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断其命。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恶怨家为长者亲友,非为初始方便,害心常伺其便,至其终耶?而彼长者不能觉知,至今受害」。答言:「实尔」。尊者舍利弗语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长者本知彼人诈亲欲害,善自防护,不受害耶」?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如彼长者为诈亲怨家所害而不觉知。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尊者舍利弗为焰摩迦比丘说法,示敎、照喜已,从座起去。



返回十四、 六处法门    *无我为根本* 
第184 ( 190 ) 经 (上p215) 2 

第219 ( 198 ) 经 (上p221) 2 

【处观】。。。 3 

界,。。。 3 

【佛法的心理观】。。。 5 

【意为认识作用的源泉】。。。 6 

【依意生识】。。。 7 

【心及三者的综合】。。。 8 

【心与心所】。。。 9 

【善心所与恶心所】。。。 12 

第253 ( 202 ) 经 (上p249) 13 

第271 ( 209 ) 经 (上p254) 13 

第273 ( 211 ) 经 (上p257) 14 

第275 ( 213 ) 经 (上p261) 15 

第277 ( 215 ) 经 (上p263) 16 

第406 ( 304 ) 经 (上p383) 17 

第285 ( 218 ) 经 (上p267) 18 

第305 ( 232 ) 经 (上p276) 18 

第306 ( 233 ) 经 (上p277) 19 

第309 ( 236 ) 经 (上p280) 19 

第310 ( 237 ) 经 (上p286) 20 

第376 ( 250 ) 经 (上p300) 20 

第379 ( 253 ) 经 (上p305) 21 

第378 ( 252 ) 经 (上p302) 24 

第375 ( 249 ) 经 (上p299) 26 

第383 ( 1165 ) 经 (上p319) 26 

第387 ( 1169 ) 经 (上p327) 28 

第396 ( 273 ) 经 (上p353) 29 

第398 ( 275 ) 经 (上p356) 30 

第399 ( 276 ) 经 (上p359) 32 

第407 ( 305 ) 经 (上p385) 37 

第405 ( 282) 经(上p378) 39 

第413 ( 311 ) 经 (上p397) 41 

第414 ( 312) 经(上p399) 43 

第 13370 ( 1032 ) 经 (下p741 ) 44 

<<杂阿含经>>

第184 ( 190 ) 经 (上p21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眼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者,不堪任正尽苦。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诸比丘!于眼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于耳、鼻、舌、身、意,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19 ( 198 ) 经 (上p22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内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尔时、世尊告罗睺罗:「善哉罗睺罗!能问如来甚深之义」。佛告罗睺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罗睺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罗睺罗!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者,是名断爱、转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法概论>>

【处观】
处,是生长门的意义,约引生认识作用立名。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于因缘。引发认识的有力因素──增上缘,即有情根身的和合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有情自体;为生识的有力因,所以名之为处。六处是介于对象的所识,与内心的能识中间的官能。有所知与能知,而此二者皆以六处为中心;如没有六处,能识与所识失去联络,也就不能成为认识。由六处而引发六识,才能分别境界。六处为认识的重要根源,所以随六处而分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于六根门,所以有六尘──外六处、六识。继之而引起的心理作用,也就分为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等。这都从认识的来路──根门不同,加以种种的分别。

六处中的前五处,为生理机构,是色法。此色,经中称为「清净色」,是物质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色,近于近人所说的视神经等。

意处是精神的源泉。依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我们的认识活动,根源于六处,而六处即有情的一切,所以佛陀常说六处法门。

〔本段请自行参阅〕

<<佛法概论>>

界,
即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此六界,无论为通性,为特性,都是构成有情自体的因素,一切有情所不可缺的,所以界又被解说为「因性」。

地、水、火、风四界,为物质的四种特性。『杂含』(卷三?六一经) 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一切物质,不外乎四大界及四大所造的五根,五尘。

