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之。
”谓目动使之也。仰面曰僵,覆面曰仆,即风虚眩晕卒倒是也。《口开篇》曰∶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经脉篇》曰∶“五阴气俱绝,则目
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卷二运气易知
眩晕诗
属性:诸风眩掉属于肝,麻术(加入)二陈(汤)治不难,一味鹿茸虚必仗,大黄泻火却相安。
咳嗽病,五脏六腑皆有之,然必传之于肺而始作。《内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
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凡内外合邪之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然“合”之一字,喻
嘉言推开立论,最有意义∶“肺如钟焉,外受六淫之邪汤气,自外叩之则鸣,内伤七情色欲积
损之病气,自内叩之亦鸣,鸣即咳嗽之确象也。”故凡诸病之气,合于肺则为咳嗽,不合则
不咳嗽。本证无一定之方,然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伤寒论》云∶“咳嗽者,去人参。
”以人参多液,助水饮也。故《金匮》以小青龙一方加减为五方,皆以行水为主也。麻黄桂
芍可以去取,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必不可离,寒者可加附子,热者可加石膏、大黄,湿
者可加白术、茯苓,燥者可加天门冬、麦门冬、阿胶、玉竹、枇杷叶,下虚者可加巴戟天、
鹿角胶,上虚者可加黄 、白术,痰多者可加桑白皮、茯苓。孙真人颇得其秘。此证不专在
表,而肺主皮毛,故亦列于表证。
(经解)《素问咳论》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咳,不独肺也。”又曰∶“皮毛者,肺之
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示从容论》曰∶“咳嗽烦冤者,是皆肾气之逆也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灵枢·
论疾诊尺》亦云。《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嗽。”骆龙吉注云∶“湿本长夏
之令,侵过于秋,肺受湿伤,至冬坎水用事,而咳嗽生焉。”何柏斋曰∶“《病机机要》谓
咳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嗽无声而有痰,脾动湿而有痰,咳嗽有声有痰,因肺气动于
脾湿,咳而又嗽也。”窃谓此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
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郁,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外感风寒,肺管
为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咳字从亥,亥者有形之物也
。故果核草核,皆从亥复有隔阂之义。嗽字从束从吹,此古人制字之妙,此二证之所以分也
卷二运气易知
咳嗽诗
属性:叩鸣如咳肺如钟,俞氏合邪得正宗,表里热寒皆?附,盛衰久暂隐相从。六经生克崇中
土(虚劳诸咳嗽,必以脾胃药收功,)五法神明主小(青)龙(汤,《金匮》变为五方。)更有不传言外
旨,胸中支饮勿姑容(此句从《医门法律》得其秘。
卷二运气易知
咳嗽续论
属性:咳嗽初由风寒,久久不愈,则声哑羸瘦,痰中带血,气喘偏睡,变成虚痨。时医或谓外
邪失表所致,或谓内伤及酒色过度所致。既已成痨,即戒用辛热之品,取甘润之剂,静而养
阴,令真阴复而阳不亢,金水相滋,则咳嗽诸病除矣。然此说一行,误人无算,南医六味地
黄丸、黑归脾汤等料,加麦门冬、五味子、淡菜胶、海参、阿胶胶、人乳粉、秋石霜、紫河
车、叭杏仁、川贝母、猪脊髓之类,百服百死,诚堪痛恨。余读《金匮》书中,隐寓有大手
眼。喻嘉言亦悟其妙,俱引而不发者,难与俗人言也。余临证以来,每见咳嗽百药不效者,
迸去杂书之条绪纷繁。而觅出一条生路,止于《伤寒论》得之治法。《伤寒论》云∶“上焦
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是金针之度。盖风寒之邪,挟津液而上,聚于膈中,以
致咳嗽不愈。若风寒不解,其津液何以得下耶。若误行发散,不惟津液不下,而且转增其上
逆之势矣。此所以通其上,即和其中,和其中,愈通其上也。至于风寒缠绵不已,积而成痨
,及一切痰火,哮喘,咳嗽瘰 等症,皆缘火势熏蒸日久,顽痰胶结经隧,所以火不内息,则津
液不能下灌灵根,而菁华尽化为败浊耳。且人全赖水谷之气生此津液,津液结则病,津液枯
则死矣。《伤寒论》小柴胡汤谓∶“咳者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此为伤寒言,而
不尽为伤寒言也。余取“上焦得通”三句,借治劳伤咳嗽,往往获效。
卷二运气易知
又诗一首
属性: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慢求(熟读《金匮》者自得之,)又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
