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克(12)龙骨24克(13)女贞子12克(14)旱莲草12克。
〔主治〕:室女崩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服。服至5~7剂后,崩块之热得减者,去桑叶、丹皮,加龟板、鳖甲、牡蛎。愈后每月经前服4~5剂,病根可除。
〔典型案例〕:柴某,学生。因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孩提年令有一定的恐惧感,有此症状避而不谈,但经问诊可知,其血色鲜红,心烦想哭、夜间盗汗、手心脚心发烧、腰痛及足跟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于是处方为:熟地24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秦艽9克、白薇6克、地骨皮9克、白朮9克、石斛12克、麦冬12克、龙骨24克、龟板24克,上服三剂后,已见效果,阴虚症状明显改善,且下血量亦日趋见少。为巩固疗效计,嘱其每月经前按上方服三剂,后追访半年未见覆发。
董 漱 六
董漱六,男,1916年生。【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董氏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师从海上名医秦伯未先生继续深造。1938年由秦伯未先生委任【上海市中医疗养院总院?门诊部】主任。历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第二届执行委员等职。
董氏多年来曾发表「霍乱治疗专集」「麻疹通论」「咽喉病之研究」「麻黄治哮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哮病的临床经验」「中医药治愈内科急症举例」「肝硬化腹水治验二例」「病毒性脑炎昏迷57天治验一例」「神犀丹治愈肝昏迷一例」等学术论文40余篇,并编着《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一书,畅销国内外,获较高评价。
〔麻杏射胆汤〕
〔组成〕:(1)净麻子5克 (2)大杏仁10克 (3)嫩射干9克 (4)玉桔梗6克(5)杜苏子9克 (6)净蝉衣4。5克 (7)炒僵蚕9克 (8)制半夏9克(9)广陈皮4。5克 (10)生甘草4。5克 (11)鹅管石12克(缎、杵) (12)江枳实6克 (13)指胆星6克。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闷气急、喉痒作呛有哮鸣音,夜间不得平卧,乳蛾肿胀、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中医辨证为风寒客肺、痰浊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者。
〔用法〕:根据药剂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约半小时再加水少许,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一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头煎、二煎药汁一同灌入热水瓶内,分2次顿服。如小儿可分3…4次服,当天服完。
〔加减〕:本方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气管伴有肺气肿等疾病的有效方剂。
(1)如有口渴烦燥、痰粘、舌红苔黄者,上方可去半夏、陈皮,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贝母12克。 (2)如形寒肢冷无汗、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滑者,可去蝉衣、僵蚕、桔梗,加桂枝4。5克、细辛3克、干姜2。4克。
(3)如咽红乳蛾肿痛、痰稠、舌红脉数者,可去半夏、陈皮,加银花9克、连翘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黄改用水炙麻黄5克。
(4)如溲黄便秘舌红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黄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黄改用蜜炙麻黄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半夏9克,广陈皮改用广橘络5克。
(5)如咳喘气逆、腹胀胁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克。
(6)如脘腹痞胀、口粘纳差、苔白腻者,去蝉衣、僵蚕,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
(7)如有头胀头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陈皮,加辛夷9克、苍耳子9克。
〔典型病例〕:吴某,男,13岁,学生,1989年7月10日初诊。有奶癣史,咳嗽反复发作,日久发展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发,已达四五年之久。今感时寒,咳嗽随起,痰吐不爽,胸闷气急,喉间有哮鸣音,夜卧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脉浮滑数,拟〔麻杏射胆汤〕连服3剂,哮喘得止,咳减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象滑数,上方去半夏、陈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剂,咳平,痰鸣、哮喘未作,因大便干结,上方去半夏、陈皮,加全瓜萎12克、浙贝母12克、净麻黄改用蜜炙麻黄,迄今年余,哮喘未见覆发。
董氏多少年来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咳喘病人较多,单属寒型或热型不少,而寒包热型者属多数。临床上常用宣上寻下法,以〔麻杏射胆汤〕加减,既可宣肺达邪,又能清热寻痰,对证下药,咳喘病每多获得良好疗效,这是董氏临床辨证经验之处。
李 振 华
李振华主任,名巨镔 ,号醒齌,1922年生于【河南省】文安县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曾祖父李大椿精通医术,善用验方治病,效如桴鼓,颇有名气。先生在其祖父的指导下研读《内》《难》《伤寒》《本草》《脉学》诸书,平日侍诊,耳提面命,尽得真传。先生为求深造,于1938年考入【北京国医学院】,曾从师于孔伯华等中医名流,于1941年毕业并经考试合格,悬壶于【天津】,时年20岁。现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医学会】常委、【天津市中医医院】技术顾问、《天津中医》杂志副主编、【天津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李师在学术上,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精于辨证,不囿一家之言,50余年中,在中医内、妇、儿诸科均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承东垣学说,强调后天之本的作用,临证倡燮理中焦、理气宽中之大法。对慢性胃病炎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着深入的研究,并独具匠心,采用整体用药与局部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奖」,同时曾主编了《中医秘方验方汇集》,中医内、外科、针灸等教材,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香砂温中汤〕
〔组成〕:(1)党参12克 (2)白朮10克 (3)茯苓15克 (4)陈皮10克 (5)半夏10克(6)木香6克 (7)砂仁8克 (8)厚朴10克 (9)干姜10克 (10)川芎10克(11)丁香5克 (12)炙甘草3克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暧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加减〕:(1)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
(2)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
(3)湿盛泄泻者,加薏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
(4)湿阻呕恶者,加苍朮10克、藿香15克。
(5)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6)阻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
(7)气虚甚者,加黄耆15~30克。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生化。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
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汤〕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二诊:上方服用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纳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薏仁30克,以增健脾袪湿之力。三诊:上方又服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薏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覆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一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娄 多 峰
娄多峰教授,汉族,1929年3月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当地贤儒名医祖父娄宗海习歧黄,精通三土文,尽得真传。现任【河南中医学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
其临床50余载,即承家传,又博采众家专长于痹证研究,对各科杂证均有心得。提出痹证病因病机责之于「虚、邪、瘀」。其创办的【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集医、教、研为一体,从事治疗类风湿病的系列中成药的研究,古今论治痹病文献整理,成绩蔚然。
〔化瘀通痹汤〕
〔组成〕:(1)当归18克 (2)丹参30克 (3)鸡血藤21克 (4)制乳香9克(5)制没药9克 (6)香附12克 (7)延索胡12克 (8)透骨草30克。
〔主治〕:瘀血痹症(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凝症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1)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
(2)偏热者,加败酱、丹皮。
(3)气虚者,加黄耆。
(4)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
〔典型病例〕:刘某,女,16岁。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关节着地,当时听到「口卡嚓」声响,随后膝关节处肿痛,经治疗局部肿胀消失,留有持续性左膝关节疼痛,经常「打软腿」,甚者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质淡红,脉弦。证属外伤瘀血,覆感寒湿,经脉闭阻。用〔化瘀通痹汤〕加细辛3克、桂枝9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