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文译为“造箭者把箭置于二堆燃烧的木材中间加热、彻底地加热,
      使它成为正直可用”。 
 275。 心秽:巴利文为“cetaso upakkilesa”,中文译为“内心的污秽”。 
 276。 慧羸:巴利文为“pannaya dubbalikarana”,中文译为
     “使智慧薄弱的行为”。羸,音ㄌㄟˊ,薄弱。 
 277。 拘丽瘦:巴利文为“Koliyesu”,意思是“在拘利国中”。其中,
     “Koli”是“拘利国”,而巴利文字尾“…su”则是巴利文文法中
     “位格”的格结尾(case ending),表示“在……之中”。 
 278。 北村:巴利文为“Uttara”,是拘利国的一个村庄。 
 279。 波罗牢:巴利文为“Patali”,旧名为“Patali…gama”,中文译为
     “波罗牢村”,后来称为“Pataliputta nagara”,中文译为“华氏城、
      巴陵弗城、波罗利子城”,是阿育王时代的首都。现代称为“Patna”,
      是印度的一个城市。 
 270。 暐晔:暐,音ㄨㄟˇ,光盛的样子。晔,音ㄧㄝˋ,
                                                                                  63

                                                                                  64
      光照着的样子。
 281。 知幻是幻:对应之巴利文为“mayam janati”(SN。
      IV。 p。340),中文译为“知幻”,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各种不同的
      邪见及不善的行为。”其中,“幻”(maya)是“欺诈、欺骗、
      魔术、邪术”,此处是指“邪见及不善的行为”。
 282。 拘丽瘦有:对应之巴利文为“Koliyanam bhate”(SN。 IV。
      p。341),中文译为“拘利国有发髻下垂的佣人”。 
 283。 通使杀贼:对应之巴利文为“Koliy anam cora te ca patisedhetum
      yani ca Koliyanam duteyyani tani vahatum”(SN。 IV。 p。341),
      中文译为“为了防止拘利国中的盗贼及为了在拘利国中传达消息”。 
 284。 如屈伸臂顷:如同把伸直的手臂弯曲一样的快,是指在很短的
      时间之内。 
 285。 枭首:悬首木上。枭,音ㄒㄧㄠ。 
 286。 四论士:对应之巴利文为“Cattaro sattharo”(SN。 IV。 p。
      348),中文译为 “四位教师”,意思是“四位宗教导师”。
 287。 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槌胸懊恼啼
      哭愚痴:对应之巴利文为“Karato karayato chindato chedapayato
      pacato pacayato socato socapayato kilamato kilamapayato
      phandato phandapayato”(SN。 IV。 p。349),中文
      译为“自己做、教唆别人做,自己切断〔肢体〕 、教唆别人切断〔肢
      体〕 ,自我虐待、虐待别人,自己忧愁、使别人忧愁,自己痛苦、
      使别人痛苦,自己颤抖、使别人颤抖”。 
 288。 有法之定,名曰远离,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汝
      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对应之巴利文为“Atthi。。。hammasamadhi
      tatra ce tvam cittasamadhim patilabheyyasi evam tvam 
      imam kankhadhammam pajaheyyasi。”(SN。 IV。 p。350),
      中文译为“经由法之定可得到内心的安定,如果你能得到内心的安
      定,便能去除内心疑惑的状态。”其中,“法之定”(dhammasama
      dhi)是指“十种善的行为”,即十善业,达离杀生、远离不与取、
      远离邪淫、远离妄言、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这离贪欲、
      远离瞋恨、远离邪见。与此相反即十恶业。 
 289。 彼于昼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过夜晓时:在对应
      之巴利文经典中并无此句,而且在佛陀时代,出家弟子并不从事耕作
      的事情。此句所描述的作息,似乎是中国古代农人的作息,或者可能
      是在家佛教徒的作息。 
 290。 欢悦:巴利文为“pamujja”,意思是“欢欣、欣
                                                                                  65

