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发生在中国转型期的这种从家庭到个人的转变,体现的不只是一种政治单元的转变,更多的是对个人民主权利的承认。这一点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社会特别重要。民主政治的基础是个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民主是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多数决定,或者说是以多数决定来防止共同体的人格化身的为所欲为,从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一种机制。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对村民个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最深厚的基础得到了改造。这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政治发展和进步的关键。
第四,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过程,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权力文化向现代民主权利文化的发展过程。
乡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容之一。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经历了从皇权崇拜、强权政治、党权神化向民主法制的发展。具体来说,清代是一个封建专制的社会,皇权至上和普天皆为臣民的观念是其政治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在封建土地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国家的乡村政策取向是保持乡村社会稳定的统治秩序,以确定国家能从乡村汲取必要的赋税。到清朝后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立宪派曾试图让乡村民主化作为国家的政策取向和乡村政治制度安排的依据,但并没有取得实际性的政治成果。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影响下进行的社会性变革。民生和民权是孙中山的主要理论主张和战斗口号。自此以后,无论是民国初期的军阀还是国民党训政或宪政时期,都是以“民主”和“自治”作为规划乡村社会的政治性口号和旗帜。但在事实上,由于国家一直处于动乱和强权之下,国家权威的合法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保证这种掠夺能在一定稳态的秩序结构中进行,国家一方面将行政权力下沉到乡镇一级,另一方面在乡镇以下建立了以强制性的保甲制为基础,以土豪劣绅为纽带的乡村控制体系。共产党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在阶级斗争学说指引下,国家的民主建设让位于阶级之间的斗争,民主的阶级性得到了过分强调,而民主的形式和技术则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特别是随着权力神化和领袖崇拜,乡村社会的现实目标被集体化理想所取代,最终通过土地集体化等经济制度的改造和意识形态的运动,建立了政社合一的政治体制,垄断和控制了中国乡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在新时期,党和国家民主政治的政策取向,在废除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基础上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乡政村治”体制。其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在于通过村民自治特别是乡村民主选举的全面训练,为中国的民主化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积累民主化技术的宝贵经验,并使广大乡村居民经受一次真正意义的民主洗礼,民主和法制的观念正在成为当今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主流意识。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
1童庐、吴从环:《组织重构: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页。
3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6页。
4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5郑杭生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6 '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7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8 '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年版,第345页。
后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徐勇
我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献给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绍庄村的乡亲们。我所描述和研究的正是他们近100年来走过的可歌可泣而又艰辛无比的历史。真切地理解他们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劳动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我对自己生命的承诺。为此,我还将长期地关注他们,并将他们的幸福和安宁作为自己研究的最主要的精神动力。
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是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完成的。三年来,我在这个优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接受了中心主任徐勇教授严格而系统的学术训练,并得到了科社所的李会滨教授、张厚安教授、徐育苗教授、俞思念教授、聂运麟教授、杨宏禹教授的悉心指导,及肖友英书记、程又中博士、项继权博士和吴毅、唐鸣、王敬尧、陈伟东、石秀莲、胡玲玲、邵云华、张煜、刘金海、徐增阳等老师的帮助。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会为自己曾是这里的博士研究生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吉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研究员、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谢庆奎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谭君久教授、湖北政治学会副会长萧斌研究员等专家和学者的评阅和赞赏。他们深刻而富有远见的学术观点及对后学者的宽容和鼓励,都将对我今后的研究产生影响。
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与许多机构和人士的帮助分不开的。特别是衡山县及白果镇党委和政府、衡阳市档案馆和衡山县档案馆以及我的好友罗东海、付丹舟、陈琛、陈昭武、张国庆、刘庆连、王立成,他们为我从事社会调查提供了各种方便;我的同学刘街生、康永久、周泉、陈继胜、阮成发、陈述、王春生、沈德理、曹天禄、严亚明在完成自己博士学业的同时,对我的研究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景跃进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静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樊平副研究员对我完成这项研究给予了支持;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唐君成、院长古祖雪教授、副院长许金生教授、刘沛林教授及法学院院长张齐政教授不仅在船山文化圣地为我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讲台,还动员其法学院的师生帮助我从事了许多调查及统计工作;这项研究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承担项目“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模式跟踪调查与乡村治理关系研究”的组成部分,在调查中还得到课题组的支持。在此,我真诚地感谢他们。
这篇博士学位论文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的荣幸。他们卓越而有成效的工作应该是我学习的榜样。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与正式出版物的《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除删除了一些不宜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观点外,在内容上并没有差异。没有进行修改的原因,是我想让读者更加真实地审察我已有的独立思考。
于建嵘
2001年10月8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5。《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费孝通、张三毅:《云南三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
13。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徐勇:《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徐扬杰:《家族制度与前期封建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
18。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20。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张厚安、白益华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2。张厚安、白益华、吴志龙编:《中国乡镇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24。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27。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