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因可相互为病,但终不出内外二因。外因中以感受外邪失
于解散,邪气久留最为主要。如《笔花医镜》“虚劳论治”指出:
虚劳之症“固由真阴亏损,虚火烁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
感,感邪在肺则作咳嗽。治失其宜,则咳不已。久咳则伤肺
金,金伤不能生水,则肾水日枯,肾火日炽,上灼于肺。再复嗜
色欲、受外邪,以竭其水,而虚劳成矣。”
    外感成劳《内经》已有论述,尤怡于《医学读书记》中释经

文“劳风法在肺下”节后,慨然曰:“读此,可悟伤风不解成痨之
故。劳风者,既劳而又受风也  劳则火起于上,而风又乘之”。
“设不出,则风火留积肺中而肺伤,肺伤则喘咳声嘶,渐及五
脏,而虚劳之病成矣。”感受外邪为虚劳病之重要成因,无怪乎
绮石先生不禁大声疾呼:“伤风不醒便成劳。”
    内因成劳不外水亏火旺、土弱金伤诸候。如《笔花医镜》
曰:“间有本元不足,思虑太过,而心血耗、心火旺,肾水干、肺
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内因成劳实已包括《理
虚元鉴》所述六因中后天、疾病、境遇、医药诸因素,亦与先天
秉受与体质强弱密切相关。
    无论外因抑或内因,当着意于防范,切勿因循以使病成,
然后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亦已晚矣。平素当窒情欲以积精全
神、节饮食以调护后天,惩忿怨以颐养天年。倘感外邪速进药
饵,亟使解散,以保安康。
    由此可知,感受外邪且留着不去,为虚劳病之一大成因,
则临证凡遇外感之病宜加重视,勿以病小而忽之,亟予及时、
正确、高效之治疗,务使迅速、彻底解散病邪,毋使留着变生他
患以遗殃于日后,斯为善矣。
    三、证候
    本病之证候,《巢氏病源》提出五劳、六极、七伤之病变,并
详列不同证候凡七十五论。后世医家,多宗是说,然五劳、六
极、七伤之具体内容,诸家未尽相同。如《巢源》曰:“夫虚劳
者,五劳六极七伤也。”其中五劳与七伤均含两类不同内容,如
五劳之第一类以劳伤情志为主,“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
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第二类,则以五脏归纳证候:“肺劳
者,短气而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
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

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
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面黄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
疮,小腹满急”而清代无名氏所著之《杂症治要秘录》则采《内
经》之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
伤骨”为五劳。五劳之内容诸书虽有参差,但终不越劳伤五脏
及精、气、神、思、形五者。
    又如七伤,《巢氏病源》亦有两义:第一义为“一曰阴寒;二
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
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另一义为:“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
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血少目暗;三曰强力
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
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
惊喜忘善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怒恐
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第一义侧重下焦及肾精亏损,而第
二义亦以五脏伤损为主要病理。
    人体由五劳、七伤成病,加之失治、误治等因素,病变由浅
而深,由轻渐重,终成“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之
六极,病情发展至此,已成虚损重证,治之非易。
    六极所现之证候。据《巢氏病源》载为:“一曰气极,令人内
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
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
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痛,不
可以主,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赢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
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嗡嗡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
伤喜忘。”
    对于五劳、七伤、六极之认识,清代莫枚士见解甚卓,其于
《研经言》中曰:“古有五劳、七伤、六极之目,皆言虚也,核之则