地、水、火、风,为世间极普遍而作用又极大的,所以也称为四大。人类重视此常识的四大,进而推究此四大的特殊性能,理会到是任何物质所不可缺的,所以称为能造。

地即物质的坚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质的湿性,作用为摄聚;火即物质的暖性,作用为熟变;风为物质的动性,作用为轻动。随拈一物,莫不有此四大的性能,没有即不成为物质。

至于空界,是四大的相反的特性。物质必归于毁坏,是空;有与有间的空隙,也是空;虚空是眼所见,身所触的无碍性。凡是物质──四大的存在,即有空的存在;由于空的无碍性,一切色法才能占有而离合其间。有虚空,必有四大。依这地、水、火、风、空五大,即成为无情的器世间。若再有觉了的特性,如说「四大围空,识住其中」(成实论引经),即成为有情了。



<<佛法概论>>

【佛法的心理观】
【心意识】

意为有情的中枢  有情即有情识,故识为有情的特征。佛敎于心识发挥的极精密,确为应有的努力。经中以种种名词去说明识,又总括为「此心、此意、此识」(杂含卷二.三五经)。佛虽总说此三者,但并未给与严密的定义。圣典中有时说心,有时说意,有时又说识。所以历来论师,都认此三者是同一的;但从他的特殊含义说,可以做相对的分别。

先说意:意的梵语,即「末那」(不必作第七识解),是「思量」义。意的特殊含义,有二:一、意为身心交感的中枢:有情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除前五色根外,还有意根。意根与五根的关系,如『中含』『大拘絺罗经』说:「意为彼(五根)依」。五根是由四大所造成的清净色,是物质的,属于生理的。意根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意为五根所依止,即是说:物质的生理机构,必依心理而存在,而起作用;如心理一旦停止活动,生理的五根也实时变坏。所以五根与意根,为相依而共存的,实为有情自体的两面观。

意根为根身──含摄得眼、耳、鼻、舌四根的身根活动的所依,根身也是意根存在与生起的所依,二者如芦束相依。五根中,身根比四根的范围大,有眼、耳等是必有身根的。这可见意的特征,即是与根身的和合。

有情自体即六根,六根或译作六情,这是从情──情识、情爱而生起,能生情而又与情相应的。身心相互依存,不即不离的有情观,即从五根与意根的交感中显出。

有人说:心理作用是由物质结构的生理派生的,这是抹煞意根,偏重物质。

有人说:心是离根身而存在的,色根为心的产物,这是忽视色根,偏于心理。

佛法的有情论,意根与五色根相依而存。单有五根,仅能与外境触对,而不能发生认识作用;意根不离五根的活动,所以想分解五根而别求意根,也是不可能的。

意根与五根的关系,可从取境的作用而知。如眼根,像一架照相机,能摄取外境作资料,现为心相而生起眼识。意根是根,所以也能摄取境界。意根不但有他独特的(「别法处」)境界,还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意根是编辑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为五根起用的所依。五根与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说明了意根为身心和合的中枢。

【意为认识作用的源泉】  
根是生义,如树依根而发枝叶;六根能发识,所以称根。平常说:依眼根生眼识,……依意根生意识,这还是大概的解说。精密的说:意根不但生意识,而且还能生前五识。所以凡能生认识的心理根源,都称为意根;而从此所生的一切识,也可总名之为意识。

意为认识作用的根源,研究此发识的根源,佛敎有二派解说不同──也有综合的:一、主张「过去意」,即无间灭意。以为前念(六)识灭,引生后念的识,前灭识为后起识的所依,前灭识即称为意。

一、主张「现在意」,六识生起的同时,即有意根存在,为六识所依。如波浪汹涌时,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此同时现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征,即认识活动的泉源。

依根本敎义而论,意根应该是与六识同时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识界,同时还有意界。

【依意生识】 
识,了别义,重在触对境界的认识;能了识别,故称为识。所依的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