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跋陀和利!是故我为弟子断漏故施设戒,至受我教。”
      佛陀回答说:“跋陀和利!如果僧众不得最上的利养,便不会生起依止于烦恼之法;
      如果僧众得到最上的利养,便会生起依止于烦恼之法。当僧众生起依止于烦恼之法
      后,我为了使僧众断除依止于烦恼之法,便为僧众制定戒律。同理,跋陀和利!如
      果僧众不变得庞大,不得最上的名声、多闻、长期被识知,便不会生起依止于烦恼
      之法;如果僧众变得庞大,得到最上的名声、多闻、长期被识知,便会生起依止于

六二三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六二四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烦恼之法。当僧众生起依止于烦恼之法之后,我为了使僧众断除依止于烦恼之法,
      便为僧众制定戒律。跋陀和利!我为僧众制定戒律,不只是要断除现世的烦恼,更
      要断除后世的烦恼。跋陀和利!就是因为如此,我才为僧众制定戒律,要僧众学习
      教法。”
  37。 “跋陀和利!我于昔时为诸比丘说清净马喻法,此中何所因?汝忆不耶(1852) ?”
      “跋陀和利!你是否记得,你们只有少数人时,我为你们说纯种良马喻的法?你知
      道〔我〕为什么〔说〕吗?”
  38。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世尊此中有所因,所以者何?世尊为诸比丘施设一坐食戒,
      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座起去,以不学具戒及
      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世尊!是谓此中有所因。”
      尊者跋陀和利回答说:“我不记得佛陀所说纯种良马喻的法。但是佛陀说法,必有原
      因。因为佛陀为比丘众制定一坐食戒,比丘众都欢喜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
      ,只有我不欢喜受持,便起座离去。为什么呢?因为我无法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
      与戒律。佛陀!因为如此,你才说这个法吧。”
  39。 世尊复告曰:“跋陀和利!此中不但因是。跋陀和利!若我为诸⊕比丘当说清净马喻
      法者,汝必不一心,不善恭敬,不思念听。跋陀和利!是谓此中更有因也(1853)。”
      佛陀又说;“跋陀和利!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跋陀和利!长期以来,我以心了知你的
      心,知道:‘当我在说法时,这个愚痴者不欲求〔法义〕、不作意〔法义〕、不全心
      注意、不专心听法。’但是,跋陀和利!我还是要为你说纯种良马喻的法,你应当
      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我现在就说。”
  40。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109)!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清净马喻法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从座起身,偏袒右肩,合掌告诉佛陀:“佛陀!现在正是时候
      。佛陀!现在正是时候。如果佛陀为我们解说纯种良马喻的法,我们听了之后,一
      定好好地受持奉行。”
  41。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犹如知御马者得清净良马,彼知御者先治其口,治其口已
      则有不乐于动转,或欲或不欲(1854)。所以者何,以未曾治故。跋陀和利!若清净良马

六二五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六二六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从御者治,第一治得成就(1855),彼御马者,然复更治勒口、绊脚、勒口而令驱行
      ,用令⊕止⊙斗,堪任王乘无上行,无上息治诸支节,悉御令成(1856),则有不乐于动转,
      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数数治故。跋陀和利!若清净良马,彼御马者数数治时
      得成就者,彼于尔时调、善调,得无上调、得第一无上调,无上行、得第一行,便
      中王乘,食于王粟,称说王马。”
      佛陀回答说:“跋陀和利!譬如调马师得到一匹纯种良马时,先〔用马衔〕调御马的
      嘴,调御时,马会痉挛、挣扎、动转。为什么呢?因为从来没有被调御过。跋陀和
      利!藉由不断地调御、渐次地调御,马对于调御动作变得平静。之后,调马师再对
      马束以马具、用马勒、〔使其〕跑圆圈、竞走、疾奔、具足王德、具足王统、用最
      快的达度、用最快的驰力、〔表现出〕最温和,调御时,马会痉挛、挣扎、动转。
      为什么呢?因为从来没有被调御过。跋陀和利!藉由不断地调御、渐次地调御,马
      对于调御动作变得平静。至此,这匹纯种良马是调御得很好、成就无上调御、堪任
      无上行、食用王粟、可以作为国王座骑的王马。”
  42。 “跋陀和利!如是若时贤良智人成就十无学法,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智(1677),彼
      于尔时调、善调,得无上调、得第一无上调,无上止、得第一止,除一切曲,除一
      切秽,除一切怖,除一切痴,除一切谄,止一切尘,净一切垢而无所著,可敬可重
      ,可奉可祠,一切天人良福田也(1857)。”
      “跋陀和利!同理,如果贤良智者成就十无学法,即无学的正见、正思惟、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他就是调御得很好、成就无上
      调御、成就无上寂静、断除一切邪曲、断除一切污秽、断除一切恐怖、断除一切愚
      痴、断除一切谄媚、断除一切尘垢者,是应请者、应供奉者、应施者、应合掌者,
      〔并且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43。 佛说如是,尊者跋陀和利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跋陀和利及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六二七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第 六 册 目 录