劳、极二端而已。劳是过用其气,极则几乎无气,其浅深不同。
以《病源》所记言之,五劳中志劳、心劳、忧劳、是过用其神;其
疲劳是过用其形。七伤则房劳之病,亦劳属也,以其病多,故
别出之。然精为七神之一,是亦过用其神也。约之,特形、神
二者尽之矣。若风寒暑湿及·切病之久而不去,甚虚其气者,
皆极也。极有气、血、筋、骨、肌、精六症者,谓病于气,其极也
小欲言;病于血,其极也无颜色,眉发堕落,喜忘。余皆仿此。
然约之亦不外形、神也。大抵劳言其始,极言其终,分别截
然。”
    《难经》对虚劳证候不以五劳七伤六极归类,而主以“五
损”。《难经》第十四难曰:“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
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
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
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难经》之五损叙证皆在形体,未及精
神情志及五脏六腑,其实“五损”之证皆本五脏:一损本于肺,
二损本于心,三损本于脾,四损本于肝,五损本于肾。与五劳
七伤六极仍属一致,并无原则区别,仅有证情轻重程度之异。
至于五损与劳伤之关系,乃依病情由轻而重逐步递进。清代
张鲁峰于《馤塘医话》中曰:“人之不足,由虚而损,由损而劳,
(孟城注:此劳字含五劳七伤在内)由劳而极。”
    其实,无论为虚、为损、为劳、为极,总不离“阴阳、气血、脏
腑亏损”之基本病理。故虚劳之病,当以人身阴、阳、气、血四
者之虚衰为经,以五脏之亏损为纬,则病无遁情、治无不中矣。
    如近人恽铁樵于《风劳鼓病论》中曰:“五脏虽分,五脏所
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
阴虚。”气、血、阴、阳五脏皆具,而病变既成,必有侧重,并不等
量齐观。如恽氏又曰:“而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

施治。”如气虚虽五脏皆有,而虚劳病中以脾肺两经为重点;同
样,血虚以心肝两经为重点;阳虚以心脾肾为重点;而阴虚则
以肺肾为重点。现将相关病证摘要列之于下:
    气虚:肺气虚者症见短气、自汗、气怯音低,时寒时热。
可兼咳嗽,易患感冒。舌质淡,脉软无力。脾气虚者症见食欲
不振,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平素四肢困乏,懒于言语,色
萎便溏。舌淡苔薄,脉软无力。
    血虚:心血虚者症兀尢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纷纷,面
色少华。舌淡,脉细或结。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
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
    阳虚:心阳虚者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神倦嗜寐,心胸憋
痛,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而无力,或虚大无力。
脾阳虚者症见面萎食少,纳减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
不温,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舌淡白,脉虚弱无力。肾阳
虚者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或五
更泄泻,尿多或小便失禁。舌体淡胖,边多齿印,苔白,脉沉
迟。
    阴虚:肺阴虚者症见于咳,少痰,咽燥口干,潮热盗汗,甚
则失音或痰中带血。舌干少津,甚则舌红无苔,脉细涩,或细
数。肾阴虚者症见眩晕耳鸣,甚则耳聋,潮热颧红,腰膝酸软,
口干不欲饮,咽痛舌疮,甚则失音赢瘦,两足痿弱无力。舌干
少津,甚则舌红,脉沉细无力。
    虚劳独特之脉,仲景于《金匮要略》中已有论述:“男子平
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论者每以脉大无力之劳为气虚,
极虚之劳为肾虚。喻嘉言则曰:“虚劳之脉多见浮大。”又曰:
“浮大弦紧,外象有余,其实中藏不足。”而《馤塘医话》于“补
编”中所言虚劳之脉,大符临床实际:“虚劳之脉必数,而有浮

大、细小之别。浮大而数,阴虚甚也;细小而数,阴中之阳绝
矣。又有一种阳虚者,脉不数,但缓而大不收,奄奄无力。”可
供临证参考。
    四、治疗原则
    虚劳之治,当宗《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及“形不
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基本法则。总以调补患
者气血阴阳之虚损,使致充实平衡以恢复健康为目的。
    喻子嘉言曰:“秦越人发明虚损一证,优入圣域,虽无方可
考,然其论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
其肾者益其精,即此便是正法眼藏。”虽虚劳之症,五脏皆可致
病,然五脏之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首要。《理虚元鉴》曰:“治
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
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而肺脾肾三者之
中,又以脾肾更为着重。
    《医门法律》云:“治法当以脾肾两脏为要,肾乃系元气者
也,脾乃养形体者也。”明代薛己《医宗摘要》亦云:“治虚劳,当
以脾肾两脏为要。”
    关于治脾,不仅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以营养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土居中州,万物所归,有执中央以灌四旁之能。
且脾土于虚损症中自有其特殊地位与作用。医书对虚劳有上
损下损之说,如秦伯未先生于《内科纲要》中曰:“自上损下者,
一损损于肺,二损损于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