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点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解】

  一匡天下处,是其“仁”。不俭,不知礼处,是其“器小”。孔子论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盖大器已不至此,况不器之君子乎?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禅解】

  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禅解】

  终身定评,千古知己,夫子真万古“木铎”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禅解】

  觉浪禅师曰:此评乐,非评人也。盖《韶乐》能尽舜帝之美,又能尽舜帝之善;《武乐》能尽武王之美,未能尽武王之善。舜、武,都是圣人,岂有未尽善者。

  方外史曰:王阳明谓金之分两不必同,而精纯同,以喻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纯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论。故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禅解】

  即是吾不欲观之意,非是观其得失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禅解】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为美”.道以宅心,反不择仁而处,何其重躯壳,而轻性灵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禅解】

  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禅解】

  无好、无恶,故能好、能恶。无好、无恶,性量也。能好、能恶,性具也。仁,性体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禅解】

  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禅解】

  此章皆诫训之辞,若处非道之富贵,去非道之贫贱,便是“去仁”,便不名为君子。若要真正成个君子,名实相称,须是“终食之间”不违,“造次”“颠沛”不违。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禅解】

  “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

  卓吾云:“无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处。“盖有之矣”,谓世界尔许大,岂无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见耳。望之之辞,“好仁者”就是惭,“恶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禅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禅解】

  不闻道者,如何死得!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可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遍,不是死了便断灭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禅解】

  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禅解】

  “义之与比”,正所谓时措之宜,却须从“格物”、“慎独”来。若欲比义,便成“适”、“莫”,义来比我,方见“无适”、“莫处。”

  比义,则为义所用;义比,则能用义。比义,则同告子之义外,便成袭取;义比,则同孟子之集义,便是性善。当与赵州使得十二时,《坛经》悟时转法华并参。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禅解】

  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禅解】

  卓吾云: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禅解】

  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禅解】

  此对治悉檀,亦阿伽良药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禅解】

  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然不可便作传道看。颜子既没,孔子之道的无正传,否则两叹“今也则亡”,岂是诳语。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禅解】

  “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释门中发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为同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禅解】

  方是“惭愧”二字实义,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方可云尽大地无不是药.此圣贤、佛祖总诀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禅解】

  始终只一“几谏”。“几谏”只是敬父母,故期之以圣贤。“不违”、“不怨”,只是到底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禅解】

  “方”。法也。为法故游,不为余事也。“不远游”句,单约“父母在”说。“游必有方”,则通于存没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禅解】

  “喜”、“惧”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禅解】

  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禅解】

  观心为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禅解】

  “讷言”、“敏行”,只是一事,观“欲”字而字便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禅解】

  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

  方外史曰:此约观心释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禅解】

  “辱”,则不能事其君。“疏”,则不能交其友。不数,正是纳忠尽谊之法,非为求荣求亲而已,亦非当去当止之谓。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禅解】

  曰“非其罪”,曰“免于刑戮”,只论立身,不论遇境,今人还知此意否?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禅解】

  卓吾云:把子贱来做一尊贤取友的榜样,非特赞子贱已也。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禅解】

  卓吾批“问”处云:也自负。

  方外史曰:只因子贡自负,所以但成一器,不能到君子不器地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禅解】

  “不知其仁”,谓佞者本具仁理,而全不自知,可见佞之为害甚也。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禅解】

  唯其信有斯事,所以愈觉“未能信”也。今之硬作主宰,错下承当者,皆未具信根故耳。“寡过未能”,“圣仁岂敢”,既不生退屈,亦不增上慢.其深知六即者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禅解】

  正为点醒子路而发,非是叹道不行。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禅解】

  此与下沦“言志章”参看,便见夫子深知三人处。

  【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