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大的十九路军官兵,驱逐他们的坏头头,即他们所称的〃一、二野心家〃而结束。'注10'
一九三六年轰轰烈烈的西南六一事件,是另一有力的例证,尽管陈济棠等也喊着非常动听的〃抗日〃口号,但是西南广大军民一开始就认清陈等反中央的实质,而众叛亲离,陈不得不逃至香港而迅速结束这场叛乱。此外,晋军中的重将领徐永昌、商震投奔中央。
特别是东北军、十七路军中,广大职业军人对西安事变的第一反映,如中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在冯钦哉这一章中,就有这样的描写:〃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晨,冯(接获他的上级劫蒋的消息後的)第一反应,'扣押蒋是背叛党国,背叛领袖,勾结共产党作乱造反。'〃'注11'
〃东北军一百一十四师师参谋长黄德兴,接获于学忠叛乱命令後,即向师长牟中珩表示,'这是乱国之举。'师长牟中珩即表同感,'毁纲乱纪。'〃'注11'
万福麟拒不执行张学良要他进住郑州的命令。'注9'
更不要说黄永安即刻将张学良命令他叛乱的密电,报告给中央。'注12'
可见军粮军饷,仿如无声的命令。吃中央粮,拿中央饷的广大东北军、十七路军官兵,自从拿中央粮饷的那一刻起,就感到自己应对得起中央的这一份粮饷,心底里自觉的抵制不利於中央的言行,这些是张等视军队为个人绝对忠实可靠工具的军阀们极不愿见到的。
三、张学良、杨虎城的〃活路〃——-〃小家庭〃(割据)外患急於燃眉,国家处於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全国亿万军民强列要求国家统一,以能御外的时代召唤,以胡宗南为代表的中央军艰苦奋斗的模范行为,和感人事迹,使全国热血青年纷纷投效,也使张学良、杨虎城相形见绌,如芒刺在背,用另一种语言来描述:〃那时杨虎城的部下,对杨的前途失去信心,都想自寻出路'飞上高枝作凤凰。'〃'注12'本来〃鸟栖良木,人择贤主〃是极正常的事,但是张学良、杨虎城这类军阀却认是大逆不道的叛逆行为。张、杨等视此等〃人往高处走〃,〃趋附〃中央的〃跳糟〃行为,为被〃被收买〃,〃一面找黑社会关系设法阻止〃'注3';〃一方面找中共组织'表示极迫切与我方联合及求助。'〃'注3'(杨虎城也与张学良一样,甚至不惜饮鸩止渴,引进中共与黑社会,以抵销十七路军内此一军队国家化的趋势,可见统一与割据,水火不容,割据者是多么害怕统一,害怕十七路军内军队国家化的趋势,视之为〃瘟疫〃、〃第三期以上〃的重〃病〃;惊之似警钟、雷呜、山崩、地裂,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密谋对策'注3',寻找他们的〃活路〃。'注3'。)所有这一切,都是统一祖国大家庭疑聚力造成的。因而,他们唯一的活路,是从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中出走,在国外势力支持下,建立属於他们自己的〃小家庭〃(割据)。'注3'以能躲避统一祖国大家庭的疑聚力,对他们部队的影响,从而达到牢固的控制他们部队的目的,张这种急於从统一的祖国大庭中出走的心情,既使最褒张的中国大陆官方西安事变史写作组组长,张魁堂先生的著作中,都有间接的记述:〃一天,张(学良)突然用电话把刘鼎请到王曲太师洞,刘见张神色不同往常,感到诧异,张见刘来,先开口说:'我的日子难过,(正如他们用隐语写的极秘密的信中所说:〃病已超过第三期以上,受不了。〃'注29'张的日子怎么能不难过呢?)我想了几天,只有把部队拉出来,能拉多少算多少,我的部队别有用的家伙不少,很难对付,这几天,我翻来覆去地考虑,(张学良真正〃翻来覆去地考虑〃的并不是他口中所叫的抗日,而是对付他的部下分化问题。)干脆撤手,迟分不如早分,早下手为强'。〃'注9'看来张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若不早下手为强的话,张学良所说的〃能拉出多少算多少〃中,只剩下已跑光的张学良公馆机要人员,以及远避分州的特务团及抗先队。'注3'而别有用的家伙,则包括引中央军到岐山、武功的沈克师,把杨虎城在蒲城的民团全部缴械的骑十师,宣怖归顺中央的第五十三军、五十七军、六十七军、一百零五师、黄永安炮兵旅,以及公开说东北军坏话的何柱国,在潼关大骂的米春霖、谢珂。〃'注3'张学良此时燃眉之急是如何牢固的控制他的军队,他认为,只有从统一的祖国的大家庭中出走,建立他自己的小家庭,才能防止军队国家化的时代趋势对东北军的冲击。如果再让此趋努发展下去,正如他们用隐语写成的密信中所说:〃如果再下去,就会超过第三期以上,人就受不了。〃'注1'张学良为了把靠他住的那一边的〃一角〃,〃完全拿过来〃而不惜与大老板打一架,并脱离统一祖国的大家庭,另起炉灶,建立他自己的〃小家庭〃(割据),这才是西安事变的远因(内因)。
