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从“文字使用”、“作品分类”和“结构布局”三个方面,概述了日本的《万叶集》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为了更透彻更细致地了解日本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的相互关联,我们来将 《万叶集》同《诗经》作一点分门别类的比较。

  1,历史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约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合乐歌词。《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她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的影响。同样,《万叶集》作为日本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对于本国的文学也有着巨大的多方面的影响。两部文学巨著,在各自民族的文学乃至文化史上,有着大至相同的历史地位。

  2,时间跨度。前面已讲到,《万叶集》所收集的诗歌作品,其创作的时间,跨越了三个多世纪,共计四百四十多年;而《诗经》的时间跨度,大约有五百年。巨大的时间跨度,决定了这两部作品,在历史容量、思想内涵、人生画面、人文景观、美学尺度等等方面,均有着无限的丰富性。她们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对各自民族之历史、文化、政治、宗教、军事、外交、农业以及民族成员之日常生活的真实的艺术记录。

  3,作者构成。《万叶集》和《诗经》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有着数不清的作者。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其数量之多,身份之复杂,地位之悬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比如《诗经》的作者,既有天子诸侯的贴身近臣、史官、武将,也有猎手、农夫、弃妇、乞丐,既有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也有落魂失魄的怨男怨女……《万叶集》作者的构成更加复杂:上至天皇、皇后、皇子,下至官吏、僧侣、文人学士以及农民、工匠、商人、浪人、游女……

  4,题材特征。如此众多的作者,来自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有着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因此,将这些作者所写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必然构成题材上的重要特征:广泛、多样、复杂、丰富。读中国的《诗经》,既能感受到上层社会的腐败贪婪、相互倾轧,又能感受到下层官吏的落落寡欢、忧愤不平,更能感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贫穷、艰辛、困苦、无助。读日本的 《万叶集》,我们可以看到“班田制”下农民饥寒交迫的惨状,也可以看到被征调而远离家乡的防人对恋人的思念,还可以看到皇族内激烈的派系争斗和宫廷内的苦闷与哀痛,还可以看到东方女子缠绵的情意,富士山迷人的风光。

  5,写实风格。《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代表作,诚如中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说:“风雅之作,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诗经》中的优秀之作,言志抒情,针砭社会,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并不是骚人墨客的无病呻吟,也不是达官贵人的假意虚情。写实,也是 《万叶集》的风格,集子中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而不加粉饰,吐露真情实感而不扭怩作态,读者从一首首和歌中,能听到歌人的心声,能感受到歌人脉搏的跳动。除去奈良中期以后的宴饮、相闻、季节歌以外,《万叶集》的大部分和歌都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真实而真诚地抒情写意,而不是着眼于营造梦幻、臆构虚境、陈述空想。

  6,民歌味道。两部作品都有很浓的民歌味道,《诗经》中的《国风》,本来就是当时的采诗官,在各个诸侯国中采集到的民歌;《诗经》中的《小雅》,也有一些和风诗相近的作品。这些来自民间来自社会底层的歌谣,纯朴、直率、真挚。比如,同是恋歌,既有大胆坦诚的表白,也有微妙细腻的心理活动,还有弃妇赘婿的悔恨与愁怨。《万叶集》中,卷十四的东歌,卷二十的防人歌,卷十三的歌谣,都是产生于水滨山乡的民谣。这些民谣,直接使用方言的乡音,直接抒写社会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还能感受到日本劳动人民纯朴、诚挚、善良的情怀。

  7,比兴手法。“比兴”,是《诗经》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比,就是比喻,打比方,以此物比彼物;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的首篇《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起首两句,既是“比”,又是“兴”。用洲中睢鸠这一“他物”,引出诗的爱情之词,这是“兴”;用睢鸠快乐的鸣叫,来比喻“君子”与“淑女”的爱情追求,用睢鸠这种情感专一的水鸟,来象征人世间的伉俪之情,这是“比”。《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都用了比兴手法,所以汉代的《毛诗序》(一篇关于《诗经》的重要的评论)讲诗之“六义”时,专门谈到了“比”和“兴”。日本的《万叶集》,不仅也采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而且有些作品同样用“睢鸠”来比来兴。请看这首 《寄物陈思》:

  睢鸠在海滨,大海茫茫波涛涌,拍岸浪纷纷。

  不知你亦往何方,我的心上人。

  同样是描写爱情,同样是用鸠睢来比兴,不同之处,只是将睢鸠从河之洲移到了海之滨。再看这首《悲别歌》:

  睢鸠在河洲,洲畔有条离岸船,架起船去远。

  心上人儿可在船,日后难相见。

  用“睢鸠”引出“离岸船”,又由“离岸船”引出“心上人”,虽说是更曲折的起兴,但同样是借用了《诗经》的艺术手法。

  日本《万叶集》与中国《诗经》的相似之处,远远不止以上七个方面。

  《万叶集》成书之时,正是我国的唐代,正是我国的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读《万叶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人,是怀着怎样的文化兴趣和艺术欲求,如饥似渴地学习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文艺作品。他们写的诗,象《诗经》一样清新明快,一唱三叹,像唐诗一样意象丰富,节奏流畅;他们作的文,骈四俪六,辞采华艳,颇具齐梁遗风……日本的文学艺术家为了吸收汉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汉文学的影响,又大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日本刮起“白旋风”

  公元九世纪至十二世纪,日本文坛上刮起了一股“白旋风”。

  何为“白旋风”?就是日本人崇拜白居易、学习白居易、摹仿白居易的文化风气。

  大家知道,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大约在公元九世纪中期传入日本,其时为日本平安时代中期,中国唐代文宗、武宗、宣宗年间。白居易在世时,亲自参加编定他的作品集《白氏文集》。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白居易在《文集自记》中说:

  《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会昌五年,白居易七十四岁。当时诗人自己得知,他的集子已经广泛地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其中首先提到的就是日本。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是怎样传入日本的呢?据专家们考证,八世纪与九世纪之交,日本的学问僧来中国学习佛教,回国时,便将白居易的作品带回日本。比如我们后面将要介绍的著名的弘法大师,于九世纪初在中国留学,钻研佛经,其间曾仔细研究过中国的唐诗,著有 《文镜秘府论》。可以推测,弘法大师回日本时,一定带走了白居易的作品。后来,白居易的诗文作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入日本。直至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的两百余年间,在中日书籍的贸易方面,《白氏文集》仍然是从中国进口的大宗物品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仅日本的长崎一地,从1719至1760年的四十年间,从中国输入了《白乐天集》五种十套、《白乐天诗集》一种两套、《白香山诗集》一部七本等,总计有七种不同的版本经过长崎港进入日本。

  下面给大家讲两个“白居易在日本”的小故事。

  九世纪初,日本的嵯峨天皇不知从哪里得到一部《白氏文集》,他视如珍宝,藏在他的书房里,不让任何知道,只有在没有外人的时候,才将《白氏文集》拿出来拜读赏玩,咏之诵之,他以为日本再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白氏文集》和白居易的诗歌了。有一次,嵯峨天皇与文臣小野篁交谈,谈话间,天皇随口吟咏了两句诗:

  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遥望往来船。

  然后很得意地要小野篁加以评论。这位天皇满以为他的文臣会对这两句诗大加赞赏的,没有想到小野篁却说:“如果将第二句中的‘遥’字换成‘空’,就最美了。”天皇听了这句话,大惊失色。原来,嵯峨天皇朗诵的是白居易

  《春江》一诗中的两句,白居易的原诗用的就是“空”字,天皇将“空”改成“遥”。他以为袭用白居易诗句是无人知晓的,谁知被小野篁点穿了他的“奥秘”。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不仅深藏于皇宫内府,而且流传于贵族朝臣之中。这位小野篁肯定是熟读了白居易的作品。还有一次,嵯峨天皇在西山离宫召见群臣,命小野篁作诗。小野篁当场赋成两句,十分精采,天皇赞赏不巳,将小野篁升为宰相。其实,小野篁朗诵的并不是他自己的诗作,而是从白居易的诗句中推化而来。天皇没能“哄”过大臣,大臣却“哄”过了天皇。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另一位天皇。那是十二世纪的下半叶,“白旋风”在日本列岛已经刮了四百多年,《白氏文集》早已不是宫中“枕秘”,而是

  日本天皇必备的修身养性之教科书,宫廷内专门设置了《白氏文集》的侍读官,负责向天皇进讲白居易的诗文作品。当时执政的是高仓天皇。有人向高仓天皇献枫树,天皇非常喜爱枫树,专门派藤原信成守护。有一天,一个仆人剪下了一些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