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tthi asava samvara pahatabba; atthi asava
      patisevana pahatabba; atthi asava adhivasana
      pahatabba; atthi asava parivajjana pahatabba;
      atthi asava vinodana pahatabba; atthi asava
      bhavana pahatabba”(MN。 I。 p。7),中文译为“烦 
      恼应从见解断、烦恼应从守护断、烦恼应从受用 
      断、烦恼应从忍耐断、烦恼应从回避断、烦恼应从 
      去除断、烦恼应从修习断”。 
 142。 我何因过去世:对应之巴利文为“kin nu kho 
      ahosim atitam addhanam”(MN。 I。 p。8),中文译为 
      “我在过去世是什么?” 
 143。 我云何过去世耶:对应之巴利文为“kathan nu kho  
      ahosim atitam addhanam”(MN。 I。 p。8),中文译为 
      “我在过去世是怎么样?” 
 144。 真有神:对应之巴利文为“atthi me att ” 
      (MN。 I。 p。8),中文译为“对我而言,有本我”。这 
      是属于常见,主张“本我”是永远存在的。 
 145。 真无神:对应之巴利文为“natthi me att” 
      (MN。 I。 p。8),中文译为“对我而言,没有本我”。 
      这是属于断见,认为人只是物质的组成,人死后什 
      么都没有了,所以这是不同于佛陀的“无我”。
 146。 神见神:对应之巴利文为“attanava attanam 
      sanjanami”(MN。 I。 p。8),中文译为“我由本我觉知 
      本我”。 
 147。 神见非神:对应之巴利文为“attan ava anattanam
      sanjanami”(MN。 I。 p。8),中文译为“我由本我觉知 
      非本我”。 
 148。 非神见神:对应之巴利文为“anattana va attanam
      sanjanami”(MN。 I。 p。8),中文译为“我由非本我觉 
      知本我”。 
 149。 此是神,能语、能知、能作、能教、能起、教起,
      生彼彼处,受善恶报;定无所从来、定不有、定不
                                                                                  33

                                                                                  34
      当有。是谓见之弊,为见所动,见结所系,凡夫愚 
      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对应之巴 
      利文为“Yo me ayam atta vado vadeyyo tatra tatra kalyanap apak 
      anam kamm anam vipakam patisam vedeti; so kho pana me 
      ayam att anicco dhuvo sassato avipari namadhammo 
      sassatisamam tath'eva thassatiti。 Idam vuccatl bhikkhaveditthigatam 
      ditthigahanam ditthikant aram ditthivisakam ditt
      hivipphanditam ditthisam yojanam · Ditthisam yojanasam 
      yutto bhikkhave assutav aputhujjano na parimuccatij atiy ajar a
      maram ena sokehi paridevehi dukkhehi domanassehi upay asehi”
      (MN。 I。 p。8),中文译为“主张‘此是我 
      的本我’者,可以知道在某某处受善恶业的果报, 
      这个‘此是我的本我’是常的、坚固的、永恒的、 
      不会变化、将会永远存在的。诸比丘!这是谬见、 
      见的执取、见的丛林、见的不一致、见的纷争、见的 
      束缚。诸比丘!被〔邪〕 见束缚的无闻凡夫无法解脱 
      生、老、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 
 150。 恶道:对应之巴利文为“kantakadhanam”(MN。
      I。 p。10…11),中文译为“荆棘之道”。 
 151。 闾里:音ㄌㄩˊ˙ㄌㄧˇ,乡里。 
 152。 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
      无病故也:对应之巴利文为“brahmacariyanuggahaya: iti puranan ca
      vedanam patihahkhami navan ca vedanam na uppadessami;
      yatra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a ca phasuviharo cati ”
      (MN。 I。 p。lo),中文译为“为了帮助修行,〔心里想:〕 
      ‘我如是去除了过去的痛苦,不再产生新的痛苦,我的生活没有过
      失,而且安隐。’”
 153。 云何有漏从思惟断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Kathame ca
      bhikkhave asava bhavan apahatabba”(MN。 I。  
      p。11),中文译为“诸比丘!漏应如何从修习断?” 
 154。 念、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此七项就是“觉支、七
      菩提分”(sattasambojjahga),意思是“会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
      即“念”(sati),是忆念,修行者心念分明,能觉知心的状态。昏
      沈时,则忆念“择法”、“精进”、“喜”三觉支来策励自己;掉举
      时,则忆念“轻安”、“定”、“舍”三觉支来降伏自己。“译法”
      (dhammavicaya),是分别法义,抉择真伪。“精进”(viriya),是
      努力前进,不做无益之苦行。“喜”(Piti),是心于法有所得而,。
      生欢喜。“轻安”(passaddhi),是断除邪见烦恼后所得的平静。“定”
      (samadhi),是禅定,心念的集中。“舍”(upekha),是内心平衡不受影响
                                                                                  35

