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罗马与长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拜占庭最后一位皇帝康士坦丁十一世写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的最后一封信。1453年,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攻城战就要在两个国家之间打响。(参见《人类大历史》) 
  拜占庭灭亡的前夜,传说康士坦丁十一世带着朝臣和将领在教堂祈祷,他说:“我的朋友们,我们的祖先罗马人曾被汉尼拔的大象吓破了胆,但是他们没有逃走,有理性和智慧的人是不缺乏勇敢的!” 
  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对着他的将领们作攻城动员:“这城里的男人、女人、小孩、财富都是你们的,我只要一件东西,那就是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行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的富庶、它的文明,曾经引来了那么多羡慕和嫉妒,也为它招来了别人的觊觎和自己的灭顶之灾! 
  在土耳其人围城的最后时刻,战船已经开进了君士坦丁堡的金角湾。拜占庭守军腹背受敌,士气开始涣散。康士坦丁下令死保君士坦丁堡,冒着炮火在城墙上指挥战斗。当他的副官提醒他这样太危险,要他尽快撤离时,他吼道:“在这种危急时刻,我怎么能这样离开先祖留下来的基业和王冠?我又如何面对世人的评说?我向你祈求,我的朋友,以后只能对我说,‘不,陛下,不要离开我们!’我永不会抛下你们!决心已定,誓与你们共存亡!” 
  这是拜占庭帝国末代君王的勇气和人格。 
  但是上帝已经抛弃了圣城君士坦丁堡。康士坦丁在城门战死。守军溃散,土耳其人蜂拥而入。 
  1453年5月28日,罗马帝国最后一个城堡——拜占庭沦陷。胜利者在城内进行了3天疯狂的抢劫、奸淫和屠杀,男子统统被处决,妇女、儿童沦为奴隶(参见《人类大历史》)。 
  拜占庭的陷落永久地改变了欧亚的地缘政治,也极大地改写了世界历史。欧亚大陆上,土耳其人的势力奇迹般地崛起,欧洲基督教世界骤然失去了保护的屏障,不得不立即感受到来自土耳其的威胁。同时,丝绸之路关闭,欧洲人被迫向西寻找通道,发现的时代即将来临。拜占庭在血与火中沦陷,促成了大航海时代,间接地把美洲、大洋洲甚至南北极推上了历史舞台。 
  而在此前的两百多年中,拜占庭东方的难兄难弟——南宋中国,拥有了相似的苦难,却远没有如此的幸运。 
  1276年1月18日,在已经攻克南宋的许多领土后,蒙古大军兵临杭州东北的皋亭山。宋国皇帝命人奉表投降,献上传国印,投降书上说:“宋国主臣谨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这番言词卑微谦恭的投降表,也可以说是宋国几百年来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交出的最后的成绩单。 
  但是,我推测宋国朝臣中也许有人会不同意太后和皇帝的决策。那天晚上,丞相陈宜中出走杭州,而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各率所部兵将离去。从张世杰等人后来决不投降的态度来看,他们是不同意皇帝的决策的,但又有什么用呢?兵临城下,敌强我弱,长安固然不能长治久安,临安就更不能临时苟安了,杭州城的战争地势正如若干年前陈亮所言——无险可守。 
  往昔生活一去不返。蒙古人已经进城。查封了府库,接受了史馆和图书馆,解散了官府和侍卫军,宋国君臣、太后、宫女连同宫廷琴师都被浩浩荡荡地押往大都。 
  蒙古军在杭州的作为,历史上讳莫如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不多。但是《新元史?廉希贤传》里的片言只语,仍能使人感到血雨腥风。宋末词人张炎的祖父张儒在杭州沦陷后,被元军“磔杀”。而张炎的父亲和他的妻妾,或杀或掳或卖,家破人亡。 
  在临安易手之后,太后和皇帝一行被押北上,诗人和宫廷琴师汪元量全程见证了其过程。在扬州,抵抗运动并没有停止,扬州的守卫者李庭芝、姜才等人在蒙军的围困中坚守。临安沦陷之际,就有使者带着太后与皇帝的诏谕前去劝降,李庭芝登上城墙说:“我奉诏守城,没有听说有诏谕投降的!” 
