
者理中丸。《千金》更名“治中”列之三焦。理是理寒热不和,治是治挥霍撩乱。总取干姜
之辛温,以鼓舞参术之健运,行甘草之纡缓,与五苓散中用桂之意不殊,虽寒热多少不同,
而温散之理则一。朱奉议加青橘二皮,以治饮食所伤,《千金》又增转筋一则,补《伤寒论
》之未备。举世知转筋用木瓜,专取酸收夏秋之湿热伤脾。此因清气在阴,而走肠胃,故用
干姜;浊气在阳,而扰筋脉,故用石膏,至于理中丸加减诸法,并宜确遵。观吐利止,而身
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及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甘草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方,端不
出《伤寒》、《金匮》厥气逆上诸治也。
臌胀证。因食积而起者,宜胃苓汤加半夏、干姜、五谷虫、木瓜,以麦芽打糊为丸,陈
米汤送下三钱。因热而起者,亦用前丸加黄连为佐,此皆实证易治也。惟有虚证,必用圣术
煎加附子,守服四、五十剂方效,即单腹胀亦不外此法。更有因于吐酸而起者,宜理中加黄
连名连理丸,以刚药变胃,不受胃变,此喻嘉言秘法也。心下结聚如盘者,宜桂枝汤去芍药
,加麻黄、附子、细辛,日服二剂,夜服一剂,取微汗,令大气一转,其结乃散,即以枳术
汤,苦以泄其满,此仲景圣法也。此病属寒者多,故列于寒证。
(经义)《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
知二剂已。”《水胀篇》∶“帝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
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则上,则生腹胀。”《经脉篇》
曰
∶“足太阴虚则鼓胀,胃中寒则胀满。”《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肾气实则胀。”
《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太阴阳明论》曰∶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胀满闭塞。”《异法方宜论》
曰∶“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按∶治此病,必以经旨为主,取用仲景
之方,方可全愈。唐以后各书,皆臆断驳杂,不可姑试。方书谓单腹胀为鼓胀,以如坚中空
,其象如鼓也,又名蛊胀,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也。
卷三伤寒条
臌胀诗
属性:骤然臌胀胃苓汤,虚证当知圣术前方,病起吐酸连理(丸)妙,桂甘麻附细辛(汤)良。
卷三伤寒条
蛊胀诗
属性:蛊胀由来少的方,山风卦内得津梁。艮安止息能(胃能二字,出《医贯》)均废(胃其有能,
一于止,则其能废隳矣,)巽则顺从气弗扬(此证须振肝木之气,以冲开胃土,方得治法。庸医
尚云∶法取平肝,可发一叹。)参透生机原主动(其止也,当矫之以奋发,)须知大气本乎刚(其巽
也,当矫之以刚果,先甲三日在辛,谓自新也,后甲三日在丁,谓叮嗌也,此《周易》治蛊
之道也。今医用肾气丸,一派静柔之品,杂以些少之桂附,不死何待。)仲师心下如盘训,宜
苦宜辛二法详(气无形也,宜散之以辛,水有形,宜泄之以苦也。此证不出方,恐泄天地之秘
,亦恐人轻其道。
疝气者,睾丸肿大而痛也。大抵属于任脉与肝经之病,而他经亦有之。七疝之名,亦不
必拘。后贤于此证加一“气”字,可知治此症以调气为主,统以五苓散作汤,加小茴、木香
、木通、金铃子主之。如痛甚者,须防其溃烂,加金银花为君,再加乳香、没药为佐。如麻
木不痛者,恐其为 疝,难治。数年后如升如斗,宜加桃仁 、附子、荜茇、沙参、蒺藜
蜜丸,盐汤送下。此证多属寒气凝滞,故列于寒证。
(经义)《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
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长刺节论》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得之寒。”《经脉篇》曰∶“足厥阴肝病,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肝所生病,为飧
泄狐
疝。”《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 疝。”《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小
