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复为发起人,坚持拒绝恐怕不好,并说已经替严复签名,明天必须见报,来不及听取意见了。
对杨度的信如何处理,严复颇为犹豫。在与弟子商议的过程中,严复认为自己年纪已大,不愿再过逃亡的生活,“盗名不妨听之任之,只是始终不参与其中的活动罢了”,“吾心可告天地,纵被莽大夫之名,庸何伤?”
第二天,报纸上登出了筹安会的名单,严复名列第三。严复仆人早晨出门,发现门前有荷枪士兵站岗,已经被“保护”起来了。此后严复闭门谢客,深居简出,筹安会的会议,称病缺席。当时报纸称严复为“狗也不狗,走也不走”,实为真实写照。
筹安会成立的第七天,梁启超在天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时洛阳纸贵,很多人买不到报纸就辗转抄读,甚至要求报馆再版。袁世凯认为,由严复出面撰写驳斥文章最为适宜,于是签署四万元金票,由总统府顾问夏寿田转交严复并阐明意图。严复说:“吾苟能为,固分所应尔。若以货取,其何以昭信天下?非主座见命之意也,容吾徐图之以报命。”婉言拒绝了。此后严复收到二十多封恐吓信,他深为苦恼,但仍然不愿意书写,并说“吾年逾六十,病患相迫,甘求解脱而不得。果能死我,我且百拜之矣”。袁世凯不得已,让孙毓筠写了驳斥梁启超的文章。严复认为,“自是之后,闭门谢客,不愿与闻外事”。袁世凯死后,严复写诗有云:“近代求才杰,如公亦大难。六州悲铸错,末路困筹安。四海犹群盗,弥天戢一棺。人间存信史,好为辨贤奸。……”
六
洪宪帝制结束之后,严复彻底退出政界,倾心于研究道家学说尤其是《庄子》。他评点《庄子》的书稿曾交付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尚未出版就毁于1932年的淞沪战火。留传下来的版本是曾克耑根据严复长子严璩所藏的评点本排印或影印的。此时他的一些政见基本上都存留在与友人的通信之中,今天可以看到的有他对“府院之争”、中国政府参加欧战、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等问题的见识,虽说不一定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但确有不少真知灼见。他曾借用元好问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纷争的厌烦和苦恼:“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病逝,临终遗言:“须知中国不可来,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12月20日,与夫人王氏合葬于闽侯阳崎鳌头山。
在此,我们借用美国汉学家史华兹对严复的一段评论来结束本篇:
严复不是整个中国的代表,他属于一个庞大的、愚昧的社会中的一小部分杰出的文人学士,而在这些文人学士中,他又属于对时势作出开创性反应的佼佼者。……他的著述确实对他同时代的青年人,和对现今已七八十岁的中国知识界、政治界的杰出人物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梁启超深受过他的影响,而其他各类人,如胡适、蔡元培、鲁迅以及毛泽东也都在年轻时受过他的影响。当然,我从来也不认为,假如严复从未落笔著文,类似严复这样的思想就不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10〕
注释:
〔1〕《郭嵩焘致曾国藩》,载柳诒徵编《陶凤楼藏名贤手札》第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2〕郭嵩焘:《致沈幼丹制军》,《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一。转引自徐立亭著《晚清巨人传:严复》,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3〕〔4〕〔8〕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4、145、356页。
〔5〕郭嵩焘著,钟叔河、杨坚整理:《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838页。
〔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37页。
〔7〕〔10〕(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9〕冯耿光:《荫昌督师南下与南北议和》,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356~357页。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 王 蒙
和《红楼梦》有关的各种争论,现在已成为了一个公共的话题。我作为一个“红迷”,对这些争议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基本属于业余爱好。所谓“放谈”,是因为我对这些问题没有做过科班的研究,只是随便说说。
我知道,关于《红楼梦》的争论有的也很有趣。清朝有“拥薛”和“拥林”的两位老头,一位说薛宝钗可爱,一位说林黛玉可爱,争论到最后演变成了肢体接触。所以,我今天的“放谈”万一不小心触到了某一学派的观点,或者触到了知识上的“地雷”,我事先告饶一下,我绝没有赞成哪一派,或者反对哪一派,只是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要是不小心冒犯了哪位学者,我愿意再去接受一次知识的启蒙;反过来,如果我无意中迎合了某个学派的观点,欢迎大家组织“专案调查”,我绝没有喝过那个人的酒,也没有收过红包,我可以用我的身家性命担保。
《红楼梦》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红楼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我就我所知道的,引用一下。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运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释,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欲望的悲剧,或者说是人生的悲剧。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与任何喜剧相反,彻头彻尾是悲剧也。叔本华有“男女之爱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王国维就用这个理论来介绍《红楼梦》。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欲望,而欲望永远没有止境,人生的欲望就像乞丐乞讨,得到了一点,不是满足,而是期待更多!
