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别人倾诉的愿望。真诚地倾听他人,不但能给对方以莫大的鼓舞,促使对方愉快地说下去,还能够知晓别人的内心情绪和真实的看法,并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决策。如果你希望让自己变得更为智慧,成为成功人士,不妨先学学如何倾听。
52。 不值得定律: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小张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大企业。开始时部门经理总是让他做查查资料,送送文件等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小张表面上装作很积极的样子,其实内心很苦闷,这些事与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干。而且,自己心高气傲,这些事与自己的价值观及抱负相悖,不值得做。因此小张工作时总是敷衍塞责,状态极其不好。
部门经理看到这个情况后,主动找小张谈话。他告诉小张说,你所做的工作很重要,查资料是要你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送文件是要让你接触公司的各级人员,这对你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此后,小张改变了态度,全力把每件事做好。一年后,小张真正熟悉了公司,也让公司了解了他的特长和优点,因为他工作突出,被任命为领班。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如果自己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不值得去做,我们在被动完成这件事的时候,就很难充分调动起热情,往往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即便无意中将这件事做成功了,我们也不会有丝毫的成就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不值得定律”。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这样才能够激发起我们昂扬的斗志,不至于迷失方向。而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而言,则需要根据员工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分配给他相对感兴趣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
每天面对纷繁的琐事和繁重的工作,我们必须在心里掌握好一把尺子,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衡量它是否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一般而言,我们在判断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时,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135节:不值得定律: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2)
一是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二是个性和气质,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应该与他的个性气质相一致,如果一个生性好动的人成了档案员,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反而成了业务员,他们都会很难做好自己的工作;三是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会觉得先前的工作很值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决断不下的事情,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待这样的事情,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坚决不做自己觉得不值得的事情,一旦决定着手去做,就一定要及时调整好心态,忠于自己的选择,调动起全部的热情,把事情尽可能做得最好。
编剧家尼尔西蒙决定是否将一个构思写成剧本之前,都会问问自己:“假如我要写这个剧本,在每一页都尽量保持故事的原则性,而且能将剧本和其中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剧本会有多好呢?”经过一番思考后,一般会得出三种结论:“非常好,值得花费两年的心血来构思剧本;还凑合,但不值得花费一两年的时间;垃圾,俗套,根本不值得一写。”
经过这样的划分后,尼尔西蒙就会放弃一些不值得去写的构思,集中精力将那些巧妙的构思打造成精品剧本,从而避免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庸俗的剧本上。正是这样的习惯,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很多人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想明白什么是自己一生最值得做的事情。他们一生忙忙碌碌,或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些琐事上,或是让美好的年华消耗在苦闷的职业生涯中。从现在开始,你不妨认真想想,什么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穷尽一生也值得去追求的事业。
千万不要认为只要做了点事情,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当人们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时,自以为没有虚度时光,其实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好,甚至比什么都不做更糟糕。因为他们把本可以创造辉煌的生命,浪费在了根本不值得去做的事情上。
第136节:破窗效应:防微杜渐,及时制止小错误(1)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老鼠对伙伴们夸下海口:“我能打败狮子!”众老鼠认为它在吹牛,于是它带领一群老鼠去森林里找狮子。见到狮子后,老鼠狂妄地叫嚣:“狮子,你敢跟我挑战吗?”狮子掉头便走。老鼠追上去问道:“你是怕我了吗?”狮子说:“对。”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老鼠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森林里的动物们不服气,不解地问狮子:“你为何不接受老鼠的挑战,当真会害怕一只小小的老鼠么?”狮子说:“如果我接受挑战,那么它得到的是和狮子决战的荣耀,而我则烙上了与老鼠对战的耻辱。”
狮子无疑是明智的,它知道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一件原本不值得做的事情,我们如果硬着头皮去做了,不但会白白浪费精力,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
对于我们个人,我们的梦想就是那些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将值得做的事情做到更好。
53。 破窗效应:防微杜渐,及时制止小错误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将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一间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及时修补,用不了多久,其他窗户上的玻璃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墙上就被人涂抹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方,很少有人随地乱扔垃圾,而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无所顾忌地随地乱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辛巴杜的实验和日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结果,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就会滋生更多的犯罪。
第137节:破窗效应:防微杜渐,及时制止小错误(2)
美国纽约原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犯罪猖獗。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在“破窗理论”的启发下,开始从小处着手治理城市。他开始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就会变得很洁净,随后街道和社区也变得井井有条,最后整座城市焕然一新,成为全美环境最好的都市之一。
针对纽约地铁的犯罪率较高,布拉顿采取全力打击逃票的措施。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后来,地铁站的犯罪率骤然下降,纽约的治安大为好转。
人能够改造环境,环境也能够塑造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犯罪行为也会得到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小王是一辆出租车的司机,每天早出晚归,迎送过往乘客。每晚收车的时候,他发现出租车内简直就像垃圾场一样,地板上的烟头和纸屑随处可见,座套上污迹斑斑。每次为了清理车内的污渍,他都累得腰酸背疼。后来,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他时刻让车内保持清洁,乘客也许就会不忍心随处乱扔了。
于是,每天出车前,他都将车内收拾得干净明亮,每位乘客下车后,他都要认真查看一下车内,拣起零星散落的烟蒂,抹平座套上的褶皱。这样,每一位乘客坐在整洁干净的车内,也都非常讲究卫生,不再随地乱扔东西了。这样,小王的出租车一直到晚上仍然保持着一尘不染的洁净。
同样,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过错”。如果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玻璃”,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还会颠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
美国有一家规模一般的公司,对待自己的员工十分宽容,极少炒员工鱿鱼。一天中午,资深车工杰瑞正在切割台上工作,他见四下无人,便将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来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杰瑞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但他这样做却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正巧,他的举动被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看到了。
第138节:破窗效应:防微杜渐,及时制止小错误(3)
第二天,老板通知杰瑞去他的办公室。他对杰瑞说道:“作为老员工,你应该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如果你今天少完成一些工作,公司可以安排其他的员工弥补起来。但是,你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损伤了自己的身体,那是公司永远也弥补不了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泪流满面。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尽管自己的工作也曾有不尽如人意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