(一九五) 阿湿具经…………………………………………………………………一
         《中部》七○〈枳吒山邑经 Kitagiri Sutta〉(MN。 I。 p。473)。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教说日一食,然而阿湿具比丘与弗那婆修比丘不遵守
         佛戒。佛陀知道后,诃责他们,并为他们及诸比丘教说应修与应断之乐受及
         苦受;什么样的比丘尚有应以不放逸完成之事,什么样的比丘没有应以不放
         逸完成之事;究竟的解脱智慧是由渐次的学习、渐次的实行、渐次的修习,
         才能成就的。
(一九六) 周那经…………………………………………………………………二七
         《中部》一○四〈舍弥村经Samagama sutta〉(MN。 II。 p。243)、佛说息诤
         因缘经(大一.九○四中)。
         本经叙述佛陀因为听到亲子尼揵死后,他的出家弟子发生诤论,而为诸比丘
         详细说明六诤本、七止诤及六慰劳法。
(一九七) 优婆离经…………………………………………………………………五三
         《律藏》大品9。6 。1…8 (Vin。 I。 p。325)。
         本经叙述佛陀为尊者优婆离说明比丘众应当学习“作应做的羯磨,不作其他
         的羯磨”,如此才是如法如律的羯磨。
(一九八) 调御地经…………………………………………………………………六五
         《中部》一二五〈调御地经Dantabhumi Sutta〉(MN。 III。 p。128)。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沙弥阿夷那和提,王童子耆婆先那经常行欲,所以不可能
         知道、见到、体证应由出离所知、所见、所得、所证的法。此外,佛陀也举
         调御野象的例子来说明他调御比丘的方法。
(一九九) 痴慧地经…………………………………………………………………八五
         《中部》一二九〈贤愚经Ba1apandita Sutta〉(MN。 III。 p。163)、佛说泥犁
         经(大一.九○七上)。
         本经叙述佛陀举例为诸比丘详细说明愚痴法与智慧法。愚痴法有三种特征,
         即思恶念、说恶语、作恶行,现世受他人批评、受国王刑罚、不善终,后世
         受地狱、畜生之恶报;并以盲龟喻说明要受生为人是极为困难的事。智慧法
         也有三种特征,即思善念、说善语、作善行,现世受他人称誉、不受国王刑
         罚、善终,后世受天上之乐。
(二○○) 阿梨吒经…………………………………………………………………一二一
         《中部》二二〈蛇喻经 A1agaddupama sutta〉(MN。 I。 p。130)、增一阿含马
         血天子品第五经(大二.七五九下)。
         本经叙述佛陀因为阿梨吒比丘坚持“行欲者无障碍”的恶见,而为诸比丘说
         明“欲是少乐、多苦、多难,其中有许多灾患。”佛陀又举蛇喻与筏喻说明
         学法者对法应有的正确态度,并说明六见处、为何会因内外而心生恐怖、应
         于五蕴观无我及无我所、若他人瞋恨或尊重时应有的想法。
(二○一) 嗏帝经…………………………………………………………………一五一
         《中部》三八〈爱尽大经Mahatanhasankhaya sutta〉(MN。 I。 p。256)。
         本经叙述佛陀因为嗏帝比丘坚持“今此识,往生不更异”的恶见,而为诸比
         丘说明“识是缘起的,有缘则生,无缘则不生;识因不同的缘而生起,就有
         不同的名称。”此外,佛陀也说明五蕴都是缘起的,以筏喻说明学法者对法
         应有的正确态度,并说明十二因缘法、正知见缘起法者会有的成就。
(二○二) 持斋经…………………………………………………………………一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