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
,皆为疝。”
卷三伤寒条
疝气诗
属性:疝为任病与肝经,茴(小茴香)木(木通,木香)金铃是典型,合入五苓汤散妙,锻石(捣如米大
入棉布中,以线缝好,包肾囊,隔夜再易之)外法亦神灵(素臬台云∶此方屡试屡验。
厥证者,四肢逆冷是也。伤寒寒厥,初病即厥,表宜当归四逆汤,里宜通脉四逆汤。伤
寒热厥,多见于传经之后,轻者宜四逆散,脉长者宜白虎汤,脉沉实大便闭者宜承气汤,详
于伤寒门不赘。若《内经》之论厥多端,阳气衰于下,则手足寒。亦名寒厥,宜桂附八味丸
,阴气衰于下,则手足热,亦名热厥,宜六味地黄丸。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死,气复还则生,不还则死。此不能以药治,当徐俟之,或半夏末搐鼻取嚏,厥回后议药
。尸厥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宜还魂汤,方用麻黄三钱,杏仁(去皮尖)二十五粒,炙草一钱,
水煎服。如药灌不入,分病患发,左右捉搦,按肩引之令服,取效。煎厥者,阴亏阳扰,心
如火燎,不必手足逆冷,病在于中,宜白虎加人参汤。搏厥者,气血俱乱,相搏成厥,似大
厥而稍轻,病在气血,宜生蒲黄一两,黑豆二两(炒),以清酒淋下取饮。血厥者,似大厥而
亦稍轻,妇人多有之,宜白薇汤,方用白薇、人参、当归各二钱,炙草一钱,水煎服。气厥
者,因怒气而得,宜七气汤。痰厥者,痰涎如涌,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制南星、竹沥、
姜汁。食厥者,因过饱而得,宜平胃散加莱菔子三钱,煎服探吐。酒厥者,醉后发厥,宜五
苓散去桂加黄连、黄芩、干葛,皆是昏不知人而名之,其实为风 之类。近医于猝倒之厥,
多混认为伤寒热厥,误人不少。《内经》寒热二厥,虽手足合言,究竟寒热先从足起,知其
阴阳先衰于下,不待手寒手热,皆当以厥论也,说本张心在《附经》。此证虽寒热俱有,而
仲景每指肢冷而言,仲时称名,从仲景而不照《内经》,故列于寒证。
(经义)《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调经论
》岐伯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以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
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为实,无者为虚,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阳明脉解篇》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按∶《内经》论厥,不能尽述,而
此数节,可以挈其大纲。盖内者,肾也,夺者,精夺也,厥者,气逆也。喑者,口哑也,痱
者,足废也。今厥虚而厥,口不能言,以肾脉挟舌本也,足不能行,以肾脉循阴股也。次章
谓∶血气并走于上,则下之空虚,可知神气俱失其根,所以暴脱欲死。三章言连经者,病在
肌表,故轻而生,连脏者,病在根本,故重而死。人之根本维何,肾中之水火也。三章互相
发明。火虚者用刘河间地黄饮子,水虚者用骆龙吉接命丹。附录接命丹方,用人乳二酒盏,
好梨捣汁一酒盏,倾银罐内,重汤炖滚,黄沫起,开青路为度,每日空心一服,盖取以人补
人之义也。
卷三伤寒条
厥证诗
属性:医书论厥互相讥,寒热攸分辨细微。里热三承(气汤)表四逆(散),内寒通脉(四逆汤)外当归(当
归四逆汤。)同中互异明标本,症上筹方别范围。最是追魂(汤)先圣法,白薇汤又重闺闱(治妇人
血厥如死人。
卷三伤寒条
寒症统论
属性:寒症有分经治者,有不必分经治者。桂枝麻黄驱表寒,干姜、附子温里寒,羌活、独活
祛表之风寒,吴茱萸、川乌温里之风寒,肉桂去血分之寒,香附佐姜附除气分之寒,一隅三
反可也。理中汤补中土以统治诸脏,中和之剂也。吴茱萸汤、大建中汤宣上焦之阳也。真武
汤扶下焦之阳,以行水也。附子汤回坎中之阳,以祛寒也。四逆汤救四肢之厥冷。白虎汤、
通脉四逆汤更有斩关夺命之奇能。寒甚脉绝,热药拒格不纳者,必用白通汤加人尿,胆汁,
寒甚格阳亦用之。痨伤下寒上热者,宜二加龙骨汤。若不宜刚燥之剂,小便不利者,可用桂
附八味丸。若巴戟天、肉苁蓉、小茴香、沉香、补骨脂,皆温补命门之善药,与痨伤症相宜
卷四
属性:伤寒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