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吧胁怀墒斓淖晕依硐搿币不峋芫邮苋绱送蝗坏淖洌肫湟馐恫逋弧T谡蕉分校庋氖勘坏貌怀腥献约旱谋拘允鞘壬钡摹6怨セ骱捅┡俺宥慕酪坏┙獬偌由系笔氯宋蘖ι蜓挂炙劳龅囊馐叮突岵鎏逦薹ǔ惺艿难沽ΑT忌颉泰希尔(1953)和格雷戈里·齐布尔克(1943)曾强调过俄狄浦斯幻象的重要性,不过儿子因父亲和自己争夺母亲的爱而对其充满杀欲、罪感纠缠的仇恨,被战时杀戮的要求打乱了。爱德华·W。拉泽尔博士,“战争的心理学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析评论》,7卷(1920),页227…228。二战的论据见爱德华·斯特雷克、肯尼思·艾普尔,《精神病学与现代战争》(纽约,1945),页24。士兵在上战场时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满心罪感,总在想象一次的谋杀,这样的罪感早在他参军之前就有了。如有士兵心怀强烈的俄狄浦斯式的罪感,就会更加认同死去的人。如果再担心自己会受惩罚,被阉割或处死,他在战场上就会退缩,不事抵抗,终日沉浮于幻想。约瑟夫·泰希尔,“‘战斗疲劳症’或死亡忧虑症”,《神经和精神疾病学刊》,117期(1953年1—6月),页240—241及格雷戈里·齐布尔克,“对死亡的恐惧”,《精神分析季刊》,12期(1943),页465—467。
人有时没法升华或抑制对杀戮的恐惧,在某些情况下或人群中的几率要大些。既然多数士兵坚持杀敌是为了效忠战友,要想精神伤员尽可能地少,就只有把士气和“进攻欲”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供所有医务人员传阅的函件,“士气、纪律和精神健康”,未注明日期,页4,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218;伊莱·金斯伯格、约翰·赫默、索尔·金斯伯格,《精神病学与军方用人政策:二战经验的重估》(纽约,1953),页17—18及31;艾伯特·格拉斯,“简介”,收彼得·伯恩(编),《压力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关于越战的一次专门研究》(纽约,1969),页ⅩⅩ—ⅩⅪ;陆军W。林德塞尔少校,“战争疲惫”,《皇家炮兵杂志》,53卷(1926—1927年),页462;查尔斯·米尔斯,《战斗疲劳症在法国1914—1918:据战地日记》(剑桥,1940),页38—39;“心理医学专家的第三次会议”,1940年9月21日,页3,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22/1584;陆军埃德温·怀恩斯坦少校、加尔文·德雷尔中校,“对战斗引起的忧虑的动态研究”,《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9卷,增刊(1949年11月),页12。睡眠不足、精疲力竭、思想幻灭,都容易减弱人对杀戮压力的承受能力。在某些战区,睡眠成了严重的问题——在1945年的意大利,三分之一的步枪手每晚只能睡(不到)四个小时。塞缪尔·斯托弗等,《美国大兵:战时与战后,卷二》(普林斯顿,1949),页79,据对1766名步枪和重型武器连队士兵的调查。另见伊莱·金斯伯格,《表现方式》(纽约,1959),页38。研究发现,他们如果可以定期撤出前线好好休息,则作战时间可以翻番,且不会产生严重的精神问题。“预防精神病学”,《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6卷5期(1946年11月),页493。爱国理想的幻灭也使战士的情绪易出问题。二战时,这个问题在空军特别严重,那里的实际情形和一般人对于空战罗曼蒂克的想象相差太多,使得许多年轻飞行员的心理落差很大。陆军查尔斯·米勒少校,“空军人员延缓的战斗反应”,《战争医学》,8卷4期(1944年10月),页256。最后,实际参与——而不只是旁观——施暴会大大增加严重精神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内奥米·布雷斯劳、格伦·戴维斯,“创伤后精神压力症:战时紧张性刺激的病原特征”,《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44卷5期(1987年5月),页578—583及雷切尔·耶胡达、斯蒂文·萨斯韦克、厄尔·吉勒,“接触暴力及越战老兵慢性创伤后精神压力症的严重程度”,《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49卷3期(1992年3月),页333—336。
第八部分:医者于役医者于役 6
