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时,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十分温和地回答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即使是自己的敌人,必要时也需要与他合作,化敌为友。
我们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比别人获利更多,这固然是个人自强向上的品质,但往往也会为了获取眼前的利益而葬送了长远的发展。合作,是最经济的获利方式;沟通,是达成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的有效途径。
43。 特里法则:主动承认错误,更容易被原谅
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布库克市的布鲁士?哈威,有一次错误地付给一位请病假的员工全薪。在他发现这项错误之后,就告诉这位员工并且解释说必须纠正这项错误,他要在下次薪水支票中减去多付的薪水金额。这位员工说这样做会给他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请求分期扣回多领的薪水。但这样哈威必须先获得上级的核准。
于是,哈威找到老板,述说详情并承认了错误。老板听后大发脾气,先是指责人事部门和会计部门的疏忽,后又责怪办公室的另外两个同事。这期间,哈威则反复解释说这是他的错误,不干别人的事。最后老板看着他说:“好吧,这是你的错误。现在把这个问题解决吧。”这项错误改正后,他没有给任何人带来麻烦。自那以后,老板更加看重哈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往往出于担心、恐惧等心理,害怕承认之后会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于是本能地回避和隐瞒已经犯下的错误。然而,回避错误会使错误越犯越多,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隐瞒错误通常是因为害怕承认责任,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勇气和品质。其实,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反之,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具有勇气的英雄行为。
第110节:特里法则:主动承认错误,更容易被原谅(2)
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提出:“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这比让别人批评的心情要舒畅得多。”他的观点后来被归结为“特里原则”,它告诉我们:错误承认得越及时,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补救。而且,自己主动认错往往比别人提出批评后再认错,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甚至还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勇于承认错误,能够获得别人的敬重与宽容。在营救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立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因为这一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民众对一个领袖的评价,往往决定于他是否有责任感。主动道歉,勇于承担责任,不仅能够获得民众的谅解,还会让人对他更为敬重。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听到对自己不利的言论,遇到不妙的情形,往往会采取对抗和逃避的方式。励志大师卡耐基认为:“在与他人相处时,在与他人交换意见时,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而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样做,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有一天,卡耐基和他的小狗在公园散步,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他申斥卡耐基道:“你为什么不给小狗系上链子和戴上口罩,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吗?假如下回再让我看见,你就自己去跟法官解释吧!”卡耐基恭恭敬敬地表示下不为例。
过了几天,卡耐基带着没戴口罩的小狗出门,又碰到了一位警察。卡耐基决定先发制人,说道:“警官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我没有托词,没有借口了。上星期有警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就要罚我。”“好说,好说,”警察回答,“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玩玩。”最后,警察对卡耐基说:“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第111节:特里法则:主动承认错误,更容易被原谅(3)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犯下一些较小的错误,与其等着遭受斥责,颜面尽失,还不如抢先一步,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假如你将别人准备责备你的话抢先说了出来,那些想要责备你的人反而对你无可奈何。他除了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在职场中也是如此。下属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领导不但不会生气,还会欣赏他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他另眼相待,今后如果提拔人才,领导首先想到的人选便是他;领导敢于承认错误,表面上看是把所有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受谴责的对象,实质上会让自己更具人格魅力,赢得下属的敬佩和服从。
敢于承认错误,在错误中汲取教训,才可以及时弥补错误所带来的损失,以全新的起点去迎接新的挑战。歌德也曾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在企业发展中,勇于承认错误和失败同样也是企业生存的法则。承认失败,企业可以避免更大的市场损失,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也就可以重新取得雄霸市场的机会。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在中国企业界家喻户晓,被许多企业视为经典案例学习。1984年,现任海尔CEO张瑞敏那时还只是青岛冰箱总厂的厂长。三年后,青岛冰箱总厂获得了外贸出口许可。由于产品实用、便宜,海尔出口到德国的冰箱大受欢迎。大量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订单,对产品的质量把关出现了纰漏。不到三个月,德国客户投诉冰箱的质量问题,退掉后续订单并向中方索赔。
这件事对张瑞敏的触动很大,为了挽回海尔的声誉,重塑产品的形象,他决定将总厂内剩余的89台问题冰箱用铁锤砸烂。当时许多老工人流着眼泪说道:“现在物资这么缺乏,冰箱只是外观有点问题,外国人不接受,可以发给工人们回家使用呀,砸了多可惜!”张瑞敏不但砸下了第一锤,还让工厂的员工每人都砸下一锤,以示警戒。此后,海尔对产品的质量精益求精,终于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企业,一家极具价值品牌的跨国集团公司。
第112节:最后通牒效应:巧妙利用最后期限(1)
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错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勇于承认错误是最明智的做法。人们都愿意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交往,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信任。对于一个组织或企业也同样如此,在错误中寻找机会,会让一个组织成长得更快,迎来更多的合作伙伴。
44。 最后通牒效应:巧妙利用最后期限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日本某企业进行过一次谈判。柯英刚下飞机,代表日本企业与他谈判的两名职员已经在出口处迎接了。这两个人热情地接过柯英的行李,用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路上,日本职员彬彬有礼地询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他们好预定汽车。柯英受到如此礼遇,自然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日本人看,上面写着返程的时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无意中泄露了行程,让自己在谈判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在前十天里,日本方面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参观游玩,对有关谈判的重要内容一句也不提。直到柯英快离开的最后两天,谈判才正式开始,到了最后一天,双方的谈判才真正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的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经等在门口了。于是,最后的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直到柯英临上飞机时,才最终达成了谈判的协议。当然,谈判的结果对美方非常不利,日本人因为巧妙运用了最后期限的技巧,大获全胜。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对于一些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的拖拉倾向,比如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允许拖延的情况下,即使准备不够充分,也基本能够完成任务。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最后通牒效应”。
教育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班的小学生阅读—篇课文。实验的第一阶段,没有规定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结果全班平均用了8分钟才阅读完;第二阶段,规定他们必须在5分钟内读完,结果他们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读完了。这个实验反映了“最后通牒效应”对人们的心理促进作用。
第113节:最后通牒效应:巧妙利用最后期限(2)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最后通牒”的例子。在学校里,平时同学们都觉得时间很充裕,学习时马马虎虎,到了期末时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复习功课;在职场中,每到年底大家都拼命加班,因为平时工作懒散,造成工作堆积如山,只能在年底加班加点,才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牙痛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等到痛得实在受不住,才会去看医生,发现牙根已经坏掉,只能拔掉了。很多大病都是由于患者没有及时看医生,一推再拖,恶化成了不治之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讲过一段亲身经历:“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一项物质资产——电动割草机。我经常使用,却从不保养。前两季还没有问题,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这时我才着手维修,可是已经太迟了,引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马力,可以说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