中共中央致苏共密电:〃东北军一旦脱离南京政府,则财政来源完全断绝,加上红军每月至少,应得到国际三百万元的资助。同时,东北军脱离南京後,武器来源也完全断绝。因此,飞机、重炮、各类步枪、机枪、架桥设备,以及各种弹药,都需要来自国际的援助。〃'注3'请注意该密电中,二次提到〃东北军一旦脱离南京政府〃,清楚的告诉世人:张学良在幕後做的是,〃脱离南京政府〃,张学良争取俄援的目,并不是抗日,收复东北,而是为了应付〃脱离南京政府〃後,所面临的生存问题,证实以上分析。
这里补充一点,张从未真正准备与日寇交手,他真正准备对付的人,是张心目中〃西瓜偎大边〃,〃趋附〃中央的东北军中的〃屑小〃。尽管张对东北军中的这一〃趋炎附势〃〃趋附〃中央的趋势(即军队国家化趋势),深恶痛绝,惊恐万分。但此一趋势顺从民意,张既不便,也不能,更不敢挑破,既使在他们内部通信中,也要用隐语〃病〃'注1'来代表,可见张学良对此一趋势,讳莫如深。只能在抗日的烟幕下,极秘密的采取种种措施,阻止此一趋势的蔓延。(即前面引用的他们那一用隐语写成的密信中的〃已经产生支节,陷入不浅。〃'注29')竟被某些粗心的学者,因为他们只看到张抗日的烟幕,而没有看到张在此烟幕後的真实行动,就给张做出了〃抗日情切〃的结论。这批自觉的走上军队国家化道路的官兵们,他们才是东北军中的的先进分子,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士,反倒被张等冠以〃屑小〃、〃坏旦〃、〃被收买者〃、〃别有用的家伙人〃、〃右派〃、〃反革命分子〃,骑十六团团长董道泉是这一类人中杰出的代表,董团长〃品学兼优。〃'注13'受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深感〃我俸我禄,民脂民膏〃,军人的天职是保境安民,每月领取国家几百万军费的十几万东北大军竟不能保卫西北民众的安宁,是军人的奇耻大辱,多次主动请缨,驱赶入侵他防区陇东的红军,董将军这一主动为国为民分忧的行为,与张学良以国家军队谋私行为背道而驰,为张所忌,惨遭张杀害。(正如大陆敏锐的学者所说:〃董道泉之所以被杀,防泄密而灭口的成分固然有,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其丧失了张学良所反复强调的东北军之'立场';故张之杀董,既是环境所使然,更是心态所使然。此案深刻暴露了张学良与南京及东北军内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地把握这些关系,将是我们展开西安事变深层研究的重要一环。〃'注14'张学良所反复强调的东北军之〃立场〃又是甚么呢?是严拒东北军国家化,并视东北军国家化为使他受不了的〃第三期〃以上的重〃病〃。)这一群被张等以〃右派〃等不雅称乎的东北军官兵中,还包括遵循〃养兵千朝,用在一时〃的传统道德观念的职业军人,对他们来说不是在〃鸡首〃与〃牛後〃之间挑选,而是在〃鸡尾〃与〃牛後〃之间选择,他们以军为业,因而不在乎隶属於谁,倘若东北军国家化後,减少一层克扣军饷的〃宦官。〃'注9'他们的军饷,可能由〃鸡尾〃增至〃牛後〃。
更重要的是九一八国难,神州大地,沦为日寇的俎上肉,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悬於暴日的屠刀下,倭寇的刺刀对着咽喉的危机感,使东北军广大官兵们认识到,只有全国统一,才能抵御外族入侵。技术兵种是这类东北军的突出代表,他们有技术,有才能,到哪里都有饭吃,他们甚至认为胡宗南有多好,若能〃跳糟〃的话,转入胡部,可更好的施展自已的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居然想〃跳糟〃!因而他们是典型的〃被收买者〃。所以才有〃其旧有技术干部,他(指张)无一信任。〃'注3'他们也更愈来愈不满张学良在国家民族垂危之秋,仍毫无心肝的密谋〃另立局面〃叛离中央。他们愈来愈不满张以国家的军队谋私行为,愈来愈〃趋附〃於中央。〃甚至,在东北军的上层,这时也不乏愿意贯彻南京(中央政府)旨意之人。〃'注3'〃涉及最终走哪条路的重大问题上,他家这大房屋的'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还并不多。〃'注3'甚至连军长缪澄流也对张以国家军队谋私的行为不满,而私下对蒋公的卫士说:〃副司令身旁,近来出现些屑小(教唆他做对不起委员长的事)。〃'注8'即东北军中,真正愿意跟随张学良的,只占少数,张学良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甚至不惜饮鸩止渴,引进中共,以抵销东北军中此一中央化的趋势。
相反,被张等以〃左派〃、〃年青有为〃、〃少壮派〃、〃激进的抗日分子〃、〃狂热的爱国者〃等称乎的,以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等为代表的一群,则是连张的另一亲信王以哲,都认为是〃副座豢养的宦官。〃'注9'有人认为他们有强烈的抗日情绪。但是七七全面抗战後,他们中竟无一人敢於奔赴前线,与日军拼杀。相反,其〃激进的抗日分子〃之首孙铭九可耻的投降日伪'注15',官至日伪山东省保安司令。劫蒋的急先锋,东北军骑六师师长白风翔,这位〃已急不可待〃,要立即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