                                                                                  66
      悦”。
 291。 止息身:巴利文为“passaddhi”;意思是“镇静”。  
 292。 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对应之巴利文为“yoham na kinci vyabadhemi
      tasam va thavaram va ubhayam”(SN。 IV。 p。351),中文译为“我不
      伤害任何弱者、强者或两者”。 
 293。 诸法净眼:清净的法眼。其中“法眼”(dhammacakkhu),是“智慧之眼”,
      即了知缘起法则的能力。 
 294。 讲堂:对应之巴利文为“Pubbarame Migaramatu pasade”(AN。 I。 p。63),
      中文译为“东园鹿母讲堂”。此讲堂位在舍卫城东边,是“毗舍佉鹿母”
      (Visakha…Migaramata)花费27亿金钱所建,
      用来供养佛陀及僧团的精舍。这个讲堂有二层楼,每层有五百个房
      间,历经七个月才完工。 
 295。 内结:巴利文为“ajjhattasannojana”,中文译为“内在的束缚”。
      此处所说的“内在”是指“自己的”,所以“内在的束缚”应是指
      “有身见束缚者”。其中,“结”(samyojanam),意思是“束缚”。
      有十种束缚,即爱欲(kamacchanda)、瞋恚(patigha)、傲慢(mana)、
      邪见(ditthi)、疑(vicikiccha)、有贪(bhavaraga)、戒禁取
      (silabbataparamasa)、嫉妒(issa)、悭吝(macchariya)、无明(avijja)。
 296。 外结:巴利文为“bahiddhasannojana”,中文译为“外在的束缚”,
      应是指“无身见束缚者”。 
 297。  外结人阿那含:本书将《大正藏》中的“内结人阿那含”,校
      勘为“外结人阿那含”。因为(1)从“阿那含”的定义而言,阿那
      含果(三果)的圣是断除“五下分结”者,即断除“身见、戒取见、
      疑、爱欲、瞋恚”(参考注解47),而在色界或无色界天上得到解
      脱的人(参考注解49)。所以得阿那含果的圣者没有“身见”,即
      没有“内结”。(2)从本经《中阿含第二一经等心经》的上下文来
      看,在段落编号2的经文中有“断欲故”,是指“断欲界”;在段落
      编号3的经文中有“复学色有断”,是指“断色界”。所以符合得阿
      那含果的圣者不再还生于此欲界的世间,而是再生于色界或无色界天
      上,甚至在再生的过程中解脱的情形(参考《中阿含第六经善人往
      经》)。(3)参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也是如此。 
 298。 搏食天:巴利文为“kabalinkaraharabhakkhadeva”,以物质食物为食
      的天界,是在欲界之内的天界。 
 299。 生余意生天中:对应之巴利文为“annataram devanikayam uppajjati”
      (AN。 I。 p。63),中文译为“再生至其他天界之中”。
                                                                                  67

                                                                                  68
 300。 色有,巴利文为“rupabhava”,中文译为“物质的存在”,
      意思是“对色界的执着”。 
 301。 从解脱:巴利文为“patimokkha”,又译“波罗提木又、
      别解脱”,是“戒、戒条”的意思。“说从解脱”(patimokkha
      uddisati),意思是“诵说戒条”。 
 302。 等心天: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citta devata”(AN。 I。 p。
      64),意思是“彼此内心平等之天众”。 
 303。 绕三匝:巴利文为“padakkhina karoti”,中文译为“右绕”,
      意思是“把自己的右边对着某人绕圈子”,用来表示对某人非常虔诚
      的尊敬。 
 304。 共住锥头处:对应之巴利文为“aragga…koti…nittuddana…
      matte pi titthanti”(AN。 I。 p。65),中文译为“共立在如针尖大
      小的钻尖”。 
 305。 异学:巴利文为“annatitthiya”,又译“外道”,意思是“修
      习不同于佛教法门的行者”,相似于“异道”(参考注解993)。 
 306。 长衰永失:对应之巴利文为“anassum”(AN。 I。 p。65),注释
      书作:“nattha、vinattha”,意思是“衰弱、被消灭、被
      毁灭”。 
 307。 出入想知灭定:对应之巴利文为“sannavedayitanirodham 
      samapajjeyya pi vutthaheyya pi”(AN。 III。 p。192),中文译为“进入
      或离开想受灭定”。其中,“想知灭定”(sannavedayitanirodham),
      又译“想受灭定、灭尽定、灭身触”,在此定中没有任何的“想”与
      “受”、(参考注解968)。  
 308。 必有此处:对应之巴利文为“atth'etam thanam”(AN。 III。
      p。192),中文译为“有这个情形、有这个可多能性、有这个道理”。
      反之,“必无是处”“n'etam thanam vijjati”(AN。 III。 p。
      14),中文译为“没有这个情形、没有这个可能性、没有这个道理”。 
 309。 生余意生天中:对应之巴利文为“annataram manomayam
      kayam upapanno”(AN。 III。 p。192); 中文译为“再生至其他以
      心所成的天界”。 
 310。 乌陀夷:巴利文为“Udayi”,又译“优陀夷”。佛经中至
      少有三人被称为“乌陀夷”。第一位是“大乌陀夷”(Maha Udayi)
      ,他的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