有人认为,不仅叔本华有这种思想,老庄也有这种思想。老子曰:“五色乱其目,五味乱其腹。”老子又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得到的越多,产生的不满足会越多。佛家认为,爱恋生贪欲,贪欲生嗔怨,嗔怨生烦恼。
林黛玉最爱的是贾宝玉,但是嗔怨最多、烦恼最多的也是贾宝玉。这样的解释和《好了歌》也是一致的,歌里唱道,“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给人最大的教育就是思想的解脱。但我个人认为,看完《红楼梦》之后,既得到了解脱,同时也变得更加执着。《红楼梦》说,“好”便是“了”。但《红楼梦》本身有另一面,“好”便是“好”,“了”便是“了”。曹雪芹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描写吃螃蟹、过生日、做诗、元妃省亲很是欢快,这怎么是“了”呢?何等富贵荣华啊!“……烈火喷油、鲜花着锦之盛!”所以,从逻辑上看,《好了歌》并不能让人真正的“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将相死后是荒冢一堆,但活着的时候,依旧是将相啊,活着就要建功立业!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这风月宝鉴正面看是美人,反面看是骷髅,意为美人终究要变成白骨。其实这是没有说服力的,美人就是美人,我们说的是“现在”,没必要考虑八十年之后的事,八十年之后,我们都将变成白骨。所以,看《红楼梦》会让人感到非常矛盾,看到“好”的地方还真是好,看到“了”的地方未必了。
二是,也有人把《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解释成阶级斗争,其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说,《红楼梦》我看了五遍,但没有受其不好的影响,我把它当历史读,里面阶级斗争很厉害,有几十条人命!毛泽东还有一句名言:《红楼梦》是王、薛、贾、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这种观点完全符合毛泽东的身份,如果毛泽东看《红楼梦》就看黛玉葬花、黛玉悲秋之类的,那就不是毛泽东了。所以,毛泽东的见解的确很有独到性、启发性,说明《红楼梦》里的确写到了很多阶级斗争,当然,这是不是曹雪芹的原意,我们就不知道了。如果我们让曹雪芹复活,告诉他,你的作品已经被毛主席概括为阶级斗争史,我相信,他会吓一跳。
第三种看法呢,跟毛主席的观点有些接近,但不像他这么尖锐,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里面描写了大家族对少女的迫害,晴雯、金钏等的命运,毫无自由恋爱可言,毫无人权可言,毫无民主可言,《红楼梦》在客观上对封建社会确实有很深刻的控诉。这种反封建说在今天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从李希凡先生起,到现在的冯其庸先生等,都是强调《红楼梦》的反封建,而且把反封建和明末清初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联系起来。
我个人认为,大致上,反封建的思想在《红楼梦》里确实存在,因为曹雪芹写出了封建理法、意识形态、家族观念对青年人的戕害。是不是这些都和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系呢?有时候我也犯糊涂。比如,有人认为,贾宝玉说,女孩子可爱,女孩子是水做的;男人不好,男人是泥做的。把这个看成能证明贾宝玉有妇女解放思想,我不同意,这和女权主义不沾边。贾宝玉喜欢女孩和男作者的“弗洛伊德”心理有关。我在自己十四岁到二十二岁期间,怎么看怎么觉得女孩比男孩可爱,而且,我还有一个理论,女孩容易革命,因为在旧社会,女孩受的压迫更深。我个人认为,说《红楼梦》反封建是不错的,但这是不是它的主题思想呢,我看没有这么简单。
第四种观点是把《红楼梦》说成是爱情悲剧,有情人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