                                                                                  36
      的状态。 
 155。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
      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对应之巴利文为“Yo 
      bhikkhave evam vadeyya yatha yathayam puriso kammam karoti tatha
      tatha tam patisam vediyati ti evam santam bhikkhave brahmacariyavaso
      na hoti okaso na pannayati samma dukkhassa antakiriyaya。  Yo ca
      kho bhikkhave evam vadeyya yatha yatha vedanlyam 
      ayam puriso kammam karoti tatha tathassa vipakam patisamvediyati 
      ti evam santam bhikkhave brahmacariyavaso hoti okaso pannayati
      samma dukkhassa antakiriyaya。”(AN。 I。 249),
      中文译为“诸比丘!如果说‘随着个人所造作的行为,每个人都会
      如实地遭受自己所造作过的行为’ 是正确的,那么尽苦之道是不存
      在的,断尽一切苦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诸比丘!如果说‘随着个
      人所造作应受报的行为,每个人都会如实地遭受自己所造作过行为的
      果报’ 是正确的,那么尽苦之道是存在的,断尽一切苦也是有可能
      的。”举例说明二句的差别:第一句的意思是“杀人者必被杀”;第
      二句的意思是“杀人者必受杀人的果报”。其中,第一句的说词是错
      误的。第二句才符合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
 156。 不善业,对应之巴利文为“appamattakam pi papam kammam”
      (AN。 I。 p。249),中文译为“轻微的恶业”。
 157。 寿命甚短:对应之巴利文为“appadukkhavihori”(AN。 I。 p。
      249),中文译为“寿命很短又很苦”。
 158。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对应之巴利文为“ditthadhamme c'eva 
      vedaniyam hoti nanum pi khayati bahud eva”(AN。 I。
      p。249),中文译为“在现世遭受轻微、不重的果报”
 159。 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
      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
      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按照《大正藏》 的
      经文,此段经文原本是在段落编号9 ,但本书将此段经文移至段落
      编号7,并把原本的段落编号7 的经文‘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
      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
      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
      若见与直!’移至段落编号9 。因为(l)段落编号7 的经文应是
      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的举例说明;段落编号9 的经文应是
      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的举例说明。如同段落编号
                                                                                  37

                                                                                  38
      11 与13 的经文。(2)参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也是如此。 
 160。 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值:对应之巴利文为“dehi me marisa
      urabbham va urabbhadhanam va”(AN。 I。 p。252),中文译
      为“大人啊!把羊还给我吧!或者给我与羊等值的财物吧!” 
 161。 释羁瘦:巴利文为“Sakkesu”,意思是“在释迦族中”。其中,
      “Sakka”,是“释迦族”,而字尾“…su”则是巴利文文法中“位格”
      的格结尾(case ending); 表示“在……之中”。
 162。 迦维罗卫:巴利文为“Kapilavatthu”,又译“迦毗罗卫”,是
      “释迦族”的首都,靠近喜马拉雅山。
 163。 尼拘类园:巴利文为“Nigrodharama”,又译“尼拘律园、
      尼拘瞿园”。这是佛陀成道后第一年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时,释迦族
      的“尼拘类”(Nigrodha)献给佛陀的园林。 
 164。 大目揵连:巴利文为“Maham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