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众没有义利,没有利益,只有痛苦。”
1877。 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观:对应之巴利文为“ajjhajive va
      adhipatimokkhe va”(MN。 II。 p。245);中文译为“严格的活命方
      式与增上戒”。关于此事的诤论在佛陀住世时就已经发生(参考
     《增一阿含高憧品第八经》、《中部第四八经憍赏弥经》、《中
      阿含第七二经长寿王本起经》)。
1878。 因道因道迹:对应之巴利文为“Magge va pi … patipadaya va”
      (MN。 II。 p。245),中文译为“〔八正〕道与修习方法”。
1879。 萨云若:对应之巴利文为“sabbannu”,又译“萨云然”,
      意思是“一切知者”。
1880。 六诤本,对应之巴利文为“cha vivadamulani”(MN。 II。
      p。245),中文译为“六诤根”,意思是“六种会引离起诤论的
      根本”。
1881。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书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
      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对应之巴利文为
     “Evarupan ce tumhe … vivadamulam
                                                                                 419

                                                                                 420
      ajjhattam va bahiddha va na samanupasseyyatha; tatra
      tumhe; Ananda; tass' eva papakassa vivadamulassa ayatim
      anavassavaya patipajjeyyatha。 Evam etassa papakassa
      vivadamulassa pahanam hoti; evam etassa papakassa
      vivadamulassa ayatim anavassavo hoti。”(MN。 II。 p。246),
      中文译为“如果你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没有看到这种会引起诤论的根本,
      阿难!你应该连循能使未来不再生起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根本的
      方法。如此,便能断除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的根本,使未来不再
      生起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的根本。”
1882。 如是围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故;
      如是此诤,汝断根本,对应之巴利文为“evarupan ce tumhe …
      vivadamulam ajjhattam va bahiddha va samanupasseyyatha;
      tatra tumhe; Ananda; tass; eva papakassa vivadamulassa
      pahanaya vayameyyatha。”(MN。 II。 p。246),中文译为“如果
      你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看到这种会引起诤论的根本,阿难!
      你应该努力断除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的根本。”
1883。 不语结、悭嫉、谄诳、无惭、无愧、恶欲、邪见、 恶性不可制:
      对应之巴利文为“makkhi hoti palasi ……issuki hoti macchari
      …… satho hoti mayavi …… papiccho hoti micchaditthi ……
      sanditthi paramasi hoti ad(h)anagahi duppatinissaggi”
      (MN。 II。 p。246),中文译为“覆恶私者、恼害者;嫉妒者、悭吝者;
      狡猾者、伪诈者;恶欲者、邪见者;自见的执取者、因执者、难弃舍
      者”。
1884。 七止诤,对应之巴利文为“satta …… adhikaranasamatha”
      (MN。 II。 p。247),中文译为“七灭诤”,意思是“七种平息诤论
      的方法”。
1885。 猥,音ㄨㄟˇ,,此处是指私下。
1886。 持母者,《佛说息诤因缘经》(大一˙九○六上)作:
      “以摩怛里迦为分别说者”。“摩怛里迦”(matika),又译“摩
      得勒伽”,意思是“本母”,通节于法与律,与“阿毗达摩”
      (abhidhamma)一样,是决了契经(sutta)的宗要。
1887。 因此诤,我等犯戒者除偷罗拓,除家相应。我自为己,亦为彼
      诸贤故,今向诸贤至心发露,自说显示,驯不敢覆藏,更善护持,
      后不复作:对应之巴利文为“Yadi samghassa pattakallam; aham
      ya c' eva imesam ayasmantanam apatti ya ca attano apatti;
      imesam c' eva ayasmantanam atthaya attano ca atthaya
      samghamajjhe tinavattharakena deseyyam;
                                                                                 421