一般认为,有两种人容易精神崩溃:懦夫和“女子气”的男人。许多随军卫生官员都认为之所以会发生心理崩溃,是懦弱的表现。建筑业工人统一工会,《塞珀·黑斯提斯案》(伦敦,1943),页3;“诈病”,《英国医学杂志》,1917年7月28日,页117;“战争抚恤金委员会代表与部长会议:1930年4月25日布里斯托尔会议纪要摘录”,收伦敦档案局PIN15/2946;查尔斯·米尔斯,《战斗疲劳症在法国1914—1918:据战地日记》(剑桥,1940),页51—53;托马斯·萨蒙,《英军精神疾病和战争恐惧症(“炮弹休克”)的护理与治疗》(纽约,1917);《精神健康》,1卷4期(1917年10月),页516;R。威廉姆森,“炮弹休克之后神经衰弱和精神衰弱的治疗”,《英国医学杂志》,1917年12月1日,页714。靠装疯买傻逃避战争的也大有人在。“前列兵某某”,《战争就是战争》(伦敦,1930),页97—98;J。哈钦森,“一名皇家爱尔兰步枪手的早年回忆,1917—1919”,1982年,页33,收北爱尔兰档案局D3804;《战争部“炸弹休克”调查委员会报告》(敕令书1734),下议院,1922年,Ⅻ卷,页43,威廉·布朗的证词;E。索萨德,《1914—1918年战争文献中589份病历里显现的炮弹休克和其他神经精神病学问题》(波士顿,1919),页103及643。请注意,有的定义把任何伪装疯癫的人也界定为是疯子:德·麦肯齐,《士兵无枪》(费城,1945),页30。爱德华·凯西就是一诈病老手,一战时靠假装战斗疲劳症竟推迟了服役。他介绍了医生是怎么给他施催眠术的:
我得告诉他枪炮齐发前发生的一切。我满嘴假话,他却把我的话一五一十记在本子上,还讲像我这样的病例正越来越多。爱德华·凯西,“格格不入的士兵”,页33,帝国战争博物馆藏。见我的打印稿(附介绍),乔安娜·伯克,《格格不入的士兵》(科克,1999)。
越战期间,有个叫“羚羊”海伍德·T。柯克兰的黑人步枪手在装疯后成功逃脱,荣归故里。海伍德·柯克兰,其访谈收华莱士·泰里,《血、血、血:黑人老兵越战口述实录》(纽约,1984),页104。
这样的作假者虽只是个例,但一般认为像炮弹休克这样的诊断给了“恐惧以受人尊敬的名声”,且会鼓励“胆小鬼不顾一切地”装病。洛德·莫兰,《勇气的解剖》(伦敦,1945),页186。正规部队的军官最痛恨这样的事。有“老手”曾对第4军某神经病学家说:“要是谁让战友失望,就该把他毙了。他要是个疯子,那再好不过!”H。威尔斯博士,“医学史脚注……一般方面:炮弹休克”,未注明日期,页2,利德尔收藏。随军医务人员深知,在部队里生病没准倒是好事。夸大症状甚至无中生有,或许能躲过危险的任务,甚至终止服役也未可知。见“前线地区一次精神病学会议的报告”,加尔各答,1944年8月8—10日,页2,陆军坎特利少将的讲话,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32/11550。一名心理咨询师曾在1947年告诫英国皇家海军:
神经精神病学家总要面临这样的困境,是让士兵坚持岗位,虽然知道他可能无法完成任务呢,还是批准其退役,让他们轻松逃脱,从而开创不好的先例呢?军医D。卡兰上尉,“官能性神经症与皇家海军服役的关系”,收陆军少将亨利·泰迪爵士(编),《战争医学盟军之间会议1942—1945》(伦敦,1947),页220。另见“情况调查”,1943年3月9日至5月31日,页8,(韦尔肯医史研究所)当代医学文献中心藏。
怎样将诈病的士兵和神经确实有毛病的人区分开,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取舍,如对兵力的需求和部队的士气等。详见乔安娜·伯克,《肢解男性:男人的身体、英国和一次大战》(伦敦及芝加哥,1996),第2章。
最后,精神病学家总是不厌其烦地暗示受不了打仗压力的战士不是“男人”。在其经典教科书《战争恐惧症》(1918)中,约翰·T。麦克迪讲了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列兵的悲惨遭遇。麦克迪注意到,这个小伙子在战前尽管没有任何“神经病症状”,但“待人接物不同于常人”。能证明这一切的是他
心肠很软,从不愿见动物被杀。与人交往时有点害羞,喜欢独处,且不像一般这个年纪的男孩那样顽皮,总和同伴有点不同,要比他们文雅。和女孩子交往有点忸怩,且从没想过要结婚。约翰·麦克迪,《战争恐惧症》(剑桥,1918),页7—8。
换句话说,“正常”男人在心理上是能接受杀人的,因为他们粗犷,不在乎看见动物被杀,合群、调皮,像年轻人的样子,且对异性很主动。
到二战时,有这样看法的人就更多了。“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成熟,躲避战斗就好像绝望的女人,满肚子愤慨的男兵”是广受尊敬的麦迪逊精神病学家菲利普·S瓦格纳在1946年的评语。他认为,这种消极的“隔离”做法和纳粹的自我中心主义同样自私。瓦格纳说起他们来用词很尖刻:自恋,装腔作势,对母亲般的人过分依赖,只在乎自己高兴。他想象这些“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发育受阻”的士兵可能逃过打仗,因“祸”得福,于是建议要他们立刻回到战场,且如有如先症状就应军法处置。菲利普·瓦格纳,“1944年6月20日—8月20日诺曼底攻势中的精神病活动”,《精神病学》,9卷4期(1946年11月),页356。
第八部分:医者于役医者于役 7
精神病学家的作用
士兵如果因自身的缺陷(无论是怯懦、柔弱,还是“当真”神经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