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_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真研究,1899年11月,兄弟俩制作了一只翼展达1。5米的风筝,风筝上 

系有四根操纵飞翔的牵绳。第二年,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小山上,又 

成功地牵引起一架较大的滑翔机。 

     莱特兄弟在取得大量滑翔飞行经验后,决定往滑翔机上安装当时最先进 

的汽油活塞发动机。但是,当时还没有生产出适合安装在飞机上的小型发动 

机。后来,在一个叫狄拉的机械工人的帮助下,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 

试制成功一部符合飞机要求的4汽缸、12马力、重70千克的内燃机。接着, 

他们又试制出螺旋桨。内燃机通过链条带动螺旋桨,这样,一架用轻质木料 

为骨架,帆布为基本材料的双翼飞机制造成功了。1903年10月17日,世界 

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第一次飞行12秒,高度3米,飞行37米远,当天 

重复飞行4次。第4次飞行59秒,距离达200米远。 

     1905年6月,莱特兄弟的又一架被命名为“飞鸟三型”的飞机试飞成功。 

飞行中,它可以倾斜,转弯,飞8字形和盘旋,并能以每小时约35英里的速 

度飞行半小时。后来,“飞鸟三型”经过改进后,载两人成功地进行了飞行。 

1908年,莱特兄弟第一次分别在欧洲和美洲各自驾驶新飞机作公开飞行,使 

当时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原始的飞行发生了革命。 



                          带翅膀的船——水翼艇 

                                 (1905年) 



     在江河湖海上有很多船,您见过带“翅膀”的船吗?这种带“翅膀”的 

船就是水翼艇,它航行时,船身离开水面,像在水面上飞驶一样,显得十分 

矫健。 

     水翼艇是怎样发明的呢?原来,这是人们为了提高船艇的速度而采取的 

一种新的设计。船在水中行,水的密度大,船的阻力就大,前进速度就快不 

了。于是人们想到设计一种让船体部分或全部离开水面的船。但怎样才能做 

到这一点呢?造船的工程师们从小孩在河边“打水飘”中得到了启示。 

     小孩子“打水飘”就是用很薄的石片或是碎瓦片,按接近与水面平行的 

角度,将石片用力投出去,使它擦着水面跳跃前进。如果石片薄,表面很光 

滑,角度好,用力大,石片就可以在水面上飘行几丈远。这一游戏说明了这 

样一个物理现象:有一定表面的物体,以一定的迎水角度和速度沿水面运动 

时,水就会产生一个支承物体的力,我们称它为水动力。“打水飘”时的石 

片就是依靠水动力支持而飘行的。 

     根据这一道理,造船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种船型:当这种船高速前进时, 

就像石片在水面上飘行一样,并把这种船称作滑行艇。 

     滑行艇与一般的船不一样,它的底部比较平坦。当船前进时,由于艇底 

向前挤压水,从而使底部的水压力升高,形成水动力,水动力就把艇部分地 

托出水面。 

     滑行艇虽有利于高速行驶,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滑行艇的耐波性能差, 

不能在较大的风浪中航行。若在波浪中高速航行,船底与波浪相撞,艇底会 

受到波浪的巨大冲击力,不仅使艇体产生强烈的震动,影响以至破坏仪器设 

备的正常工作,有时也会引起艇体的破裂。 


… Page 85…

     能不能让艇体完全离开水面,使它跑得更快,而且不受波浪冲击呢?人 

们开始设想给船装上“翅膀”,使它像飞机一样飞起来。这样,水翼艇就在 

滑行艇的基础上产生了。 

     有关水翼艇的设想,早在1869年就有人提出过。第一艘水翼艇是意大利 

发明家弗拉尼尼建造的,并于1905年在瑞士的马奇奥湖进行了试验。这是一 

艘排水量只有1。65吨,75马力的水翼艇,试航时跑37节多。继弗拉尼尼之 

后,美国人贝尔又建造了由自己设计的水翼艇,并于 1918年创造了每小时 

71英里的航行记录。但因为当时对水翼艇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够,大马力的动 

力设备和轻的艇体材料没得到解决,所以水翼艇没有发展到实用阶段。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德国制造了一些民用和 

军用的水翼艇,而且达到了一定水平。如VS—10水翼鱼雷艇,排水量为47。5 

吨,最高航速可达55节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水翼艇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水翼艇试制并投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期间,水 

