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自始至终呢?
王夫之说:天命无私心,也无须有私心
天之命,有理而无心者也,有人于此而寿矣,有人于此而夭矣。天何所须其人之久存而寿之?何所患其人之妨己而夭之?其或寿或夭不可知者,所谓命也。而非天必欲寿之,必欲夭之,屑屑然以至高大明之真宰与人争蟪蛄之春秋也。
释义:天命,是一种只存在规律性而不存在私心的东西。有人因此而长寿,有人因此而短命夭折。天为什么要让人活那么久,让他长寿呢?天为什么要担心人类会妨碍它而让人早死?那些要么长寿要么早死而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命运。而不是天一定要使他长寿,一定要使他早死,天又何须以自己之至高大明的宇宙主宰身份和能力去同人类争夺那根本没多大价值也丝毫不足惜的时间!
王夫之说:命是理之流行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寒而病,暑而病,饥而病,饱而病,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见为不可知,信为莫之致,而束手以待之,曰天之命也,是诚天命之也。理不可违,与天之杀相当,与天之生相背,自然其不可移矣,天何心哉?
释义:生有生的规律,死有死的规律,治理得好有治理得好的规律,动乱有动乱的规律,存在有存在的规律,灭亡有灭亡的规律。天,是一种规律;命,就是这种规律的演变通行。受冷而病,受酷热而病,因饥饿而病,因饱食终日而病,违反生存的规律性,程度轻的还只是得病而已,情况严重的可以致死,人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其实都是咎由自取,而自己还被蒙弊着不知晓,看见某些现象不能理解,信以为它无法实现,从而不付诸任何努力,在那坐等。这叫天的必然性,这确实是天命,规律无法违抗,这与天的残败相适,与天的生机违背,这本来就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天怎么会有理会知觉?
第五章 孔子论命
孔子(-551-479B。C。),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泗水县东南)人。曾为官中都宰及司寇,以教育及整理文化典籍为平生职事。创立以“仁“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体系。主要言行见于《论语》。《史记》卷四十七有传。思想上抬高道德的作用,认为当以“德”去处理一切关系,包括天人关系。命观上肯定“天命”的存在,但对“怪、力、乱、神”表示怀疑;其所谓“天命”,实亦包含“造命”之义于其中。
孔子说:人到五十岁才能真正懂得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读书;三十岁,有所成就;四时岁,遇事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所赋予人的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的言语,就能判明真假;七十岁,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至于离开法度了。”
孔子说:命不当死而死,可谓“不幸”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最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爱好学习的人。
孔子说:人无法抗拒死,这也是命
伯牛有疾,子问之,子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释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口拉住他的手,说:“要死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释义:孔子说:“不知道天命,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节,没有办法立身于社会。听别人的话,不能够辨别是非,没有办法了解别人的善恶。
总结:通过圣贤对命运的阐述,相信大家已经得出了结论。命运虽然是人自己创造的,但并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命中有为官发财的信息,在你的命运轨迹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机会。天道绝对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心地善良而送你官位或者财富。不然,那么多的聪明人怎么还会对命运感到失意呢?我们需要认识命运,掌握自己的生命价值,不要再脱离自己的命运轨迹,做到人人知命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轨迹,我们都应该以乐观思想来面对,去积极地创造你的人生最大价值,但这又不是要你盲目地行动,而是乐天知命,顺天应人!
第二部分 怎样认识命理
第一章 认识命运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学习研究易理者颇多,可是真正有所建树者甚少。为什么?一是从“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国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丢弃了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优良传统,一谈《易经》,动不动就被戴上了迷信的帽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崇洋媚外,外国的垃圾文化都是好的,他宁可相信虚无飘渺的上帝,而对几千年的国学精粹进行抨击,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悲哀。甚至于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出名的目的,不惜大肆污蔑传统文化。试想,《易经》阐述的是不是真理,你首先要学习、研究、实证后,才能发言,否则你又有什么权利来评论呢?《易经》能作为中国文化思想中儒道两大家的发源地,作为帝王、圣贤之学,处在群经之首,难道她不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有价值与可信性吗?!二是大家学习易学,往往站在玄学的角度来看,这就陷入了一种误区,显示了对《易经》科学内涵的无知。《易》究竟是在讲什么?她讲的是宇宙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是地球物理磁场对人的影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科学的内容,怎么能与玄学神学之类的东西挂上钩呢?再就是大家对古文字的陌生和不甚理解,用现代的语文思维,去理解古文,往往是词不达意,这样的古文水平,又怎么能研究并学好易学呢?
因此,学好命理必须先要了解古文,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这样,你再研读《滴天髓》、《渊海子平》这些命理学的经典,就会易如反掌了。譬如《滴天髓》地道篇说:“坤元合德机缄通,五气偏全定吉凶”。这里最关键的是要理解“合德”的意思,可是不知道它的出处,就不能准确地领会。要想实际阐释“合德”的真正含义,最好先读一读《易经》系辞里面的一段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果不明白这里“合其德”的意思,又怎么会明白“坤元合德”的真正意义呢?这里“合德”指的是天与地之间的气场配合。什么样的空间需要什么样的天气来配合,如果天能作到与地相配而为人所需,则为合德。实质上是指天干与地支之间的属性配合变化,对于日元能否达到为我所用。我们就说《系传》中屡次出现“大人”这组词,很多的易学著作把它翻译成“伟大的人、帝王、为官的人”,这种看法未免太牵强附会,根本上就没有搞明白古人在讲什么?更没有弄明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实际指的是“具有大智慧、德行、学问的人”。“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是寓意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发展过程,“见龙在田”是指这个人已经从初爻的一无所有,已经有了自己的领地,这时就得到大智慧、德行、学问的人辅助。一个人“飞龙在天”而“君临天下”时,当然就会吸引更多的大智慧、德行、学问的人。这里的爻辞“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与《庄子?逍遥游》开头篇 “鲲鹏” 的寓意,有异曲同功之妙。总而言之,要想真正的学好命理,还是要先从文化源头《易经》认真学起,否则只能断章取义,仅仅学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永远不能得悟其真谛。
很多朋友在学习中,没有从根源学起。这就没有了最起码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这里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学习的,以便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孔子在《论语》开头的“学而篇”,首先讲到了学习的三种途径。而对于这三种学习的途径,很多的解释不是很到位,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都是从字面上来解释孔子的学习报告,没有进入孔子的思维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先孔子提到的“学”不是现在学习的学,这个“学”指的是智慧、学问、知识;后面的“习”才是学习;我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学问、知识是需要时时刻刻去学习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知道。有志同道合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并相互印证所学,这是件很高兴的事情。别人不知道你会不会,懂不懂,给你说时你不应该愠怒,而应该谦虚地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才是君子的作风!实际上这表明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向上的途径。如果我们学习命理能够做到这一点,时时学习,相互交流,不保守,大家敞开心扉交流,那么,我们的收获肯定会很大。
我们再看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儒家的代表作《大学》中提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我们不再深研原文,只想告诉大家从知…止定静安虑得,即所谓的七证,通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