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之俊说:“大行皇帝已草草下葬,当时闯贼有令,所谓‘帝礼葬,王礼祭’。可时局汹汹,哪能有什么帝礼?一代君王,就葬于田贵妃的墓中,当时迫于流寇淫威,既未发丧成服,也未祭奠受吊,大臣们甚至不敢去哭临。”
说完又哭。多尔衮不由说:“金先生,孤真的被你感动了,你真是明朝的申包胥啊,你说的孤都照准,孤敢说大明虽亡了,可有先生这样的读书人,中原的传统与文明,一定会代代相承,永远不会湮灭。”
其实,就是没有金之俊之请,多尔衮也打算要为崇祯皇帝发丧的。为明朝作总结的,只能是大清,大清本是应吴三桂之请,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幌子进关的,礼葬崇祯,可表明一个朝代的的终结和帝位的嬗替,再说,这也确实是收拾人心的大好机会,眼下这个人情送给金之俊了,算是酬谢故人吧。
金之俊从宫中出来时,便已意识到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了。
他其实早已萌生退志。二十岁出头便中进士、点翰林,应该说,他算是文运亨通。可生逢末世,丁此时艰——做官带给他的只是一连串的不幸。他自万历末年身登仕版,二十余年的大好时光,就消磨在冷曹闲衙,不曾风光过一天,更不用说“一展平生抱负”了。至崇祯末年,国事日非,可他这个大臣不被重用,一直是投闲置散,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直到流寇欲来时,他才获外放,在昌平当了一天巡抚,然后厄运踵至,直到被流寇酷刑逼赃,只差一点就被刘宗敏的夹棍夹死。
眼下,他终于可以不死了,天缘巧合,胡人的摄政王,居然与他“有旧”,这在一个热心仕途的人看来,是多么难得的君臣际遇啊,可此时的金之俊却显得心灰意懒。廿年奔走长安道,他自觉已是一匹驽马,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送往迎来,面对毁誉,他已是曾经沧海。更何况大明已是彻底无望了,若还不知进退,便真是没有自知之明。
可万万没料到的,便是今日与摄政王在武英殿的一会,却使他彻底地改变了主意——人与人的交往,或白首如新,或倾盖如故。他觉得,他对摄政王的了解,就属于后一种,这个胡人的“憨王”,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只有短短地交谈,金之俊便发现,此人正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不但志存高远,目光敏锐,且是那种有决断、有魄力的人物,他相信,此人一定能扫平群雄,速定天下。一旦得出这个的结论,他便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去留,你不是深感怀才不遇吗,既然摄政王如此看重,云从龙,风从虎,正其时也,又何来举步趑趄?
九 摄政王爷(8)
但千不该万不该,这个摄政王不该是个胡人。一个洪承畴已被千人指背、万人唾骂了,我岂能步其后尘?
纵观天下,放眼将来,多少忠臣烈士,必将满怀希望地为中兴大明而努力,为光复汉室江山而抛头颅、洒热血,那么,自己能腆颜事敌吗?
摄政王看出了他的犹豫,他把金之俊一直送到甬道上,直到握手告别,却没有向他提授职的事。他们仍像是朋友,就像那次在前门茶楼相见一样。他明白:摄政王不强人所难,他在等待。
不想回到家中,立时贺客盈门。
盼着吴三桂杀退流寇,却不想流寇虽退去,却迎来清兵。满鞑子四次入寇,在京畿一带杀人盈野,抢掠一空,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是任何人也不会忘记的。眼下这个吴三桂却把他们迎进来了,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前明的文武百官,当得知九城全是清兵,红衣大炮已架在头顶上时,一个个不寒而栗。
他们会不会屠城?会不会像流寇一样要追赃,或者说是抄家、抢掠?更令人心惊胆战的是会不会强奸?
劫后余生的官员们,就像在凄风苦雨中抖索的寒号鸟,哪怕眼前有一片树叶,他们也会要挤在下面,以求得庇佑。终于,他们从曾应麟的口中探听到了金之俊与摄政王的这一段因缘,于是,大家不惜撞木钟、烧冷灶——争先恐后来拜会金之俊,想在他这里求得一丝庇荫。
第一个求见的便是周钟。这个复社领袖一进来,先是朝金之俊一揖到底,说:“金老师,大喜大喜!”
金之俊明白周钟所为何来,不由叹了一口气说:“介生,你这是发什么疯癫?”
周钟涎着脸笑着说:“老前辈,你真稳得住啊!眼下满朝公卿,谁不知老前辈与大清摄政王为知交?这真是石头也有翻身日,锈钉也有放光时。你前三十年不为崇祯待见,可后半辈子却吉星高照,运转鸿钧。试想,有摄政王看好,这不就是我们平日常叨念的‘简在帝心’吗,这可真是难得的机遇啊!”