                                                                                 422
      thapetva thullavajjam thapetva gihipatisamyuttan ti。”
      (MN。 II。 p。250),中文译为“如果僧众同意的话,那么,为了各
      位贤者的利益与我的利益,我要在僧众中,用以草覆盖的方式,忏悔
      各位贤者的罪过与我的罪过,除了重罪及与在家人相关的事情之外。”
      其中,“重罪”是指“波罗夷”(parajika)及“僧残”(sangha
      disesa)(参考注解1062); “与在家人相关的事情”是指比丘辱
      骂或轻视在家人。
1888。 若此部中无一比丘应者,阿难!此比丘应往至彼第二部。到已稽首,
      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在对应
      之巴利文经典中并无如此的句子。只是重复上一段的经文,
      描述另一派的比丘众也有相同的情形。 
1889。 如法业、如律业: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akammam ……
      vinayakammam”(Vin。 I。 p。325),中文译为“如法如律的羯磨”。
      其中,“羯磨”(kamma)本意是“作事”,此处是指“僧团中
      关于僧事的处理”。
1890。 责数:对应之巴利文为“tajjaniyakammam”,(Vin。 I。 p。326
      …327),中文译为“应诃责羯磨”。
1891。 下置:对应之巴利文为“nissayakammam”,(Vin。 I。 p。327),
      中文译为“依止羯磨”。
1892。 举:对应之巴利文为“ukkhepaniyakammam”,
      (Vin。 I。 p。327),中文译为“举罪羯磨”。
1893。 摈:对应之巴利文为“pabbajaniyakammam”,(Vin。 I。 p。327),
      中文译为“驱出羯磨”。
1894。 忆:对应之巴利文为“patisaraniyakammam”,(Vin。 I。 p。327),
      中文译为“下意羯磨”,意思是“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1895。 从根本治:对应之巴利文为“mulaya patikassati”,(Vin。
      I。 p。327),中文译为“本日治、退回到最初”。
1896。 驱出:对应之巴利文为“parivasam ”,(Vin。 I。 p。327);
      中文译为“别住”。
1897。 不慢:对应之巴利文为“manattam”,(Vin。 I。 p。327),
      中文译为“续罪的仪式、摩那睡”。
1898。 治:对应之巴利文为“abbhana”,(Vin。 I。 p。327),中文译为
     “出罪、复归”。
1899。 阿夷那和提:巴利文为“Aciravata”,是沙弥的名字。
1900。 阿奇舍那:对应之巴利文为“Aggivessana”(MN。 III。 p。128),
      是指沙弥阿夷那和提。
1901  实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Sutam me tam ……: Idha bhikkhu appamatto atapi pahitatto
      viharanto phuseyya cittassa ekaggatan ti。”(MN。 III。 p。128),
      中文译为“我听说:‘不放逸、勇猛、精进的比丘能够达到
                                                                                 423

                                                                                 424
      心一境性。’”
1902。 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着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若
      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
      知者、见者,终无是处: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kut' ettha …
      labbha? Yan tam nekkhammena natabbam; nekkhammena
      datthabbam; nekkhammena pattabbam; nekkhammena sacchikatabbam;
      tam vata Jayaseno rajakumaro kamamajjhe vasanto kame
      paribhunjanto kamavitakkehi khajjamano kamaparilahena
      paridayhamano kamapariyesanaya ussukko nassati va dakkhati
      va sacchikarissatiti n' etam thanam vijjati。”(MN。 III。 p。129
      …130),中文译为“王子耆婆先那童子住于欲中,享受欲,被欲想
      所吞没,被欲热所烧,热衷于欲的遍求,他怎么能知道、见到、体证
      应由出离所知、所见、所得、所证的〔法〕呢?这是不可能的。” 
1903。 此未调、未调地、未调御受御事者:对应之巴利文为“api nu te
      adanta va dantakarapam gaccheyyum; adanta va dantabhumim
      sampapupeyyum”(MN。 III。 p。130),中文译为“未被调御者,
      是否可以得到已被调御的行为,达到已被调御的阶段?”
1904。 制乐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劳,令乐村邑,习爱人间:
      对应之巴利文为“arannakanan c' eva silanam abhinimmadanaya
      arannakanan c' eva sarasamkappanam abhinimmadanaya
      arannakanan c' eva darathakilamathaparilahanam abhinimmadanaya
      gamante abhiramapanaya manussakantesu silesu samadapanaya”
      (MN。 III。 p。132),中文译为“以便征服〔它的〕野性、森林中的
      记忆与意图、〔住在〕森林中的不安、疲劳与苦恼,〔使它〕在村庄
      中得到欢喜、灌输〔它〕与人类和善〔共处〕的习性”。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