  当太后和皇帝一行人路过瓜州,再次诏令李庭芝:“现在我与太子都已经臣服于元,你为谁守扬州?”李庭芝没有回答来使的问话,下令发箭射杀来使,杀毙一人,其余的都退走了。 
  李庭芝、姜才等人散尽黄金玉帛给将领兵士,以四万人夜捣瓜州,想夺回太后和皇帝,战斗三小时,蒙军簇拥着他们手中的俘虏——太后和皇帝而去,姜才追击到浦子市,夜晚仍不撤退,但终于无功而返。这年5月,益王在福州被陈宜中立为皇帝。7月,派使者以左丞相的职务给李庭芝。李庭芝命朱焕驻守扬州,自己与姜才带七千人进至东海,到泰州。但是,朱焕投降,把城池献给了蒙军。泰州副将也开城门投降。李庭芝、姜才等人落入敌手,被送往扬州。 
  奴隶一旦投靠了新主子,往往心肠更硬手段更狠。朱焕请示蒙古将领说:“扬州自用兵以来,尸骨满地,这都是李庭芝、姜才所造成的,不杀他们还等什么呢!”这真是想到强盗的心眼里去了。 
  当蒙古军将领阿术驱使扬州守兵的妻子、儿女到泰州城下,恰逢姜才肋下痈疽发作不能战斗,泰州守卫副将们献城投降,都统曹安国进入姜才的卧室捉住姜才献给蒙兵。阿术欣赏姜才的勇敢想招降他,姜才怒骂不止。阿术在扬州将姜才凌迟处死。临刑前,一位投降的将领出现在姜才身边,姜才咬牙切齿地说:“你见到我难道不羞愧死吗?!” 
  “你为谁守扬州?”这个问题提得好。 
  李庭芝、姜才等人的结局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父母之邦、为了家园、为了兄弟姊妹,也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他们宁死不屈! 
  1279年农历2月的一个黄昏,天色已晚,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南宋的最后一支余脉在崖山遭受蒙古军队的攻击,陆秀夫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着赵昺跳海而亡。随从跳海者不计其数。“七天后,浮尸漂出海面者有十多万人”。(脱脱《宋史》) 
  13世纪70年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转折点,自此,蒙古大军在东亚完成了最大的征服,中原大地彻底沦陷。 
  “蒙古兵锋下高原,铁蹄席卷扫西东。山河染血余晖里,国运飘摇破絮中。浮尸十万出碧海,丹心万古照苍穹。闻说自由已远逝,使人到此泪如倾!”(凌沧洲《怀古 崖山》)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罗马与长安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在东方拜占庭——宋国沦陷后的许多年,大批南宋遗民沉浸在心灵创伤和悲痛中。其中一些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的特立独行之士,思念其故国和失去的美好家园,怀着对征服者和奴役者的无比憎恨,用他们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时代心灵的创痛与荒芜,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诗人和画家郑思肖是这些不服从、不合作者中的代表,宋国灭亡后,他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专工画兰,花叶萧疏,他画兰不画土、根,寓宋沦亡之意。他的《德祐二年岁旦》其一:“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有怀长不释;一语一辛酸。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郑思肖《心史》的出炉颇富传奇色彩。明朝末年,吴中久旱。崇祯十一年冬,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疏古井,僧人达始忽挖得一物,冲洗干净发现是一个铁函(即铁箱),打开后发现里面又有一个锡匣,匣内封有蜡漆,最里面有个纸包。是折叠成卷的《心史》稿本,内咸淳集、大义集、中兴集各一卷,共有诗250首,另有文30篇,前后自序5篇。全书深寄亡国之痛,对宋亡经过及蒙古征服后的时事言之甚详。这就是郑思肖《心史》发现的经过。 
  此书在清朝即遭遇诋毁的命运,先是有人称《心史》为“伪书”,但当即遭人反驳。当清朝大力钳制思想和言论自由,大搞奴民愚民把戏、兴起文字狱的血雨腥风之时,御用“三通”、“四库”馆臣正式判其为伪书,并编凑“理由”,同时官方又以“军机处”的名义“奉上谕”将其列入“应毁”书目。 
  “不信奴民终愚黯,人间应有未烧书。”经过清朝的文化过滤和信息屏蔽,我们还是能读到自由思想者的灵魂和泣血的悲歌。 
  与郑思肖自由思想相呼应的是,宋国遗民们通过诗歌吟唱的结社。 
  想象在1287年春天,兵火战乱的余痛还回荡在人们心中。在浙江浦阳,吴渭(清翁)组织的月泉吟社,延请乡遗老方凤、谢翱、吴思等人评审诗歌比赛的作品。当时出的题目是《春日田园杂兴》,体裁是五七言律诗。共收得2 735卷。最后罗公福(连文凤的化名)诗获得第一名:“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无心出市朝,就是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在亡国的创痛中,人们理性而克制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追求。若干年后,连明朝的士人都羡慕当时的结社:“噫!安得清翁复作,余亦欲入社厕诸公之末,幸矣夫。” 
  1653年,吴中慎交、同声两社在苏州召集的虎丘大会,弥合两社分歧。这次大会声势很盛,东南各郡到会的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