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g补骨脂10g枸杞子15g
遣人配药已下午四时,是夜服一帖。次日清早,余复前往
诊察,患者及其妻笑逐颜开,置谢不止。谓昨晚药后幸得一宿
安卧,气不喘,心不慌,胸也不闷。服药三帖,呼吸平匀,精神
渐振,仍回乡休养。返乡后房颤屡发,又数次住院,惜终未得
救,然喘促一症始终未见复发。
心衰愈后呃逆
退休干部王某,祖籍山东,形躯魁梧,性格爽朗。中年得
高血压病,逐渐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血压常在190~
210/120~130mmHg之间。严重时舒张压可高达140mmHg。
二十年间屡现高血压危象,必经医院抢救始能脱险。久而久
之,渐渐形成冠心病。年至五十上下,继发心力衰竭,每年须
住院数次,始可苟延残喘。平素人参不离于口,一年内须服用
生晒参500g以上。至三年前来余处服用中药。当时见症:自
感头晕头痛,时作时止,心悸慌乱,胸闷气促,甚则略见喘息,
全身乏力,精神萎顿,动辄汗出,夜梦频仍。腰脊酸软,胃纳不
馨,但二便正常。脉大按之软,舌淡白无血色,略胖,苔薄净。
据脉证而论,此证为气血亏损,心肾不交。头脑常痛而不甚,
且时作时止者,是虚晕虚痛,气血失充,清阳不展之象也。全
身乏力,动辄汗出,是气虚卫阳不固,以致津液外泄。精神萎
顿,腰脊酸软,为先天受损,肾将惫矣。心悸慌乱,胸闷气促,
乃血不养心,兼有心气不足之疾。心肾两脏为水火之脏,在生
理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二达于心,则水火既济而循环
不息。今则两脏俱损,水升无力,火降不及,则火水未济,而成
天地痞塞之象。恰如《周易》火下水上,卦成既济,水下火上则
成未济之意相类。是以心火郁于上而胸闷心悸,肾水乏于下
而腰脊酸软也。参酌脉象舌色,皆无:二致。治之之法,当两调
气血,兼益心肾而交媾水火。药用: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神、甘草、熟地、淮牛膝、杞子、麦门
冬、五味子、当归、枣仁、姜枣之属,服数剂即见效验,诸证明显
好转。续服数十剂后,症状缓解,停药不服。越年余,自觉一
向安好,时已孟冬,一日夜间忽发呃逆。呃声频繁,昼夜不辍。
因交通不便,至第三日下午始来余处就诊,诊得两手脉大而稍
软。依然是元气不充体质,稍感寒邪则膈膜痉挛,致呃逆连声
而作。拟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益气温中,降逆止呃。方
为:
旋覆花9g代赭石30g党参24g甘草3g姜半夏9g
柿蒂9g丁香3g生姜二片 大枣七枚
上方服三帖未知,其妻来告症情依然。余推敲此症诊断
无误,用药恰当,当是患者元气素弱,尚不足以运药势、制病
邪,应继续服药。于是宗原方,去丁香恐其太热,柿蒂用15g,
又三帖,呃逆即除,隔年相见,知未复发。
胃痛慎用辛香温燥
余昔年读清代贤宿之书,每见胃痛慎用香燥之戒,初未介
意,实亦未识真蒂所在。及至临证渐多,阅历稍广,方知深契
病机,必自实践经验中来。如《程杏轩医案续录》治“秀翘兄肝
气犯胃作痛案”云:“肝为将军之官,脏刚性急。医投辛香温
燥,希图止痛,肝阴被劫,怒木益横,冲胃为呕,此肝为受病之
源,胃为传病之所,医多药杂,胃气益伤。”吴达《医学求是》亦
曰:“世之称肝气胃气痛者,每用香燥破气之药,以为平肝,初
服亦觉有效,久则病变莫名。”叶天士为轩岐一代天骄,倡养胃
阴,与香燥治胃更不相合,其《临证指南》卷八“胃脘痛”门范氏
案后邵评曰:“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
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实邪之乘机窃发,其
问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程杏
轩、吴达、叶天士均为清代名医,于胃痛不宜辛香温燥之论,众
口一词,其间必有原因。
辛香温燥之品,其弊有三:一者香燥之品,秉质刚燥而性
多温热,最易损伤肝阴胃津。二者香燥药之功用,类多行气宽
胀、化滞止痛,多用久用有伐胃伤中之过。三者香燥之品多兼
辛散升扬,不合胃气以下行为顺之生理特点。
因此,凡胃气虚弱,或胃阴不足,或肝肾阴亏者,皆不宜辛
香温燥之品。下文再就胃腑之主要生理特征加以探讨:
其一: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人身之脾脏胃腑,皆属于
土,然有阴阳之别,刚柔之分,秉性有燥湿之殊,喜好有润燥之
异。盖脾为阴土而性柔多湿,故喜刚燥。胃为阳土而性刚多
燥,故喜柔润。《临证指南》云:“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
阴,阴阳之性有别也。”又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
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胃为人体五脏六腑之海,主一身之津液。津液亦阴液也,
易亏而难盈,故居常胃津不足者恒多,因而胃腑具喜润恶燥之
特点。倘投以辛香温燥,是反其道而行之矣,能无伤津劫液而
徒增病势乎!