治优优。
卷三
里证
属性:伤寒病阳明经大渴,大热,法用白虎汤,为表中之里证。及其传里,谵语,胸腹满,不
大便,为里中之里证,宜三承气汤择用。详于《伤寒》门,不赘。刘河间先生用三一承气汤
代上三方。
卷三里证
伤寒里证诗
属性:表中之里是阳明,热渴汗多白虎(汤)行,胃实晡潮膨谵语,里中之里枳(实大)黄平(二承气汤
随其见症而用之。)
心痛(心为君主之官,受邪而痛,手足寒至节,名真心痛,不治。此云心痛,乃心包络痛
也,)胸膺痛(肺气不调,)胃脘痛(胃气不和,)两胁痛(肝胆之病,)大腹痛(属脾,)小腹痛(肝肾之病,
昔人每证当分别九种∶曰饮、曰食、曰热、曰冷、曰风、曰虫、曰悸、曰注、曰去来。悸者
,心虚而动痛也。注者,邪气着而痛也。去来者,作止不常,亦邪气也。但注阴而去来为阳
耳,其实是小家伎俩,不必泥也。宜以上中下两旁部位分之,自心胸至胃脘为上部,宜宣其
阳气。阳气虚宜黄 ,气实宜枳实,气结宜贝母、栝蒌皮,气逆宜半夏、薤白,气滞宜檀香
、砂仁之类,自胃脘至脾为中部,宜调其阴阳。仲景理中丸,以人参(甘寒多液为阴分药、)甘
草(味胜于气,亦阴分药。)补阴。以白术、干姜补阳,为万古准绳。即如通脉四逆汤,急于回
阳,若有腹苦,必加苦寒如芍药以养阴。黄连汤重于清火,因有腹痛,不离辛热之姜桂以开
阳。此理甚微,非熟于《内经》者,不可与语也。自脐下至阴器为下部,宜破其阴气,《金
匮》名为寒疝(金人以睾丸肿大为疝,《金匮》则以腹中痛剧为寒疝。)所主皆附子、乌头、蜀
椒大热之性,扶阳以破阴。若前痛彻后,后痛彻前,阴阳无分界限,宜加赤石脂一、二两以
堵截之,而生姜当归羊肉汤,籍羊肉之浊气引入阴分以破阴,尤为神妙也。胁肋一带为侧部
,宜利其枢转,肝胆之气,其行在侧,小柴胡汤为少阳之正药,当归四逆汤为厥阴之正药,或
再加鲜橘叶四十九片则得矣。以上诸证,脉细而迟,寒也,以姜桂附子吴茱萸之类为主。脉
大而数,热也,以金铃子、黄连、沙参、芍药之类为主。痛而利者,虚也,以附子理中汤之
类为主。痛而闭者,实也,以小承气汤之类为主。亦有寒实而痛者,宜大黄附子汤以温通之
。若吐虫,则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当归、川椒、黄连、乌梅。若食积,则先以平胃散
加麦芽、山楂以消导之,否则以承气汤下之。若因怒气而痛,则以七气汤加贝母、抚芎、香
附以解之,人人共喻,不必赘也。又《仁斋直指》治脾痛攻刺,百药罔效,用和剂抽刀散如
神。此方医家秘不轻传,嘉庆十八年,长州徐炳南,梓尤氏《金匮翼》载之。心腹为阴,故
列于里证。
(经义)《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滞而不行,客于脉
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
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按∶经文极繁,此不过摘其要语。
卷三里证
心腹诸痛诗
属性:痛分四面定医方,下主于阴上属阳,介在阴阳中部位,枢行在侧转斯康。
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证以脾肾为主
,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痰宜二陈汤,随寒热虚实加减,怪病老痰,宜滚痰丸。饮宜桂
苓甘术汤,真武汤。二证愈后,以桂附八味丸收功。
经义《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司天,四之气,民病饮发。”又曰∶“太阴所至,为
积饮,痞膈。”又曰∶“土郁之发为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
清冷,皆属于寒。”按∶《内经》言饮而不言痰,有之自仲景始。
卷三里证
痰饮诗
属性:痰病却缘水泛成,滚痰(丸)峻烈二陈(汤和)平,桂苓甘术汤同真武(一化太阳水府之气,一镇
少阴水脏之气,)五饮源流一脉清。
卷三里证
附录
属性:痰饮之病源,皆水也。《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职,因
之聚成痰饮,变证多端。古人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详于《金匮要略》。余
着有《浅注》,宜细辨之。然又有聚而不散者,名留饮僻处胁下者,名癖饮;流移不定者,
名流饮;沉伏于内者,名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名酒癖。因寒所伤者,名冷痰,因热所伤者
,名热痰。总由于三焦失职,气道痞涩所致。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惟能宣通三焦
之气,则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金匮》曰∶“当以温药和之。”此六字为金针之度也。所
以然者,人之气血则温则宣流,反结而成病。尤在泾新立七法,授时医之快捷方式,余阅江苏顾
西畴,徐炳南之治案多本于此,今姑录之,以见奇相赏疑与析,神交在三千里外云。
一、曰攻逐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之常,而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