翼艇主要是作为内河高速客船,吨位由9吨发展到100吨,航速35节左右。 

     60年代以后,水翼艇的发展方向是面向海洋,面向军用。水翼艇的吨位 

已达320吨。如1966年美国建造了一艘“普朗维尤”号水翼反潜试验艇,长 

64。7米,宽12。3米,排水量为320吨,最大航速达62节,持续航速为50 

节。此艇是自控全浸式水翼,水翼能旋转上翻到甲板上。船体材料是铝合金, 

它是美国海军中最大的一艘水翼艇。 

    80年代以来,虽然水翼艇的吨位没有明显增长,但其航速已达40—60 

节。有的国家还在研制80节的水翼艇。随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耐腐蚀的轻型艇体材料的出现,以及大马力轻型动力设备——燃气轮机的诞 

生,都为水翼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无线电广播的发明 

                                (1906年)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无线电广播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广播技术 

的发明过程是很复杂的,它是多种重要发明汇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大型技术。 

     无线电的基本发明是德国人赫兹的功绩。1889年,赫兹发现,在火花线 

圈的两端加上高电压使它发生火花,这时便从火花射出电波,可以使远处的 

线圈产生电流,无线电的基础就是电波的利用。 

     有记载的首次成功的无线电广播是在1906年的圣诞节之夜,美国的费森 

登使用功率为1千瓦、频率为50赫的交流发电机,借助麦克风进行调制、播 

发讲话和音乐,许多地区,包括海上的船只都可清楚地收听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进行无线电广播试验。大战期间,比利时、 

荷兰和德国出现一些地区性广播节目。正规的定时广播是从1920年开始的。 

两年后,在美国约有600个广播台,100万听众。在英国,马可尼公司进一 

步试验,并于1922年5月在伦敦创办了著名的ZLD广播台。 

     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上一个最重要的进展方向是使用波长的不断缩短。在 

20年代,所使用的波长是长波和中波。许多国家完全依赖中波。由于传播距 

离有限,不得不建立许多中继站。有些国家除中波外还利用长波,因为使用 

功率强大的发射机发射的长波,可以覆盖全国。 


… Page 86…

    地面波传播理论使人们以为只有长波才能远距离传播,而波长在200米 

以下的短波,由于传播距离极短,不会有什么用处。可是,大批无线电业余 

爱好者由于在长波波段的活动受到限制,一心想在较短波长的波段内创造奇 

迹。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那些入了迷的业余爱好者积极探索用短波通信的可 

能性。他们日以继夜地在家中安装无线电装置,进行试验探索。1921年 12 

月,在从美国到英国的的试验中,利用200米波获得成功,从此短波长广播 

成为长距离广播的主要方式。 

     与长波相比,短波传播可以做到有较强的方向性,因而用较低的功率就 

可以发射到较远的距离。所以200米短波广播试验成功后,对短波的研究进 

展很快,特别是荷兰的年轻工程师冯·贝茨利尔于1925年4月建造了一个波 

长约为30米的发射机,在5月13日的试验中,在印度尼西亚收到了这个发 

射机发射的信号。两个月后,在荷兰和印尼之间建立了短波无线电联系。 

     后来还发现,用特制的高频发射管制造的发射机可以向世界范围发射信 

号。1927年6月1日,荷兰女皇利用这种发射机向东、西印度群岛发表了广 

播讲话,这是第一个“世界广播系统”。从此,在长距离广播中,短波取代 

了长波。 

     利用波长更短的微波进行通信的研究早在20年代就开始了。1920年研 

制成功的巴克豪森板栅振荡器可以有效地发射40厘米的微波,引起了人们对 

微波的兴趣。1929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微波进行通信。1931 

年3月,克拉维尔和他的同事在加来和多佛尔之间40公里的距离上进行试 

验,证明了微波通信的高质量、独立、灵活和经济。1933年,他建立了英法 

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40年代发现微波在对流层中的散射现象 

后,发展起微波超视距通信,它的特点是距离远、容量大、保密性好、适合 

于军事通信,但也有可靠性差和所需发射功率大等缺点。 



                              直升机的问世 

                                (1907年) 



     说起直升机的历史,不能不追溯到公元1400年前后,中国古代流传的“竹 

蜻蜒”玩具,它给直升机的研制以极大的启示。这种玩具,是用一片扭曲的 

竹片,中间插着一根垂直的细棒,用双手使劲搓动细棒,竹蜻蜒便嗖地一声 

直升天空。 

     “竹蜻蜒”于15世纪传入欧洲,称为“中国陀螺”。有的国家的百科全 

书,将“中国陀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