金之俊明白,自己不想见的一幕终于来了,处此情形之下,他很理解这班人的心,既同情,又讨厌,真想把他们都驱逐出去。可一想,他们曾是同朝共事的啊,若做得太绝,后果更难堪。于是,只好忍着气,把自己与多尔衮的相识,及刚才谈的内容说了一遍。周钟一听为崇祯发丧,不由连连点头说:
“这是应该的,这是应该的,老前辈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但周钟对摄政王并未许他的官爵一说,始终不信,乃一边摇头一边说:“老前辈有此际遇,飞黄腾达自有日,何必急在一时呢?再说,事涉密勿,晚生也不便打听,只是老前辈得意之日,可不要忘记鞍前马后的晚生啊!”
说这样的话,周钟自己不以为然,可金之俊听着,却感到连自己也没脸色。心想,若论阿谀诌媚,比这更甚的事周钟也做过——他连劝进表上那样的文章也写得出,当面奉承我几句又算什么?
没奈何,他费了好多口舌,才把周钟打发走。周钟前脚出门,史可程、陈名夏及杨廷鉴三人又联袂而至。进门同样是向他贺喜,不过,他们没有像周钟那样,露骨地提出要他提携,他们虽也热心做官,且不管是做满人的官,还是做汉人的官,也希望他能提携推荐,但却掩饰着,拐弯抹角地说出来;另外,也说出他们的担心:清兵会不会杀人?因为有消息说,清兵并无久占北京之意,准备大掠一番后,便仍退守辽沈或山海。
对这些谣言,金之俊颇费踌躇。说什么呢,他肚内寻思,觉得自己很为难。若实话实说,那就是多尔衮决非等闲之辈,此番入关,有亡我中华之志,决不会就只大掠一番,半途撤兵,可那样一说,岂不显得我早已预闻其事,是同谋。若说清兵无意中原,众人定会朝抢掠方面想,认为清兵不会就这么走,准会大掠一番,这不是自己在传谣么?
左右为难,金之俊不能自圆其说。
九 摄政王爷(9)
真正让金之俊感到难堪的是曾应麟。他是掌灯时来的,一见面那笑容便有些勉强,接着话锋一转,立刻说:
“岂凡兄蒙清主单独召见,可遇上洪亨九了?”
金之俊见了曾应麟,面上便有些涩涩的,眼下他又提到洪承畴,便明白后面要说什么了,本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好友,五个月前,一同凭吊袁崇焕,那一种对忠臣义士,高山仰之的情景,记忆犹新,不想今日开口便是讥讽,他只好忍气吞声地说:
“玉书,你想说什么就说罢,我候着。”
曾应麟冷笑着说:“想说什么?我是来挽救你的。已往之事,不必说了,那是被迫无奈,可眼下何去何从,你可要想好啊!”
曾应麟特地把个“从”字念得很重,金之俊明白,这是说他已从过贼了,眼下可不能从清,金之俊沉吟半晌,不由长叹一声,似是自言自语地说:
“唉,崇祯皇帝龙驭上宾,东宫太子下落不明,这大明还不是彻底完了,你、还有我,孰凶孰吉,何去何从,何去何从啊,你说?”
曾应麟见他如此软弱,如此绝望,不由冷笑一声说:“日月虽殒,爝火尚存,我不信堂堂大明江山,竟拱手让于小小夷虏。眼下史道邻在江南誓师讨贼,很多大臣都纷纷南下,陆路虽然不通,但可从天津走海路,就在昨天清兵进城后,左中允李明睿见势不妙,已出城走了,眼下连史可程、周钟也在作准备呢,我已打定主意,明日便动身,你如有意,可和我结伴同行。”
一听邀他去投史可法,而且连史可程、周钟这样的人也打算走,金之俊不由心中一动,心想,为个人名节计,若要摆脱困境,曾应麟指出的,也许是唯一出路,但史可法是那力挽狂澜的人吗?再说,自己能这么一走了之吗?
曾应麟见他在犹豫,不由气愤地说:“你还迟疑什么?你舍不下清主这知遇之恩吗?你想借此封侯拜相吗?”
一听这话,金之俊不由一声长叹,说:“玉书,别人这样说犹可,你怎么也这样说呢?二十年冷曹闲衙,一官如寄,我几时在名利面前动过心?”
曾应麟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委决不下?”
面对曾应麟咄咄连声的追问,金之俊只好说:“我不是为自己犹豫,我是为天下犹豫。告诉你,如果不遇上这个摄政王,我或许会跟你结伴走,但既然天意已有安排,我便打定主意了。你走吧,告诉你,不论到了哪里,也不管成败如何,我相信,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有道是:不有去者,无以彰忠烈;不有留者,无以救苍生。”
曾应麟显然并不理解,乃连连冷笑说:“好吧,道理我都说了,这不单是国家兴亡的事,是关系到民族大义,个人气节的大事,你若执迷不悟,我可要走了,我祝你万事如意罢。”
说着,甩手出门。
金之俊默默地跟在后面,直送到大门口,望着曾应麟的背影,不由心如潮涌,百味丛生,只好一个劲地默念道:玉书,你走好啊!
3 多尔衮的难处
多尔衮望着金之俊远去的背影,不由陷入沉思。
他对金之俊仕明的履历,早有了解——此人在崇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