此外,脾胃虽相为表里而性各不同,治法亦当有别。治脾
宜温燥健运,而治胃宜甘凉濡润。《临证指南》叹惜世人以治
脾温燥之药以治胃病,致使胃津更伤,而病反不治。故知辛香
温燥之药可施于脾湿之证而不宜于胃燥之病,误投之有伤津
劫液之弊。
其二: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人身气机之升降运动,
乃生命活动过程中之重要环节,故《内经》慎重而言之曰:“出
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于五脏六腑之气机升
降运动中,脾升胃降为其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统领诸气之
升降。而胃气主降,以下行为顺。如胃气上逆不仅变生胃腑
诸病,如为胀满、为呕吐、为反胃、为疼痛等等,且能导致气机
升降紊乱,如涉及他脏,则可变生诸病。故保持胃气之正常通
降,为维护健康之重要一着。胃气当如何通降?《临证指南》
详释曰:“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
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
降而已矣。”辛香温燥之品,多兼升扬上达之性,投剂不当,易
致胃气逆上。故华岫云于《临证指南》“脾胃”门亦指出:“若脾
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纳
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现今生活水平
大有提高,饮食多膏粱厚味,加之醇酒醪醴、烟云吞吐,胃中津
气更易伤残而燥火易炽,若再误投温燥,何啻火上添油!因而
胃气通降不足、易致上逆者切宜慎用香燥之品。
其三:土受木制。在五脏六腑生克制化规律中,脾胃属
土,肝胆属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木能疏土,以助脾胃消导运
化。如若木气亢盛,木横克土则生脾胃之病,《笔花医镜》曰:
“胃属中土”,“其性与脾同,而畏木侮”。《馤塘医话》之论则更
为具体:“夫脾胃为后天根本,人皆藉以生养,岂能为他经作
崇,其病皆肝为之耳。肝为五脏之长而属木,一有病,则生克
脾胃之土,脾胃受克无所生施,而诸经之病蜂起矣。”胃脘痛则
为木克土症中之主要病证.既是肝邪犯胃而致病,则治疗之时
务必虑及肝胆之特性,投剂方能不悖而收良效。如“肝为刚
脏,体阴而用阳”“肝胆内寄相火”,“肝为风木之脏,风性轻扬,
善行而数变。”据此则用药宜柔勿刚,宜散勿壅,宜凉勿热,而
辛香温燥之品不可轻用。
然就临床实际情况而论,香燥行气之品并非全属禁忌。
凡有气机郁结壅滞而致痞胀疼痛之证,又非行气开郁无以为
功。关键在于用之得宜及适量与否。对此,张山雷《籀簃医
话》之论则较为中肯:“心胃痛等症,无一非肝络不疏,气机横
逆为患,而其源皆本于肝肾之阴亏。”“人每用香燥药,初服小
效,久则致虚,以其耗竭肝阴也。”“然当病剧之时,气行紊乱,
非有气分之药以疏通之、整理之,则亦无应手之效,香燥药物
颇有奇功。但多用燥药则阴液愈伤,不时频发,后难为继。”
吴达于《医学求是》中述其治木邪犯土证之经验,可资借
鉴:“水寒土湿,木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胃
气上逆,浊阴不降,相火虚飘而贼胃土,则痛于脐上。痛于下,
则温其水、补其脾、达其肝木而东升;痛于上,则清其风、和其
胃、敛其胆木而西降;不用香燥而痛自愈。”
其四:西医内科之胃炎、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病等,皆以胃
脘痛胀为主要自觉症状,而局部病灶经久不愈者,每易增生、
糜烂、肠化生等,甚至产生恶变。此乃西医胜于中医之处,其
各种理化检查,尤为中医所望尘莫及。然胃病历久可致局部
糜烂,中医亦有是说。清代喻嘉言于《寓意草》“直推岵翁公祖
病后再误贻患”案中,详述“胃风”有五证,其中第五条“一日脉
风成为病.言胃中之风酝酿既久,则荣气腐而不清,肌肉之间
渐至溃烂,以胃主肌肉也。”虽所述疮疡皆在体表,其实胃中病
灶亦必糜烂,只是当时缺乏现代西医之检查手段耳。
胃中局灶糜烂、增生,用药不当,轻则增病,重则出血如
涌,而危象迭生。余曾见数例,胃脘痛糜烂增生而误用治脾经
寒湿之药,如木香、砂仁、陈皮、半夏、苍术、吴茱萸、茴香、良
姜、生姜等辛燥之味,以及参芪白术之类温燥健脾之品,竟至
呕血不止而不得不求助于手术者。胃病而有糜烂、增生之病
例,临床实不鲜见,不少患者未经检查,仅以胃脘痛而来求治
者,更宜详审,务必辨明病证而后施治,而于辛香温燥之药宜
加慎焉。胃痛一症病因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